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亭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西南官話中,“倒”常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后,如“站倒”“紅得倒”,前人已經注意到此現象。李國正(2018)發(fā)現“倒”常作為虛語素,附加在某些單音詞詞素后面,如“估倒”“碼倒”;“倒”還能附加在“得”“不吧”后面,再與動詞或形容詞一起構成詞匯意義相反的兩種相對的語法格式,如“贏得倒”“贏不倒”;作為虛詞時,瀘州話的“倒”與普通話時態(tài)助詞“著”相當,而且,它還可以與其他虛詞一起構成一些固定格式,表示動作或事物性質狀態(tài)的持續(xù),例如“跍倒寫字”。梁德曼(1982)發(fā)現用于四川方言動詞后面的“倒”在普通話里都不說“倒”,而是說“著(zhe)、到(dào)、著(zháo)、了(liǎo)”等;有的“倒”,普通話里說“著(zhe)”或“住”或“下”,如,“抓倒!把他抓倒!”四川方言里的“倒(dǎo)”相當于普通話里的“到(dào)”或“著(zháo)”(動詞作補語);有些句子中的“倒”,普通話里用“著(zháo)”或“了(liǎo)”或別的動詞作補語,如,“他的事我管不倒?!薄斑@條路近不倒好多?!?/p>
我們發(fā)現,在西南官話中,“遇得倒”的使用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西南官話川黔片和西蜀片。“遇得倒”具有不同的用法,其中表達“對事件或行為不滿的主觀情緒”的用法較為常見。李國正(2018)認為“V+得倒”“V+不倒”構成的句子是能愿句,“倒”附加在“得”“不”后面,再與動詞或形容詞一起構成詞匯意義相反的兩種相對的語法格式,這種格式構成的詞組或句子,由于“得倒”“不倒”意義的影響,有時具有兩種意思。筆者認為,李國正(2018)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西南官話“遇得倒”與普通話能愿結構相比,具有特殊的語用功能,還值得進一步深入考察。
1.西南官話中的“V得倒”和普通話能愿結構“V得C”的相似之處
據孫銀新(1998)研究,普通話中,“得”可以作為結構助詞,連接兩個成分,出現在結構體中間,既不屬前,也不屬后,仍然是獨立的。句法分析時,只能三分為“看/得/見”“聽/得/出來”。與普通話“V得C”相比,“遇得倒”的“倒”已經虛化,有時相當于普通話的時態(tài)助詞“著”。
例1:才遇得倒噢!出門忘帶公交卡,轉切拿了出門走老遠發(fā)現忘記帶身份證,暈?、?/p>
有時是相當于普通話“到”,即在“遇到”中間插入結構助詞“得”,構成能愿結構。
例2:想來真的很幸運,我居然在人生每個階段都遇得倒很重要的好友。
由于北京語言大學BCC微博語料庫中很多例句書寫為“遇得到”,我們認為是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從現有研究成果看,瀘州話“遇得倒”應該屬于漢語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結構“V得/不倒”②,“倒”沒有具體意義,讀作[tau42],屬于傀儡補語。
2.西南官話“遇得倒”與普通話“V得C”的差異
(1)自由度不同
西南官話“遇得倒”是自由形式,可獨立使用。
例3:遇得倒!為什么非要在耍假(放假)的時候通知要開會?
例4:遇得倒,電話費不要錢嗦,打了一個不夠還打兩個三個。
例1和例2,“遇得倒”可獨立使用,并未借助主語、賓語,或其他成分。除了用于句首,西南官話“遇得倒”還能用于句末或句中。
例5:他們生活里總遇得倒一些別扭:有時候吃不成一碗安穩(wěn)飯,有時候要吃點眼前虧。
例6:一不小心把車子掛了,遇得倒哦!
普通話能愿結構“V得C”一般不能獨立使用。
例7:為什么有的人看得見“縫”,有的人卻看不見“縫”呢?
