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英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學校依托黨史學習教育、安全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家校互動、主題隊會等學校德育經典活動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學習信心,激發(fā)自我潛能,全面滲透“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培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
一、悅納差異,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問題成因
隨著教育布局調整,我校招收離家較遠的寄宿生,他們中單親留守兒童多,家庭教育一定程度缺失。孩子們面對新校園環(huán)境、新師生關系、新學習壓力,渴望關愛的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逐漸產生想家念親、入學不適、注意力不集中等隱性問題。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開展題為《城市半寄宿制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選派班主任、生活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訓;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中心,開設心理健康課;教師定期開家長會,班主任定期心理訪談……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
教師全員家訪,特殊學生建檔立卡。學校領導班子包掛年級組,黨員教師包掛班級,班主任包掛重點學生。每學年走訪60%學生家庭共計700多家,全面了解學生家庭狀況,精準掌握留守、單親、貧困弱勢、家庭變故等學生家庭情況。
生活教師精準排查,特殊學生個體輔導。生活教師對接班主任值周教師,全面悉心摸排學生健康狀況,每天落實“五查要求”:排查學生健康狀況、情緒變化、心理動態(tài)、學情困惑、舍友關系;為有需求的學生建立咨詢臺賬,重點跟蹤關注,個體心理輔導。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培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
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黨史、悟思想、開新局、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在全校開展“學黨史、知黨恩、聽黨話、 跟黨走,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學習教育活動,培育學生遠大理想,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
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主題班隊活動中。組織學生觀看《雞毛信》《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等紅色經典影片。引領學生“知黨恩”,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要倍加珍惜,好好學習,永遠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學生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參觀玉門市柳河鎮(zhèn)紅旗村紅田園,聆聽全國勞模顧天祥老人的感人故事;師生參加紅色基地勞動實踐,孩子們在紅田園參加鋤草、采摘青菜豆角、采摘果子、掰玉米等勞動實踐,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意識,鍛煉勞動能力。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校園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中。我校打造了底蘊豐厚的環(huán)境文化,花木傳情,墻壁育人,書畫怡性;開展精彩紛呈的文體活動,凝聚團隊理想,激發(fā)團隊活力。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合作分享,促進包容諒解,體驗團隊聚力,展示特長,調節(jié)心理失衡,找到心理歸屬。
三、優(yōu)化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培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
以學習心理、學習興趣、學習意志輔導為主題,優(yōu)化班級團體輔導。依托主題班隊會,設計情景體驗、小品、日記悄悄話、給家長的一封信、知心姐姐信箱等心育活動。
加強宿舍團體輔導,增進生生心理溝通。宿舍心理輔導以提高生活能力、融洽舍友關系、增強適應能力為主,通過大帶小結對幫扶、角色互換、故事閱讀、愛心游戲等活動,提升學生自理能力,緩解學生入學焦慮,增進生生心理溝通,融洽舍友關系。
輔導學生人際交往。個體輔導以指導學生愛心結對為主,建立以大帶小愛心結對幫扶小組,營造和諧、友好的班級、宿舍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激發(fā)學生自我潛能。通過個體輔導,幫助學生建立心靈朋友,使其能分享快樂,訴說困惑,體驗到如家的溫馨。
指導掌握情緒管理。引領學生換位思考,關心他人需要,悅納真實自我,正確評價自我。對高年級學生開展青春期心理輔導及預防性侵教育,培育學生健康、陽光、積極的心理品質。
四、引領家長轉變教育理念,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學校多措并舉,定期召開家長會,引領家長轉變教育理念,達成家校教育共識,凝聚家校教育合力。指導家長加強親子溝通,增進親子交流,培育親子感情,營造和諧溫馨的心理健康環(huán)境。采用電話、QQ、微信等方式溝通,加強家校聯(lián)系。
五、引領社會團體愛心資助,助力莘莘學子夢想成真
我校注重引領社會愛心團體捐資助學,多次受到上海師范大學支教團、上海韓哲-教育扶貧基金會、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等眾多社會團體愛心資助。上海韓哲-教育扶貧基金會資助學校完善高標準錄播教室遠程設備,玉門市團委、玉門鎮(zhèn)東渠村委會為孩子們捐贈圖書文具,大力資助家庭貧困孩子上學,解除家長后顧之憂,助力莘莘學子夢想成真。
(作者單位:甘肅省玉門市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