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丹露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幼兒教育越來越被重視。一些幼兒園開始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探索新的途徑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其目的在于為幼兒提供貼近生活的教育活動,幫助幼兒感知生活中的樂趣,積累生活經(jīng)驗,讓幼兒熱愛生活,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從而實現(xiàn)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一些幼兒教師用枯燥的講課方式來向幼兒介紹理論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不高,降低了幼兒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一定要以幼兒為主體,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由于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對幼兒基礎(chǔ)知識的教學,忽視對幼兒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阻礙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把知識點融入生活,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識點,讓幼兒接受“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和教學中的科學實踐相結(jié)合,已被許多教育工作者認可。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理論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指導實踐,從現(xiàn)階段的教學過程和結(jié)果來看,“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還存在一定問題。
例如,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握生活中的科學知識,不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融入日常教學,導致幼兒無法理解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對生活中科學知識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幼兒園教學中,教師基本以教授理論知識為主,所教授的知識偏離生活的趨勢較為明顯,直接影響“生活即教育”理論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實際應用效果。針對這些問題,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保證“生活即教育”理論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效果。
(一)基于幼兒的實際生活需求
幼兒園是幼兒接受教育的起點,進入幼兒園是幼兒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幼兒教師應對幼兒的日常生活需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根據(jù)幼兒的需求開發(fā)相應的課程。教師可利用園內(nèi)資源組織幼兒開展各種有趣的探究小實驗,讓幼兒在實驗探究中與同學和教師進行良性的互動,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社交能力,還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發(fā)展。對幼兒來說,游戲是最快樂、最生動、最豐富的活動。因此,教師以游戲的形式開展科學活動,既能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進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游戲中,幼兒通過試一試、做一做、玩一玩認識科學現(xiàn)象。獲得科學知識。
(二)創(chuàng)建科學教育活動情境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結(jié)合“生活即教育”理論為幼兒創(chuàng)建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幫助幼兒理解掌握科學知識。例如,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向幼兒介紹相關(guān)知識,并讓幼兒尋找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植物。教師通過介紹幼兒找到的植物來幫助幼兒認識不同的植物。教師也可讓幼兒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并說出這些植物的特點,通過鼓勵幼兒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兒童社會活動中心教學論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來的,他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尊重學生的基礎(chǔ)上圍繞生活來展開教育活動。在我國,1990年施行的《幼兒園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幼兒教育必須以活動為導向,要在活動中促進幼兒的個人發(fā)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沒有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求等方面出發(fā)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幼兒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將教學的重心轉(zhuǎn)移到幼兒,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促進幼兒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幼兒對顏色豐富的事物都比較感興趣,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的這一興趣開展“會變色的花”教學活動,教師可準備兩枝淺色帶莖的花和兩個相同的透明瓶以及藍色墨水,并指導幼兒動手往兩個透明瓶內(nèi)注入同樣多的水,其中一個滴入幾滴藍色墨水,將兩支花分別放入透明瓶內(nèi),讓幼兒幾天后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幼兒通過實驗知道了植物的莖能從下至上地將根吸收的水分和養(yǎng)料運輸?shù)街参锏母鱾€部分?;ㄆ恐械幕ǘ鋾兩且驗榍o輸導藍色墨水的原因。
(四)通過生活實例完善科學教育活動目標
教育的本質(zhì)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幼兒園的教育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jié)合幼兒生活實例,尊重幼兒的成長需求?!队變簣@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币虼耍處焸儜獙⒖茖W活動融入生活,將日常生活與科學學習有機結(jié)合,使幼兒可以在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得到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五)課后教學向生活延伸
幼兒園中,課后的延伸是鞏固科學知識,提高幼兒運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下,教師更應注重課后的延伸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我從哪里來”一課的學習后,教師可利用視頻,給幼兒播放母親從懷孕到生產(chǎn)的過程,讓幼兒知道自己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課后教師們可安排延伸活動,讓幼兒回家后與父母交流,了解自己出生時母親經(jīng)歷的苦難,讓幼兒理解母親的偉大,激起幼兒對媽媽的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了解幼兒心理上的變化,促進“生活即教育”理論與科學教育活動的結(jié)合。在“生活即教育”理論下,教師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應貼近實際生活,讓教科書上的知識生動起來。比如,在進行“我的鳥類朋友”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幼兒帶到戶外觀察各種鳥類,通過對鳥類的認識和了解,來激發(fā)幼兒保護鳥類和環(huán)境的意識。
綜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理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是必要的。通過“生活即教育”理論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結(jié)合,幼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知識,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但是,“生活即教育”理論廣泛應用于幼兒園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廣大幼兒園教師群體需要進一步努力探索出更適合的教學方法。幼兒教育的進步,還需要幼兒園教師群體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