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干 吳晶 劉曉宇 許忠祥 李洋 郭靜 伏建國 楊曉軍
摘要:為了建立瀕危龍樹科植物DNA條形碼鑒定方法,本研究選取rbcL、matK、ycf1b等3對引物對9種21份龍樹科植物進行DNA提取、序列擴增及產(chǎn)物測序,比較序列擴增效率和測序成功率;應用DNASTAR Lasergene 軟件對測得的雙向序列進行拼接;使用MEGA-X軟件進行序列比對,分析種內(nèi)和種間變異;使用鄰接法構建系統(tǒng)聚類樹。結果表明,ycf1b序列可以區(qū)分龍樹科4個屬的植物,聚類效果好,種間存在可靠序列差異,可作為龍樹科植物DNA條形碼鑒定的有效序列片段。
關鍵詞:龍樹科;DNA條形碼;聚類分析;物種鑒定;基因片段
中圖分類號:S18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7-0063-04
收稿日期:2021-01-28
基金項目:國家質(zhì)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編號:2017YFF0210300、2017YFF0210305)。
作者簡介:李井干(1987—),男,山東滕州人,碩士,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瀕危物種鑒定方面的研究。E-mail:570109771@qq.com。
龍樹科(Didiereaceae)別稱刺戟木科,原產(chǎn)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南部,當?shù)靥赜蟹N,是多肉植物中一個重要的科。按照恩格勒分類系統(tǒng),龍樹科被分為4屬,分別是亞龍木屬[Alluaudia (Drake) Drake]、枝龍木屬(Alluaudiopsis Humbert & Choux)、曲龍木屬(Decarya Choux)和刺戟木屬(Didierea Baill)[1],全科11種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龍樹科刺奇葉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世界多地有引種栽培。另外,龍樹科還是一類重要的資源植物,刺戟木屬(Didierea Baill)的阿修羅城(Didierea trollii)還是馬達加斯加當?shù)匾环N環(huán)尾狐猴的美味佳肴,對維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也起著重要作用[2]。由于環(huán)境氣候變化、過度采集利用等原因,導致龍樹科植物淪為瀕危植物,亟需準確快速的物種鑒定方法來加強龍樹科植物的保護。雖然龍樹科的分類鑒定研究較早,但也只是局限在形態(tài)特征和理化結構[3],龍樹科DNA條形碼鑒定方法尚未有報道,且龍樹科條形碼數(shù)據(jù)庫在物種豐富度及數(shù)量上都相對不完整,仍需進行大量研究。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是依據(jù)1條或幾條短的DNA片段的序列差異作為物種鑒定標準的分子鑒定方法[4]。植物體內(nèi)葉綠體含量高,容易提取和擴增,因此植物DNA條形碼多選用葉綠體基因組DNA片段。常用的葉綠體片段有rbcL、matK、trnH-psbA、rpoB、accD、YCF5等[5]。植物家族種類龐大,不同類群存在較大遺傳差異,序列通用性差;且種內(nèi)序列差異性小、識別率低,因此,篩選可靠準確的DNA條形碼至關重要。
本研究選用rbcL、matK和ycf1b序列對龍樹科4屬9種21份樣品進行物種鑒定和聚類分析,建立龍樹科物種的分子鑒定方法,同時補充完善龍樹科植物DNA條形碼序列數(shù)據(jù)庫,為瀕危植物分類鑒定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樣品:龍樹科植物樣品數(shù)量及來源見表1。采集樣品均為活體植株,隨機取其葉片進行試驗。
1.2 試驗方法
1.2.1 DNA提取
先將供試樣品進行表面消毒,將植物葉片研磨成粉,參照DNeasy Plant Mini Kit試劑盒說明書上的步驟方法,提取試驗樣品基因組DNA。
1.2.2 PCR擴增和測序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選擇在植物中使用較廣泛的葉綠體基因組rbcL[6]序列、matK[7] 序列和ycf1b[8]序列作為DNA條形碼候選序列。擴增引物及反應條件見表2。擴增體系為25 μL:TaKaRa rTap酶11 μL,引物各0.5 μL,模版DNA 2 μL,滅菌水補足反應體系至25 μL。按照反應體系在TaKaRa PCR擴增儀上進行擴增反應,擴增產(chǎn)物用1.0%的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擴增結果理想的PCR擴增產(chǎn)物送至南京思普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測序。
1.3 數(shù)據(jù)處理
使用DNASTAR Lasergene 軟件包中的Seqman程序?qū)y序獲得序列進行組裝和校對,去除低質(zhì)量區(qū)和引物區(qū),獲得rbcL、matK和ycf1b這3種DNA條形碼序列。再運用MEGA-X軟件對候選條形碼序列進行序列分析,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NJ)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并用自舉檢驗法(Bootstrap 1 000 次)檢驗各分支的支持率。
2 結果與分析
以龍樹科21份樣品為模板,用3條目標序列進行擴增和測序。結果顯示,DNA擴增成功率和雙向測序成功率均為100%。rbcL序列大小均為 553 bp,matK序列大小為均925 bp,ycf1b序列大小均為889 bp。rbcL序列變異位點較少,matK序列和ycf1b序列的變異位點較多,長度也較長,具體信息見表3。
2.1 系統(tǒng)發(fā)育樹聚類分析
由于rbcL序列種間差異較小,因此選用matK和ycf1b 這2種序列構建系統(tǒng)聚類樹(圖1)。序列聚類樹聚類結果表明,ycf1b序列可以將21份樣品的各屬物種聚成一支,除阿修羅城(Didierea trollii) 3個樣品外,各物種的多條序列也分別聚為一支。matK序列屬間物種能夠被分開,物種間不能各自聚為一支。
2.2 種間和種內(nèi)變異