例8:像派維爾這種無恥之徒,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發(fā)現過存在過,在今天、明天我們將仍會遇得倒。
“V得C”所在句子通常帶有完整的主語和賓語,如例7;有時候所在小句即使省略主語或賓語,都隱藏于上下文,如例8。
2.語義性質不同
西南官話中“遇得倒”一方面與普通話“V得C”等用法相同,具有命題真值意義。
例9:這是因為,這兩個問題是我們生活中常遇得倒,而我和作者都很少談到過的。
例10:可以預期,火箭飛到五、六十公里以下的高度時就可以“聽得到”它的聲音,這種聲音會帶有各種不同的特點和強度。
例9“遇得倒”和例10“聽得到”都具有命題真值意義,如果刪除,將會導致句子結構不完整,不合語法。
此外,西南官話“遇得倒”還具有“提示聽話人后續(xù)或前文為負面評價句”程序意義,反映了說話人對話語單位之間或與語境之間關系的主觀認識,也可用于表明說話人“出乎預料和不滿”的情緒和態(tài)度,具有主觀性③。
例11:遇得倒哦!都快11點了,我還在寫作文題目。
從例11“遇得倒”具有“提示聽話人后續(xù)負面評價句”的程序意義,而不用于表達概念意義,如果刪除也不會影響命題的真值意義,只是缺失了提示作用。
通過西南官話“遇得倒”和普通話“V得C”對比分析,我們認為前者可以分化為“遇得倒1”和“遇得倒2”?!坝龅玫?”相當于普通話能愿結構,表示概念意義;“遇得倒2”具有特殊的語用功能,表示程序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遇得倒1”和“遇得倒2”形式語義對比表
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fā)現“遇得倒2”已經具有話語標記功能,這與“遇得倒1”在使用中的詞匯化有關。
1.詞匯化
在共時狀態(tài)下排比“遇得倒”的不同用法,我們可以推測出“遇得倒2”的發(fā)展軌跡。
例12:如果我也遇得倒這樣的好女孩,我才懶得整天往外跑呢!
例12中“遇得倒1”出現在陳述句中,后面帶有賓語“這樣的好女孩”。
例13:然后,話鋒一轉,對我說:我講此事,你不一定遇得倒,只是說明當秘書也要有這種精神,不要在領導同志面前唯唯諾諾,明知不對也說是。
例13“遇得倒”后面是空賓語t,指向前面的“此事”。可見,“遇得倒”已經開始由原來句中位置,移向句末。
例14:你是不是變態(tài)哦!我遇得倒哦!
“遇得倒”后面賓語的長期缺失或移位,語氣詞開始占據賓語位置。
例15:又剪了個不滿意的頭發(fā),老子遇得倒。
“遇得倒”后經常缺失賓語,出現了表示對事件不滿的情態(tài)功能。其語義結構是“負面事件/負面評價+遇得倒”。
以下是從賓語移位到產生情態(tài)功能的過渡性例子。
例16:坐個車,什么極品都遇得倒。
例16中“遇得倒”屬于不太典型的“能愿結構”,還具有情態(tài)功能?!坝龅玫埂辟e語是全稱量化名詞——“什么極品”,位置前移,具有較強的貶義。此時,“遇得倒”在命題真值語義上仍然是必需的,不能刪除。
長期的使用,“遇得倒1”的概念意義逐漸消失,其情態(tài)功能逐漸凸顯出來。當這種話語義反復出現后,就被規(guī)約化,并進一步分化出“遇得倒2”?!坝龅玫?”可以獨立用于小句前后,或小句之間。
例17:遇得倒哦,開年就交罰款還整個月月紅。
例18:買個東西惹得一肚子火,遇得倒哦!
