呂林蔚,梁元貴,張先慧,彭燕飛
(廣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廣安 638000)
從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間來我校就讀的學生中隨機選取9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平均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49名,年齡21~24周歲,平均(22.4±0.6)周歲,男生24例,女生25例。觀察組49名,年齡20~25周歲,平均年齡(22.7±0.5)周歲,男生25例,女生24例。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組研究涉及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兩組學生年齡及性別等方面差異并不明顯,P>0.05。
納入標準:A.至少為大專學歷。B.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在對研究流程有所了解的情況下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A.患有精神障礙者。B.不愿意參與分析及統(tǒng)計者。
對照組學生: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由授課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最終以考試的形式完成教學。
觀察組學生:病例討論式教學模式。A.病例選擇。篩選我院附屬醫(yī)院病例,結合檢驗學科選擇病情難度適中的病例,病例通常是真實案例,檢驗單、報告單等均需要進行學習和研究,即要保證病例的完整性。B.備課。在選定完病例的情況下,對患者的年齡、既往病史、癥狀表現(xiàn)、生命體征等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搜集和整理檢驗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并設計相關問卷,調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C.課堂實施。授課前,通過多種形式預告授課內容和授課重點,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具有初步認知。授課中,及時提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將學生分組,每次課程結束后由組長總結知識點,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最后由教師答疑解問。
對比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基礎知識50分,綜合分析30分,實驗技能20分,總分為100分。
對比分析兩組學生學習成績,相較于對照組學生,觀察組學生各項學習成績明顯更高,組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學生學習成績對比分析分)
在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方式局限性較大,臨床教學效果不十分理想[1]。病例討論式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本身,還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2]。
調查顯示,98%的學生認為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從整體上優(yōu)化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3]。在考試結果對比中顯示,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無明顯影響,但學生處理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實驗操作技能提升效果明顯[4]。
病例討論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記憶知識,掌握自主學習方法,提升文獻檢索能力,拓寬自身知識面,為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幫助[5]。在教學中引入實際病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醫(yī)學檢驗知識和臨床醫(yī)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
在課堂教學中選取的病例,因其涵蓋的知識內容有限、側重點不同,無法涉及臨床檢驗基礎知識的全部內容,教學內容存在不全面的情況[6]。課前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準備時間,完善課堂計劃,課上組織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等,若課堂時間未得到合理安排,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并不適合全部內容,需根據(jù)教學內容、時間、學生實際情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進而選取適合教學需要的病例。
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需投入精力篩選病例,研究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師應不斷豐富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更好地掌握和了解相應的新信息、新技術。課堂教學對教師的帶教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把控課堂紀律、課堂進度和問題討論情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問題,并采取有效方法解決問題。
在病例討論式教學法應用中,學生要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每堂課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課外習題,并公布上節(jié)課的習題答案。臨床檢驗基礎知識涉及內容較多,講授完每章節(jié)的知識點后,應選取合適的病例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掌握知識。通過臨床檢驗基礎教學,學生應能夠讀懂相關檢驗報告,教師要針對相關檢查項目提供咨詢服務,對檢查結果的解釋和是否進行進一步檢查提供相關意見,將醫(yī)生的診斷結果作為疾病治療的前提和依據(jù)。
研究結果表明,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在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效果顯著,適合在臨床教學中大范圍展開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