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紅
當下的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公開演示課還是教學評比課,無不是教師站在課堂教學的中央,但我常會思考———究竟誰應(yīng)該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呢?是各學科的老師還是學生呢?
這涉及把教學行為統(tǒng)一到學校和個人成長需要的問題,也涉及尊重教師的主導性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問題。也就是說,站在課堂中央并不簡單!
長期以來,教師似乎一直處在教書育人的主體地位、引導地位。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教師不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學生有能力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嗎?從傳授知識、引導體驗的層面看,教師站在課堂的正中央無可非議。但是如果教師長期“霸占”課堂的中央,長期處在主導地位,長期“唯我獨尊”,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值得廣大教師反思了———站在課堂中央并不簡單!
要站在課堂中央,必須“心中有學生”“有學生立場”“有學生參與”“有學生做主”。即便是教師真正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心中也要有學生,有學生的問題,有學生的參與和學生的發(fā)展。如果只站在課堂的正中央而不尊重學生的學習地位,不尊重學生在發(fā)展上的主體地位,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會成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分析學生記筆記”的課堂。教師這樣站在課堂的正中央,長此以往會形成“獨斷專權(quán)”的教學形式,會導致“目中無學生”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所以,陶行知先生在談到活潑生動的鄉(xiāng)村教育時,這樣倡導:“活的鄉(xiāng)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衛(wèi)。他要叫鄉(xiāng)村變?yōu)槲魈鞓穲@,村民都變?yōu)榭鞓返幕钌裣?。”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來審視教師站在課堂正中央的問題,我們就應(yīng)該思考,教師即便是站在課堂正中央了,還應(yīng)該抱有什么樣的育人態(tài)度。
“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教師對教師,學生對學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校園中,人與人的隔閡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比绻處熜闹心軌虬褜W生放在課堂思考的正中央、問題解決的正中央、心理發(fā)展的正中央,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飽滿,互動積極熱烈,即便是教師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學生也處在課堂發(fā)展的正中央、素養(yǎng)提升的正中央。
站在課堂中央并不簡單!廣大教師必須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學觀,必須教給學生真正能夠站立在未來的知識能力,必須教給學生未來真正能夠建設(shè)中國、報效中國的世界觀和理想選擇。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和扎實的學識、廣博的仁愛之心。這樣,處在教書育人主導地位上時,教師才能做學生努力向前奔跑的引路人,課堂才會影響學生并使學生最終形成堅定的毅力、偉大的信念和執(zhí)著向前的奔跑精神。站在課堂中央并不簡單!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真正的教養(yǎng)性表現(xiàn)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于信念、對邪念不妥協(xié)的人?!彼詥栴}的關(guān)鍵不是教師有沒有站在課堂中央,而是有沒有站在教書育人的中央,有沒有站在“為國育才”的中央。如果僅僅是在形式上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教師站在教室的前面或者后面,學生也不能處在思考的正中央、發(fā)展的正中央和提升的正中央。
站在課堂中央并不簡單!教師需要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教學觀,始終把學生當作發(fā)展的主體、提升的主體,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轉(zhuǎn)化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從而與學生開展精神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溝通、發(fā)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