例19:昨天才買的隱形眼鏡,丟了,我遇得倒,癮兒都還沒過到也。
以上例句中“遇得倒”后的成分不是其賓語,且不與后面的小句發(fā)生句法關系。這樣的“遇得倒”已經發(fā)生熟語化,即一定程度上已經詞匯化了,應該看作一個獨立的類似詞的單位,功能上可以看作一個認知性插入語(epistemic parentheticals),其轄域從賓語擴展到了整個句子。作為認識情態(tài)成分,“遇得倒”的詞匯意義已經虛化,只是表明對某個事件的出乎預料和不滿、批評的態(tài)度,把它去掉也不會影響命題的真值。詞匯化以后的“遇得倒”內部結構緊湊,不允許內部有短暫的停頓,已經不同于能愿結構“V/得/C”。
可見,“遇得倒1”在使用中發(fā)生了詞匯化,除了產生情態(tài)功能外,“遇得到1”還有話語標記功能④。
2.話語標記功能
一是話語連接功能。“遇得倒2”處于敘述主線,將敘述推向前進,可以去掉而不影響句子的基本意思,但會影響表達的連貫性。
例20:啥子鬼地方哦,年都不讓人過了,遇得倒!一逢年節(jié)牛鬼蛇神都出來了,折磨老百姓!
至此,問題轉化為“和兩定點連線夾角為定角的點的軌跡”問題,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現行教材刪除的內容,有“超標”之嫌.如何讓學生理解?可采用分解難點的教學方法.
例21:每次都這樣,硬是遇得倒!我老人家發(fā)誓這是最后一次忍你,下次直接翻臉!
例20和例21中“遇得倒2”位于句中,表明了說話人的不滿和批評的態(tài)度,闡明話語單位與交際情境之間的連貫關系。如果刪除,將影響語句的邏輯和連貫,體現了“遇得倒2”的程序性。
二是提示功能。在話輪之首,說者一般在句首使用“遇得倒”,起到提示聽話人的作用,預示著一個新的負面信息。
例22:硬是遇得倒哦,清早上遇到個胎神。
例23:遇得倒!電話費不要錢嗦,打了一個不夠還打兩個三個。
例24:我遇得倒!又停電又停氣,老子飯也沒吃,手機也要沒得電了!
例22“清早上遇到個胎神”,例23“連續(xù)打多個電話”,例24“停電、停氣,導致沒吃上飯,手機沒電”,都傳遞了負面的信息。“遇得倒”在句首都起到提示的作用。體現了說話人對語境的關注。
三是語形不穩(wěn)定?!坝龅玫埂背霜毩⑹褂靡酝猓€具有很多變體形式。
例26:簡直遇得倒,來阿杰這么久,第一次遇到話這么多的洗頭師,給我洗了三遍耳朵還親自掏耳朵,桑不起。
例25和例26中,“遇得倒”前面還分別添加了修飾語“硬是”“簡直”,起到加強批評語氣的作用,“遇得倒2”后還常帶語氣詞?!坝龅玫埂背藥揎棾煞趾驼Z氣詞,前面還常帶有第一人稱代詞。
例27:老子真的遇得倒,正要買王菲演唱會的票,結果這個人是騙子,360檢測出來是歪的。
例28:我真的是遇得倒,洗臉刷牙了的人還要去找夜宵吃。
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fā)現“遇得倒”從能愿結構演變?yōu)樵捳Z標記,還具有邏輯語義證據:其轄域從命題內變到涵蓋句子,并進一步涵蓋話語。因此,我們可以推知,“遇得倒”的語義變化途徑如下。
預期是一種與人的認識、觀念相聯系的抽象世界,通常與一定的社會常規(guī)、言談事件中說聽雙方的知識狀態(tài)以及特定的話語語境(discourse context)密切相關;反預期信息指的是與某個特定預期相反的話語信息(吳福祥2004)?!坝龅玫埂钡恼Z義分化體現在預期與反預期的對立上。
1.預期
“遇得倒1”體現了說話人的預期或社會的一般預期。
例29:埃勒只是還沒有遇到那樣的人,但話說回來,他不太可能遇得倒,因為那樣的人不需要埃勒提供的那種服務,必要時他們自己就能夠處理那種事。
例30:但是真愛一生只有這么一次,有的人一輩子都還不見得遇得倒,我怎能不開心、不快樂呢?至于即將來臨的災難,我把它看做鍛煉。
例29說話人結合自己的認識和觀念,預期信息是“埃勒不太可能遇得倒那樣的人”;例30中,說話人的預期是“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真愛”。
2.反預期標記
詞匯化后的“遇得倒2”,表明某種行為或某件事與說話人的預期相反,體現了說話人的不滿和責怪的態(tài)度,屬于反預期標記。
例31:哎,真是遇得倒!坐了個車,司機是幫別個帶班的!我就說完全不是出租司機的風格,我喊他來快點兒,他說開快了限速的要叫,我是服都服了。他這個速度等哈爾切堵起了才安逸了!