21份龍樹科樣品ycf1b序列長度均為889 bp,其中變異位點有14個。龍樹科植物種內(nèi)序列并無差異,屬、種間存在特有變異位點。彎曲龍屬(Decarya Choux)2份樣品D03、D09在337號和299號位分別存在特有變異位點G→C、T→A;亞龍木屬[Alluaudia(Drake) Drake]14份樣品在205號位存在特有變異位點G→T,屬內(nèi)也存在變異位點可以將各物種區(qū)分開來;枝龍木屬(Alluaudiopsis Humbert & Choux)樣品D21在58號、316號、357號和385號位分別存在特有變異位點G→T、C→T、T→C、T→C;刺戟木屬(Didierea Baill)樣品D02、D15和D19在522號位存在變異位點G→C,可以將該屬內(nèi)2種植物進行區(qū)分(表4)。這些關鍵變異位點均可以作為龍樹科種屬間鑒定的關鍵依據(jù)。
3 討論
龍樹科植物具有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莖上長有大量的刺,葉的形狀也豐富多樣,有線形、梭形、卵形、心形等,少數(shù)種類形態(tài)非常相似,非專業(yè)人員難以辨別,龍樹科植物作為瀕危物種,也需要對其進行準確的鑒定。本研究選用3條常用DNA條形碼片段(rbcL、matK和ycf1b)作為目的序列,對龍樹科4個屬的21份植物進行親緣關系分析及分類鑒定。結果表明,ycf1b可將龍樹科21份植物進行明確的系統(tǒng)分類,且各類群的ycf1b序列均具特有突變位點,因此ycf1b可作為龍樹科植物DNA條形碼的有效序列。
rbcL基因序列的變異水平在種間水平以上,在種間及種內(nèi)變異很小[9],這可能是不能用于龍樹科植物的鑒定的主要原因,但rbcL同樣具有通用性強、易擴增等特點,可作為驗證物種基因組提取和擴增效率的參照序列。matK進化速度是rbcL的 2~3倍,遺傳變異大,一般用于植物科、屬水平的鑒定[10],但在屬內(nèi)近源種只能提供極少的簡約信息位點[11],matK序列引物通用性較差也是限制其應用的主要原因。ycf1序列是葉綠體基因組內(nèi)的片段,由于其進化速度快,序列變異較大,近年來已被陸續(xù)應用于白芨屬[12]、霸王屬[13]、楊屬[14]、蘭科[11]等植物的分子鑒定中;且對于陸地植物物種,其在PCR成功率、序列位點變異率及物種鑒別率等方面優(yōu)于rbcL、matK等常用葉綠體DNA條形碼,因此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陸地植物DNA條形碼序列[8]。
ycf1b序列能對龍樹科植物親緣關系遠近進行準確的量化分析,這對龍樹科物種遺傳分類學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補充龍樹科植物的DNA條碼數(shù)據(jù)庫,還可提高鑒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見,對物種進行準確的序列測定和親緣關系分析,再結合序列間的堿基位點差異,是龍樹科物種鑒定的有效方法,也為其他瀕危物種鑒定研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Bruyns P,Oliveira-Neto M,Melo-De-Pinna G F,et al.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Didiere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ubfamily Portulacarioideae[J]. Taxon,2014,63(5):1053-1064.
[2]王成聰. 探究龍樹科的奧秘[J]. 園林,2014,21(1):20-23.
[3]Rauh W. The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Didiereaceae of madagascar[J]. Bothalia,1983,14(3/4):839-843.
[4]Hebert P D,Cywinska A,Ball S L,et al.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03,270:313-321.
[5]寧淑萍,顏海飛,郝 剛,等. 植物DNA條形碼研究進展[J]. 生物多樣性,2008,16(5):417-425.
[6]Kress W J,Erickson D L. A two-locus global DNA barcode for land plants:the coding rbcL gene complements the non-coding trnH-psbA spacer region[J]. PLoS One,2007,2(6):e508.
[7]Cuénoud P,Savolainen V,Chatrou L W,et al.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of Caryophyllales based on nuclear 18S rDNA and plastid rbcL,atpB,and matK DNA sequen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2,89(1):132-144.
[8]Dong W P,Xu C,Li C H,et al. ycf1,the most promising plastid DNA barcode of land plants[J]. Scientific Reports,2015,5(1):1-5.
[9]Chase M W,Soltis D E,Olmstead R G,et al. Phylogenetics of seed plants:an analy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from the plastid gene rbcL[J].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1993,80(3):528-580.
[10]付 濤,王志龍,錢萍仙,等. 高等植物DNA條形碼最新研究進展及其應用[J]. 核農(nóng)學報,2016,30(5):887-896.
[11]Neubig K M,Whitten W M,Carlsward B S,et al.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ycf1 in orchids:a plastid gene more variable than matK[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09,277(1/2):75-84.
[12]吳勁松,張宇思,劉 薇,等. 白及屬藥用植物DNA條形碼的確立及其應用[J]. 藥學學報,2014,49(10):1466-1474.
[13]韓 路,王紹明,王建成. 中國霸王屬植物在世界該屬中的系統(tǒng)發(fā)育地位與形態(tài)性狀進化研究[J]. 干旱區(qū)研究,2016,33(6):1226-1234.
[14]趙奉彬. 中國楊屬物種DNA條形碼及分子系統(tǒng)學初步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