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婷
角色游戲是幼兒園最常見、最有特色的游戲活動之一,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模仿成人的行為。角色游戲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發(fā)展幼兒的語言、動作、社會交往能力,還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小班幼兒喜歡玩角色游戲,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較少,表達能力、動作水平仍有待發(fā)展,游戲時常會出現內容單一、半途而廢等情況,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有意識地提高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水平。
(一)促進幼兒的想象力發(fā)展
角色游戲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幼兒的生活經驗。小班幼兒喜歡扮演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物,比如爸爸、媽媽、教師、警察、醫(yī)生等。在扮演這些角色時,幼兒會帶入自己的經驗,以一些游戲材料代替真實的物品,在游戲中模仿成人的行為。為了角色扮演能夠順利進行,幼兒會靈活處理有限的游戲材料,一種物品在不同的時間里、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可替代多種物品,比如小手帕一會兒是娃娃洗澡的毛巾,一會兒是娃娃的被子,一會兒是廚師頭上的帽子,這些都是幼兒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結果。
(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
小班幼兒剛入園,幼兒之間不熟悉,此時角色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寬松的游戲環(huán)境和貼近生活的情節(jié)故事。幼兒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戲,自己主導角色分工,并模仿成人的行為進行對話,或者一起開展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在游戲中,幼兒慢慢熟悉彼此,與小伙伴產生親近感,進而更快地找到集體歸屬感。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不足,對社會角色的認識不清晰。在參與角色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逐步加深對角色的認識。例如,媽媽不僅要照顧寶寶,給寶寶做飯,還要去上班;醫(yī)生要給生病的小朋友看病,還要負責做手術;警察叔叔要抓壞人,也要執(zhí)勤。對于同一個角色,每個幼兒的經驗不同,但又有共性,因此游戲可以不斷強化幼兒的角色意識,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
(三)促進幼兒情感的發(fā)展
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在角色游戲中,通過具體的情節(jié)活動、動手操作,幼兒能體驗到不同的情感。例如,在扮演醫(yī)生時,幼兒會自主代入醫(yī)生的角色,嘗試關心病人、耐心地回答病人的問題;在扮演爸爸媽媽時,幼兒通過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親身參與游戲,并模仿角色人物的行為,可以幫助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到抽象的情感,從而促進幼兒的情感發(fā)展。
(一)指導過程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
案例一
第六周的周一早上,班內新開設了菜場游戲,晨間游戲時很多幼兒都跑向菜場區(qū)域,要當賣菜員。這時教師過來直接分派角色:“欣欣、樂樂你們去當顧客買東西,小寶大寶你們去賣東西?!边@時欣欣說:“教師我不要當顧客,我想賣東西。”教師回應:“大家都去賣東西,那就沒有人買東西了,你的東西賣給誰呢?今天你就當顧客,明天請你當賣菜員。”欣欣不說話,低頭走過去摸摸青菜,摸摸小魚。不一會兒就離開了游戲區(qū)。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而是直接介入游戲,強制分派角色,破壞了幼兒游戲的興趣。由于沒有尊重幼兒的個人意愿和主觀興趣,沒有用合適的方法去解決矛盾,原本興致高昂的幼兒很快離開了活動區(qū)。
(二)投放的材料沒有緊貼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一些角色游戲區(qū),教師只提供了一些普通的材料,且從開學到學期結束這些材料都沒有變化。幼兒一開始充滿好奇,會在角色游戲區(qū)玩很久,但時間長了,角色游戲對幼兒沒有了吸引力,幼兒漸漸對角色游戲失去興趣。
案例二
第十周的周四早上,B班級的幼兒大多在建構區(qū),只有兩個幼兒選擇了娃娃家,于是教師詢問:“今天誰想去娃娃家?”沒有幼兒回答,教師開始點名:“果果、澤昊、毛毛,你們昨天沒有玩過娃娃家,今天去吧?!比齻€幼兒不情愿地放下積木去了娃娃家,但在游戲中他們興趣不高,非常容易轉移注意力,玩了一會兒就離開了。
在小班幼兒的角色扮演游戲中,教師的引導和材料的更新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游戲的魅力。以優(yōu)秀班級A為例,可以看出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案例三
教師在觀察幼兒在角色游戲區(qū)的行為時,發(fā)現幼兒游戲開始出現刻板重復的問題,于是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逐步添加新材料。例如,在娃娃區(qū),天冷了給娃娃準備毛衣、外套;下雨天給娃娃準備小傘、雨鞋等。在“小吃店”區(qū)域,中秋節(jié)會賣月餅,端午節(jié)會賣粽子。每次有新的材料加入,幼兒都會興趣高漲。第四周的時候,教師在小吃店舉行了“賣月餅”主題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了介紹不同的月餅:“這個是紅色的月餅,里面是草莓餡的,你要買嗎?”元旦的時候,教師又舉行了“賣湯圓”主題活動,有了之前賣月餅的經驗,幼兒很快通過自主協商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順利進行游戲。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A班幼兒通過扮演小吃店店員的角色,在探索中提高了游戲水平。不論是從游戲中孩子表現的自主性上看,還是從游戲主題的豐富性來看,A班幼兒的游戲水平明顯高于B班幼兒的。由此可見,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適當投放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意義重大。
(三)忽視社會資源對角色游戲的影響
案例四
C班和D班都開展了“小小警察局”游戲。C班的幼兒主要是擺弄游戲區(qū)的玩具電話等材料,而D班的幼兒則是在假裝接電話后走出警察局,來到路上指揮交通或者來到菜市場管理秩序。與C班、D班的教師交流后發(fā)現,D班有一位家長是交警,曾利用休假時間,來到班級里給幼兒講警察的小故事,并為幼兒展示了許多交警工作的照片。
對比上述兩個班級的“小小警察局”游戲,C班教師讓幼兒自主想象,依靠自己的經驗進行警察角色的扮演,但由于經驗不足,對警察工作也缺乏認知,幼兒不知道如何開展游戲。而D班幼兒在接觸到社會資源后,獲得了關于警察這一角色的新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運用到游戲中。不難看出,社會資源是幼兒學習、發(fā)展的有利工具。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幼兒提供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的機會,幫助幼兒積累新經驗,促進幼兒角色游戲的發(fā)展。
(一)教師樹立正確的觀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其中明確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币簿褪钦f,學生要主動參與探索實踐,經過類似的經驗,才能自己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要提高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水平,教師要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自主學習。
在開展角色游戲活動時,教師要明確,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全面觀察幼兒的角色游戲水平,詳細記錄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介入方式,保護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二)合理投放游戲材料
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很難理解和運用抽象的材料。教師投放的材料應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有具體形象的事物,這些事物要能夠喚起幼兒的經驗。在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幼兒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玩法。隨著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教師再慢慢加入不同層次的材料,讓高結構低結構相結合,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在能力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幼兒會產生新的需要,教師要注意觀察,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季節(jié)變化情況,針對幼兒的需求提供相應材料,以支持幼兒進一步的探索,引導幼兒產生新的思考。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足夠的知識經驗是幼兒順利進行角色扮演的前提。教師應充分利用周圍的社會資源,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經驗。教師可以請不同職業(yè)的家長帶著與其職業(yè)相關的照片來給幼兒做科普,可以組織幼兒參觀醫(yī)院、小吃店等,還可以請父母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幼兒去公園、科技館、圖書館等。通過豐富的社會活動,幫助幼兒積累不同角色的知識經驗,再將經驗運用到角色游戲中去,以提高小班幼兒角色游戲水平。
角色游戲是讓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的一種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充分關注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幼兒,最大化發(fā)揮角色游戲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高新區(qū)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