例32:很多年沒有感冒了,遇得倒哦!
例33:我真的遇得倒哦!整整等了1個小時。
例31中,司機是幫別人帶班的司機,而說話人認知世界中司機開車技術嫻熟,不會耽誤行程。而帶班司機的開車技術并不嫻熟,速度很慢,和說話人心中預期的標準不一致,從而說“真是遇得倒”,表達反預期的主觀責罵態(tài)度。例32說話人很多年沒感冒,認為一般情況下并不會感冒,突然而至的感冒讓說話人認為出乎預料,違背了說話人心中的預期,感冒導致身體不適,從而說“遇得倒哦”表達反預期的主觀評議態(tài)度。例33說話人認知世界認為等待的時間不會太長,“整整等了1個小時”超出了說話人的預期標準,從而用“我真的遇得倒哦”表達了反預期的主觀批評態(tài)度。
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fā)現西南官話“遇得倒”與普通話能愿結構“V得C”相比,可以分化為“遇得倒1”和“遇得倒2”,前者表達概念語義,如果刪除會影響命題的真值意義;后者表達程序意義,表示說話人對話語單位之間的關系或話語單位與語境之間的關系的主觀認識,也可用于表明說話人的立場和態(tài)度。“遇得倒2”是由“遇得倒1”經歷詞匯化、語法化演變而來?!坝龅玫?”在詞匯化過程中,產生了“情態(tài)意義”,在此基礎上,由于使用頻率的增加,語法化為話語標記。此外,“遇得倒1”和“遇得倒2”的語義分化還體現在預期性的對立上,前者傾向于體現說話人或社會的一般預期,后者是反預期標記。
注釋
①本文所用語料均來自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BCC報刊、微博語料庫以及數條自擬語料。
②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V得/不倒”結構在漢語方言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如:湖南永順(彭慧2017)、湖北羅田(張志華2016)、重慶(喻遂生1990)、安徽宿松(唐桂蘭2013)、四川開江(陳川2004)、成都(張清源1977)、湖北大冶(汪國勝1992)等方言點。
③Lyons將語言的功能分為三種:指稱功能、表述功能和表情功能。表情功能是語言主觀性的表現,即在話語中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
④根據Schiffrin(1987)、Fraser(1996、1999)、Traugott&Dasher(2002)等國外學者的研究,以及參考國內學者沈家煊(2001)、朱銘(2005)等觀點,董秀芳(2007)指出話語標記并不對命題的真值意義發(fā)生影響,基本不具有概念語義,它作為話語單位之間的連接成分,指示前后話語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它標志說話人對于話語單位之間的序列關系的觀點,或者闡明話語單位與交際情境之間的連貫關系。話語標記也可以表明說話人對所說的話的立場和態(tài)度,或者對聽話人在話語情境中的角色的立場或態(tài)度。話語標記具有主觀性和程序性。前者反映了說話人對話語單位之間的關系或話語單位與語境之間的關系的主觀認識。后者指話語標記表達的是程序意義。話語標記并不影響命題的真值,而只是影響對話語單位之間的關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