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朱寶平
(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藥學部 新疆 喀什 844000)
感染是惡性腫瘤化療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導致患者病死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惡性腫瘤感染患者癥狀初期是寒戰(zhàn)、發(fā)熱,致熱因素尚未完全明確[1-2]。由于腫瘤治療具有的特殊性導致常用炎性指標敏感度受到影響,白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等無法有效診斷惡性腫瘤感染。血清C-反應蛋白(CRP)是判斷感染的敏感性指標[3],能反映惡性腫瘤感染發(fā)熱情況。本文分析喀什地區(qū)惡性腫瘤發(fā)熱患者血清CRP水平與感染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90例,根據(jù)化療后是否發(fā)熱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未發(fā)熱患者)63例,觀察組(發(fā)熱患者)27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36.14±4.08)歲;類型:胃癌25例、肺癌23例、其他15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36.8±4.09)歲;類型:胃癌10例、肺癌12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病案信息完整;(2)化療患者;(3)病理確診患者;(4)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衰竭患者;(2)抑郁癥患者;(3)合并嚴重基礎疾病患者;(4)妊娠期、哺乳期或有計劃妊娠的患者。
血清CRP水平檢查:抽取兩組患者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留下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采用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CRP水平。
發(fā)熱程度:高、中、低三種不同程度的發(fā)熱,例數(shù)分別是4例、13例、10例。標準:患者腋窩溫度如果是37到38度屬于低度熱;38度1到39度是中等熱;39度1到40度高等熱。
體溫檢查:使用標準體溫儀在腋窩下檢測。
炎癥變化程度:參考Witts炎癥程度分型標準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患者排便4次以內(nèi)(日),輕度或無便血,脈搏正常,體溫正常,血紅蛋白正常,紅細胞沉降率在20 mm/1 h以下。重度,排便6次及以上,便血嚴重,脈搏在90以上,體溫在37.8℃以上,血紅蛋白低于75%的正常值,紅細胞沉降率在30 mm/1 h以上。例數(shù)分別是11例、10例、6例。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和體溫,比較不同發(fā)熱程度和感染程度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探討惡性腫瘤發(fā)熱患者血清CRP水平與感染相關性。
本文使用SPSS 18.00軟件分析,體溫、血清CRP以均數(shù)±標準差以(±s)形式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三者比較采用F值檢驗,CRP血清與體溫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CRP血清與發(fā)熱程度和感染程度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性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和體溫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和體溫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CRP/(mg?L-1)觀察組對照組6.98±0.16 0.79±0.19 t 148.142 P<0.001 27 63
高度、中度和低度患者血清CRP水平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高度患者血清CRP水平最高,低度患者水平最低,見表2。
表2 不同發(fā)熱程度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較(±s, mg/L)
表2 不同發(fā)熱程度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較(±s, mg/L)
發(fā)熱程度 例數(shù) CRP低度 10 5.03±0.19中度 13 6.48±0.11高度 4 7.58±0.13 F 235.980 P<0.001
不同感染程度患者體溫和血清CRP水平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重度感染患者體溫和血清CRP水平最高,輕度最低,見表3。
表3 不同感染程度患者體溫和血清CRP水平比較(±s)
表3 不同感染程度患者體溫和血清CRP水平比較(±s)
感染程度 例數(shù) CRP/(mg?L-1) 體溫/℃輕度 11 5.13±0.21 36.47±0.16中度 10 6.08±0.23 37.49±0.13重度 6 7.69±0.28 38.93±0.11 F 215.980 296.360 P<0.001 <0.001
CRP與體溫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檢驗得出,發(fā)熱患者體溫越高,血清CRP水平越高;采用Spearman相關性檢驗檢驗得出且血清CRP水平與發(fā)熱程度呈正相關相關性系數(shù)為(r=0.681,r=0.667),相關系數(shù)大于0.3一般具有良好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大于0.5具有較強的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惡性腫瘤發(fā)熱患者血清CRP水平與感染相關性分析
惡性腫瘤患者經(jīng)多次化療治療能達到控制腫瘤生長,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目的,但長期化療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4-5],對細菌的感染抵抗能力降低,導致感染,嚴重的患者甚至死亡[6-7]。因此,早期診斷感染和及早采用相關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8]。惡性腫瘤患者感染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現(xiàn)象,而發(fā)熱又會進一步激活機體免疫系統(tǒng),增加其負擔,導致感染進一步加重[9]。CRP是機體在病理應激狀態(tài)下經(jīng)肝臟合成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半衰期有19 h,參與多種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經(jīng)治療后可在3~7 d內(nèi)降至正常[10-11]。
本文結果顯示,發(fā)熱的惡性腫瘤患者血清C R P水平和體溫高均高于未發(fā)熱的患者,而且高度、中度和低度患者血清C R P水平,其中高度發(fā)熱患者和重度感染患者的血清C R P水平最高。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發(fā)熱患者體溫越高,血清C R P水平越高,且感染越嚴重;且血清C R P水平與發(fā)熱程度呈正相關。分析原因是惡性腫瘤患者感染后發(fā)熱,機體應激反應嚴重,血清CRP水平大量釋放,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和應激系統(tǒng),進而加重感染程度,而感染程度增加又會導致發(fā)熱程度增加,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喀什地區(qū)惡性腫瘤發(fā)熱患者血清CRP水平與感染關系密切,建議在化療期間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