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紅
摘要: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改下的教育教學需求。新時期需要及時轉變高中作文教學思路,以此和新時期下高考作文所提出的要求相適應。因此,高考背景下,教師必須及時更新寫作教學的思維和方法,摒棄傳統(tǒng)過時的教學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強化學生寫作訓練、合理評價學生寫作、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從而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同時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和發(fā)展。
關鍵詞:高考背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一、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
1、教學理念及模式陳舊
在傳統(tǒng)的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學活動多以教師為主導,“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十分普遍。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寫作思維很容易被禁錮,寫作能力的訓練和提升必然會受到影響。新課改下,部分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了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不足,也進行了一些問題改進,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沿襲陳舊的教學理念,以枯燥僵化的教學形式來開展寫作教學活動,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忽略了學生寫作方法的有效指導,或只是要求學生機械地背誦范文,從而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些情況嚴重阻礙了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水平的提升,轉變教學理念和模式勢在必行。
2、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不足
高中生在完成文章寫作時,常常內容空洞,整體水平不高,語文成績也不是很理想,很多學生只是機械死板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高中學生在面對作文寫作時普遍都存在著無話可說的情況,作文寫作均會提出不同數量的字數要求,但是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都是想方設法地湊字數,他們很少能夠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和所感用有效方式呈現與表達,這就導致學生們將一句話能夠說清楚的內容卻用非常復雜的四五句話去表達,最終導致作文內容非常雜亂且缺少明晰的結構。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缺少對寫作的思考和觀察,未能積累豐富多樣的素材,更未能將生活元素轉化為寫作素材,最終出現了無處著筆的窘境。
3、學生寫作興趣低
高中生的思維能力逐漸成熟,價值觀也逐漸形成。此時期的學生對于時事熱點、社會現象都會有自己的認知和看法。然而,面對高考壓力和繁重的學習任務下,部分教師和學生都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將重點放在快速提升考試成績方面,學生寫作多以被動寫作或按范文模式寫作的方式進行開展,這使得學生寫出的作文大同小異,缺乏創(chuàng)新靈魂。在這種教學理念及方式的影響下,勢必會降低學生的寫作興趣,不利于寫作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1、從教材出發(fā),挖掘素材
作文寫作需要借助于素材內容進行支撐才能實現有理有據,保證文章說服力的提升。最好的文章素材就是語文教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句并加以運用,引導作文說服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歸園田居(其一)》時,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需要對詩人安貧樂道的精神以及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懷進行綜合考慮,這使得文章寫作更加有理有據。
2、從生活入手,升華主題
一些學生寫出的作文空無一物,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有人認為這是沒有生活體驗的表現,這實際上是錯誤的。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相結合,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會發(fā)生新鮮事,只是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如果語文教師在作文訓練過程中要求學生對身邊人和事進行記錄,以此對其觀察能力進行培養(yǎng)。這有助于學生寫出的作文更為具有活力。生活是最好的寫作素材,近幾年的語文作文材料和日常生活更為貼近,是對于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例如,2008 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方向就是汶川地震,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深刻認知,寫出來的文章更加具有深度,不僅在高考中獲得高分,還促使自身實現升華,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推動自身實現全面發(fā)展。
3、從實際出發(fā),思考問題
大部分學生都會在寫作時引用名人名言和古詩詞名句,并且絕大多數學生的寫作方式就是如此。但是出現的問題是,寫出的文章還是過于空泛,究其原因就是缺失實質性內容?,F在學生寫作存在的普遍問題都是內容空泛。借助于所學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并不是單純背誦教材內容,而未體現出生活現狀。這種文章只是喊喊口號,沒有實質上作用。毛主席曾說過“古為今用”,就是通過對前人遺留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和運用,而不是僅背誦這些詩句,這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現實生活。
4、從材料出發(fā),獨立思考
新課標強調要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近幾年的作文試題的題型多數也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更能多方面的考查學生是思維能力,考生在寫作文時要具備一種辯證地思維能力,因為要寫出一篇高水平的作文,能夠在高考場上讓自己的作文脫穎而出,考生應該能夠讀出材料深層次的意蘊,也不能只從一個角度思考,還要多角度、多方面的去認識和把握事物。
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比如引導學生把政治學科中的一些辯證知識,靈活運用起來,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互相串聯起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文課上,教師應該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采取開展辯論賽或者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站在不同的立場去陳述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談論結束之后,老師進行多角度的點撥和評價,鼓勵學生多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對于高中生來說,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經歷都不太相同,文化水平和思想高度也不一致,往往很多學生的作文立意都是千篇一律,沒有特別新穎的見解。因此,老師應該允許學生對寫作材料進行積極向上的多元解讀,在借鑒別人想法的前提之下,提出自己的個性化的見解,還要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深入地思考、勇敢提出質疑,才能提高思辨能力。
三、結語
新時期下的語文教學需要全面分析高考作文命題,探究其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并開展針對性的作文練習,有助于學生對不同體裁的作文進行自由應對,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引導其語文素養(yǎng)的逐漸提高,進而實現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董毅. 試論新課改下高考語文作文備考方略[J]. 新課程·中學,2018(10):252.
[2] 戴愉岳. 高考作文給高中作文教學帶來的思考[J]. 文學教育(上),2018(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