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峰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在腹股溝斜疝的應用價值。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選擇在本院診治的成人腹股溝斜疝患者60例,分組方法選取隨機數字表法,患者被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的開刀放置補片修補治療,觀察組給予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治療,記錄與調查兩組預后。結果: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經比較,數據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2.h、24.h與36.h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7.d的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腫、陰囊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出院時的滿意度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67%(P<0.05)。結論: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在腹股溝斜疝能促進患者康復,緩解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生物補片;腹股溝斜疝;并發(fā)癥;住院時間;VAS評分
【中圖分類號】R65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0-0079-02
在臨床上腹股溝斜疝較為常見,其為一種從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內環(huán)處突出,并通過腹股溝管外環(huán)穿出,向內下前方斜行的疝塊[1]。該病多發(fā)病于小兒,不過當前在成人中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采用的傳統(tǒng)手術療法具有很高的手術成功率,但是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比較大,尤其要注意的是,其能夠引起完全或者不完全腸梗阻疾病,甚至發(fā)生腸管壞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也非常不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2-3]。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當前腹腔鏡技術在腹股溝斜疝治療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可減少損傷輸精管和精索血管及周圍結構的幾率,能抑制植入補片后的炎癥反應與纖維化瘢痕形成過程,具有微創(chuàng)性、有效性與安全性等多重優(yōu)點[4],且其可避免補片與精索的直接接觸,盡量減輕其對精索結構的影響,但是對于手術操作的要求比較高[5-6]。為此,本文對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在腹股溝斜疝的應用價值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成人腹股溝斜疝患者60例開展此研究,研究開始時間為2019年9月,結束時間為2021年3月,分組方法選取隨機數字表法,患者被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經比較,數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納入標準:單側腹股溝疝患者;年齡18~60歲;符合腹股溝斜疝的診斷標準;單側發(fā)?。籄SA(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Ⅰ級-Ⅱ級;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隨訪困難與臨床資料缺乏的患者;服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的患者;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智力低下患者;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嵌頓疝、復發(fā)疝患者;存在下腹部手術史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tǒng)的開刀放置補片修補治療。
觀察組: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治療。所有手術均由有相關手術經驗醫(yī)生主刀完成,患者術前排空膀胱,平臥位,全身麻醉,頭低腳高患側高15°。常規(guī)建立CO2氣腹體系(氣壓為12~14 mmHg)。置入腹腔鏡觀察雙腹股溝區(qū),了解內環(huán)口大小及腹腔情況。用操作鉗夾住絲線的一端送入腹腔后,用絲線比量內環(huán)口橫徑,測量內環(huán)口的最大橫徑。用持針器將將“2-0”普理靈帶線縫針送入腹腔,于腹腔內接針,將內環(huán)口外側至內側環(huán)繞內環(huán)口荷包縫合,縫針經內環(huán)口內上方腹壁外側穿出,排盡疝囊內積氣,擠壓陰囊,關閉疝環(huán)。將生物補片(善釋成型D補片,北京天助暢運醫(yī)療技術有限公司生產)修剪至10×6 cm,經觀察孔置入腹腔。將補片平鋪于腹膜內表面,以內環(huán)口為中心,覆蓋該缺陷并固定,清除氣腹,拔出腹腔設備,縫合各切口。
1.3 觀察指標
(1)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2)兩組術后12 h、24 h與36 h的疼痛VAS評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3)記錄兩組術后7d出現(xiàn)的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腫、陰囊積液等并發(fā)癥情況。(4)在出院時評定兩組對手術結果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和滿意例數的總占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計量數據以(x±s)表示,計數數據以率(%)表示,分別行t和Fisher χ2檢驗,當P<0.05表示數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圍手術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經比較,數據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手術后住院時間方面,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術后12 h、24 h與36 h的疼痛VAS評分都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出院時的滿意度為100.00%,相較于對照組的86.67%,明顯更高(P<0.05)。見表5。
3 討論
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腹腔內補片植入術以及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等均為常見的腹腔鏡下疝修補術,本研究采用的生物補片屬于非交聯(lián)型的生物補片,是一種來自豬小腸黏膜下層的脫細胞外基質材料。生物補片與輸精管和精索血管緊密接觸,具有良好固定效果和增加腹壁強度的作用[7-8]。特別是腹腔內補片植入術避免了腹股溝區(qū)的解剖、游離,加強了斜疝修補效果,補片放置在腹腔內腹膜表面,不存在牽拉精索結構,對男性生育功能的負面影響比較小[9]。本研究顯示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經比較,數據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手術后住院時間方面,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更少(P<0.05);觀察組術后12 h、24 h與36 h的疼痛VAS評分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的應用能促進患者康復,緩解患者術后疼痛。
對于腹股溝斜疝手術成功影響最大的即為術后并發(fā)癥,已有研究得出,手術之后的尿潴留并發(fā)癥不是一種罕見的并發(fā)癥,導致尿潴留的高位因素較多,比如年齡不低于60歲、麻醉時間過長等[10]。常規(guī)手術需要解剖腹膜前間隙、游離疝囊,可能損傷輸精管、精索靜脈叢、睪丸動脈等結構,也會誘發(fā)機體的應激反應與炎癥反應,造成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生物補片可啟動內源性組織再生,重建筋膜及相關組織結構,并被改建為相應的自體組織。特別是本研究使用的生物補片組織相容性好,異物反應小,植入腔內也會產生較小的炎癥反應,從而使患者局部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減少。本研究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7d的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腫、陰囊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出院時的滿意度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67%,證明生物補片的應用能提高患者的手術治療滿意度。不過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需仔細分離精索,向頭側盡可能的分離出足夠的空間放置布片,從精索上游離腹膜組織;術前排空膀胱獲良好空間,易于操作、減少損傷。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生物補片植入在腹腔內可能存在一定的倫理爭議,且樣本數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觀察對比資料少,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腹腔內生物補片植入在腹股溝斜疝能促進患者康復,緩解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樹強,趙文嫣,劉寶林.腹腔鏡全腹膜外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19例臨床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9,46(1):57-60.
[2] 王克建.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中自固定補片與釘合固定補片對巨大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9,28(5):851-852.
[3] 佴永軍,蔡永東,曹紅勇.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207例臨床研究[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13(1):44-46.
[4] 姚華雄,王超,李興睿,等.腹腔鏡經腹膜前法使用免釘合3D補片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研究[J].國際老年醫(yī)學雜志,2019,40(2):85-87,110.
[5] 賈金華,林彬,郝艷,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補片固定與否對療效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9,22(2):112-116.
[6] 金杰波,江志鵬,陳雙.腹股溝疝修補術后補片相關感染的處理[J].腹部外科,2019,32(1):50-53.
[7] 索宗斌,岳延榮.無張力補片修補法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探討[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9,48(5):562-564.
[8] 黃俊,蔡小勇,雷宇,等.高位結扎免剝離疝囊腹腔鏡經腹膜前修補術在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yī)學,2018,40(17):2007-2009.
[9] 王曉瑛,田蓮蓮,王俊萍.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復發(fā)疝的圍手術期護理[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6):476-477.
[10] 吳勁風,胡搶,陳劍,等.腹腔鏡探查聯(lián)合Lichtenstein或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嵌頓疝的臨床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7):5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