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華
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和變遷,里面蘊含豐富的科學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為了弘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國學精華發(fā)揚光大,這幾年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但老師一般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一些古文、古詩和傳統(tǒng)節(jié)日來源等,沒有其他更多的內(nèi)容。其實,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漢字也屬于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漢字是傳統(tǒng)文化的鐫刻,是語言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工具,更是一種瑰麗文化的寶藏。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漢字的學習是最為重要的。而在低年級語文生字的教學中,老師對漢字的講授就是學生對中國漢字文化最初的理解和認識,也是他們以后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相信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都知道,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要主抓字詞的學習。我個人在以前的生字課上總是向學生強調(diào)怎樣讀好字音、記住字形,寫好生字,而忽略了生字的來源和構字的規(guī)律,致使學生對學習生字比較抗拒,造成部分學生識字有困難。所以為了讓學生對中國的漢字有更濃厚的興趣和更深刻的認識。本人這兩年根據(jù)教材的要求結合實際,讓學生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認識漢字。現(xiàn)在談一談自己在低年級是如何開展識字教學的。
一、找字源對漢字進行初步解釋后再拓展部首識字
在生字學習課上,我總喜歡找一些生字的古文寫法,如:甲骨文、小篆、金文、隸書、楷書等。如在《蜘蛛開店》一文中,學習“終”字,我首先找了這個字在古文中的幾種寫法,讓學生去猜字,在猜到后再告訴學生字的意思。引出來絞絲旁的來源,讓學生知道了絞絲旁的字和絲線有關,因為古人紡線編織都是把線卷起,就有了絞絲旁。接著,我讓學生找一找我們知道的有絞絲旁的字。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開著小火車說了一串:線、紋、綁、紛、編、織等。通過了解生字字源,學生就對漢字“終”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而這種深入到漢字的文化背景中的識字方法,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漢字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漢字中,進而就能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之情,在學生的心中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的漢字都不再是生澀難懂的了,最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根據(jù)不同造字方法學習漢字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知道漢字一共有四種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不同類型的造字方法可以實施不同的解釋。所以,本人認為在講授生字時教師必須要明確以上的含義,讓學生對漢字的造字方法有正確的概念。
例如象形字,它是屬于圖畫文字,是漢字的雛形。一般都是形狀表示意思,所以我在教學中就利用象形字的這種特點。向學生出示一些甲骨文圖畫猜字,再讓學生模仿寫字,最后才出示正確的生字。例如,在學習一年級第一冊《日月水火》一課時,我就是使用這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牢牢地記住象形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學生對什么是象形字有了正確的理解,并且能更好地了解它的字義。我們班的小妍同學甚至在之后的漢字學習中,只要遇到她喜歡的象形字就畫一幅相應的圖畫,非常有意思。
而指事字是用抽象符號進行提示,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表意的標志。所以在講授指事字時,首先就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再分析字形。例如,“刃”是表示刀口,所以在“刀”字加一點。會意字的學習要點是讓學生先理解生字的讀音,再分析字形和字義,知道什么是“會意”的方法。例如,一年級上冊《日月明》一課中,就是通過課文內(nèi)容揭示了會意字的構字特點,幫助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明、男、鮮”等,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認字能力。最后是形聲字,學生比較容易明白這種造字的概念。在學生學習形聲字時,我就更著重讓學生從漢字的的偏旁部首入手,先要知道平時所接觸的偏旁部首所表示的含義。如:三點水、足字旁、木字旁等。但也有字意與字的讀音的有關。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中,“包”的族字文就含有包裹的意思。通過每個園地設計的“識字加油站”學習內(nèi)容,學生就能更加系統(tǒng)地理解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
三、借助故事、謎語、猜字謎、順口溜等方法學習漢字
謎語、故事、猜字謎等也是我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也是屬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低年級的學生大都是閱讀理解能力差,對知識遺忘率高。特別是生字的學習,他們覺得枯燥、沒意思,很容易分散精神。我們教師在授課時就可以收集一些相關漢字的謎語、民謠、順口溜等,提高課堂的趣味,讓學生易學好記。如果有一些漢字沒有相關資料的,我們就可以創(chuàng)編一些更貼近我們生活的順口溜,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告”。學生就非常容易把這個“告”記牢了。還例如,一年級下冊的《猜字謎》就是以謎語的方式,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地告訴了學生形聲字的造字規(guī)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四、結合課文教學,多種方法進行識記生字
本人在講授生字時,首先會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在課文中讓學生隨文識字對生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讀準字音,對字形進行整體的識記。然后,用“加一加”“減一減”“換部首”等識字方法進行生字教學。如一年級下冊的《姓氏歌》一課,就是典型的多種方法識字課文。課文是根據(jù)傳統(tǒng)啟蒙讀物《百家姓》編寫成的韻文識字,既達到學習百家姓的目的,也傳授了多種識字的方法。所以我們老師在生字教學時不能脫離課文,把生字獨立出來分析,這樣會增加學生識字的難度,更不利于課文的學習。而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不但知道了中國的姓氏文化,也達到了識字的效果。并且能拓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認識更多的姓氏和相關的漢字。但在隨文識字教學中我們要學會抓住重點,如《姓氏歌》一文中,字義我們就不用多解釋,最為重要的是介紹識字的方法和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對漢字進行識記。所以老師在課前必須要進行大量的備課,搜集資料,才能上好生字課。
低年級的主要學習任務是識字,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識字方法非常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變化多端。所以老師要從學生一開始接觸漢字時就要傳授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概念,正確的識字方法。而這些方法的傳授必須要求我們教師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對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種類我們都必須弄明白,查根問底,因為知識傳授是不能有差錯的。因此我們不要以為低年級的知識簡單就馬虎了事,而是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好備課、講課。
只要我們老師能運用以上這些識字的方法的教學,學生對識字的學習也就不再是生硬的強記和背誦,而是能理解漢字所包含在其中的意義。通過學習培養(yǎng)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的意識,同時,使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也產(chǎn)生了興趣,為今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