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摘要】所謂教學中的兩極分化,就是指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認真積極,學習成績比較優(yōu)異,而另一部分學生卻消極懈怠,數學水平難以提升,這一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教育公平的實現.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要加強對兩極分化問題的關注,思考其成因和應對策略,爭取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數學教育,真正實現高中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兩極分化;成因;應對策略
高中數學內容復雜,教學中的兩極分化現象非常明顯,如果教師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徹底失去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這就違背了我們教育的初衷.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兩極分化問題的成因,據此改進、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和形式,爭取讓每名學生都能走在積極進取、探索求知的道路上,并得到個性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
(一)學生興趣不同
數學學科的知識抽象復雜,有的學生愿意探索數學的規(guī)律,能夠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世界,有的學生卻只能感受到數學的枯燥和乏味,所以學生呈現兩種截然相反的學習態(tài)度,有的積極主動,有的消極萎靡,由此造成數學課堂的兩極分化現象.
(二)數學基礎不同
學生以往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其數學基礎自然良莠不齊.所以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基礎好的學生往往能夠搶占更多學習資源,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受到排擠,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進而促進了兩極分化問題的形成.
(三)教師厚此薄彼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是處于一對多的狀態(tài),很難兼顧到每一名學生,這就導致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被忽視、被排擠.另外,一些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在課上、課下都表現得十分積極,愿意親近教師,教師自然也會偏愛這部分學生,予以更多的幫助和指導,這樣就會使另一部分學生心理失衡,進而產生厭學情緒,這進一步加重了教學中的兩極分化現象.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學中兩極分化問題的成因有的來源于教師,有的來源于學生,當然,也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難以擺脫干系.因此,教師要“對癥下藥”,根據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來擬定教學方案,從而做到“藥到病除”,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
二、如何有效解決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兩極分化問題
(一)滲透趣味元素,引起共同興趣
因為學生對數學感興趣的程度不同,所以他們呈現出不一樣的學習態(tài)度,有的積極主動,并且嚴謹求實,有的卻消極怠慢,且常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成績便會呈現明顯的差異.另外,無論是學優(yōu)生還是學困生,其學習動力都需要有興趣的支撐,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適當滲透生活、游戲、數學實驗等趣味元素,借此營造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興趣,保證所有學生都能主動走進課堂學習.
例如,在學習“指數函數”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拿出一張報紙,然后我描述道:“小明在鄉(xiāng)下爺爺家寫作業(yè)時發(fā)現桌子總是一高一低地晃動,原來是地面不平整,導致一條桌子腿懸空.于是他找到一張報紙,將其反復對折,達到一定的厚度后,將其墊在桌腳下……”當學生被這個故事所吸引時,我提出問題:“如果小明對折了5次,報紙變成了多少層?對折7次呢?”這時,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學優(yōu)生,都主動利用手邊的報紙展開試驗.待學生給出結果后,我繼續(xù)問道:“報紙層數和對折次數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能否以函數的形式表示出來?”在生活化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尋找自變量、因變量,構建函數模型,從而順利地過渡到對“指數函數”的探究中.可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激趣導入,可以提升學生整體的課堂參與度,能夠初步避免課堂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
(二)課堂分層教學,保證均衡參與
進入高中階段,數學課堂知識量較大,教師教學節(jié)奏較快,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從容地跟上教師的步伐,另一部分學生只能處于不斷接收信息的狀態(tài),幾乎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這自然就導致了學生學習體驗不同.并且,由于學優(yōu)生總能積極回應教師的問題,所以教師也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學優(yōu)生身上,這難免會打擊學困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為了避免以上問題,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采取分層教學的策略,爭取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同等的思考、探索和表達的機會,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均衡參與,避免兩極分化問題的出現.
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一課時,我便盡量采取分層設疑的策略.首先,我提問道:“什么是等差數列?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這是學生之前學過的內容,于是我邀請幾名學困生上前列舉等差數列,并帶領大家回顧等差數列的特點和性質,目的是喚起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然后,我寫出幾組新的數列,如:①1,1,1,1,…②1,2,22,23,…③1,-1[]2,1[]4,-1[]8,…并提問道:“這幾組數列有什么規(guī)律?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這時,一些學困生也能主動舉手示意,于是我請他們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后讓中等生進行補充和總結.而在探究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時,我則讓學優(yōu)生對其他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價和整理,最后講解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以上方式可以實現任務的均衡分配,進而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得到與自己能力相符的鍛煉與提升的機會.
(三)成立互助小組,鼓勵合作競爭
高中生的數學學習經歷不同,其數學基礎、學習方法、思維習慣都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速度不同,搶占資源的能力也不同.并且,學生之間總是存在競爭關系,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會逐漸失去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意識.因此在數學課堂上,一些成績優(yōu)異、性格活潑的學生往往能夠搶占先機,另一部分學生卻被排擠在課堂之外,長此以往,學生之間的矛盾會愈加明顯.為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妨為學生成立互助小組,以營造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氛圍,從而起到學優(yōu)生帶動學困生的效果,有效降低兩極分化現象出現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