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花
摘 要:《關于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是我國在2016年10月30日頒布的,“三權分置”的具體內容也隨之確定。此后,在全國各地進行的各項土地改革實踐中也證明了,“三權分置”的確是一種有效的土地改革指導思想?;诖?,結合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分析研究“三權分置”背景下農村土地金融創(chuàng)新與實踐存在的問題,根據相應的問題和矛盾給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土地金融;創(chuàng)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079-03
將農民問題解決好一直以來都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首要任務,而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就是有效地利用好農村土地資源,激發(fā)土地金融發(fā)展的活力。同時,“三權分置”背景下相關的金融創(chuàng)新研究,對目前農村經濟發(fā)展面臨的資金匱乏問題和供給失衡問題的解決都是有利的,對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以,本文立足于“三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思想,對當前農村金融的發(fā)展進行深層次研究。
一、“三權分置”改革概述
作為我國新時代改革的一大代表,“三權分置”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一直在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兩權分置”。這是因為當時人們更加看重手里有沒有土地,認為有了土地才能安居樂業(yè)。同時,不少農民特別看重土地的歸屬權,都渴望著自己能夠實現土地經營權的轉化。
二、“三權分置”改革背景下農村土地改革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全面實施農村土地確權工作
推進農村土地改革,進行土地確權是首要任務,土地確權不僅是對各方權利和現有土地數量的梳理,更是在為接下來的土地流轉做鋪墊。當然,這些基礎工作做好了,農村土地在承包流轉過程中出現數量不準和邊界不清問題的概率自然就小了,這也是更好地維護農民權益的一種方式。此外,土地確權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土地的承包關系,解決了土地面積不準確、四分界線不清、空間位置不清、登記簿不全等問題。進一步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保障了農民的權益。
(二)制定農村土地收益保護政策
農村土地收益保護政策需要不斷地對土地價格交易評判機制進行完善。在保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交易價格公平和科學的基礎之上,還應該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的變化適時調整土地價格,保證農村土地價值最大化。目前,各地方政府都是按照片區(qū)的指導價格進行農村耕地征收的,開發(fā)商自然也是按照這個價格開展征收,但是這個指導價格往往都是脫離當地房地產市場的,這就使得很多農民產生了大量的負面情緒,給社會帶來了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對當地的農村經濟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建立農村土地收益保護政策是保障農民權益的最根本的方式。
(三)完善農村土地法律法規(guī)
“三權分置”涉及面極廣,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利益都牽涉其中,所以改革的整個過程都應該有法律的制約和保障。也正因如此,農村土地相關管理辦法應盡早盡快制定并實行,當然這些都應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基礎之上進行。當前農村土地管理辦法中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有關部門應盡快廢除或改善,減少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障礙,為農村土地確權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為農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有效的法律武器。
三、“三權分置”背景下農村土地金融創(chuàng)新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農村土地金融服務
當前我國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功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銀行在農村中的營業(yè)網點相對較少,不能有效滿足農民的需求。經過“三權分置”后,農村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獲得了同等地位,傳統農戶和各新型經營主體也都得到了保護,不同的金融需求也因此出現。當前的新型經營主體的發(fā)展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支持,也向市場展現了巨大的金融需求。對于農戶來說,具有融資需求資金少、流通快的特點,而且還貸能力受經濟影響較大。銀行在為這些農戶提供貸款時,需要對他們的信用等級和還貸能力進行考核。
(二)難以評估經營權的抵押價值
首先,金融市場本身就是風險和收益同時存在的,且農民的金融素養(yǎng)普遍不高,投資風險意識薄弱,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最后也很有可能發(fā)生一些財地兩空的情況,這就和“三權分置”的初衷背道而馳。其次,隨著農民土地經營規(guī)模的變化,能用的只有土地的使用權和抵押擔保權,能夠保證的抵押金額也是十分有限的。一般與農業(yè)相關的金融產品都是建立在一定期限的收益權基礎上的,據此評估出來的收益權決定了可以放貸的金額。這不僅可能會使投資者面臨一定的風險,評估的難度將加大,借貸人能獲得的貸款數量也十分有限,無形之中也抑制了投資者的信心。
(三)缺乏健全的農村土地流轉和抵押制度
不健全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是不利于土地流轉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嚴重時可能會帶來經濟糾紛等問題,這些從經營權上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直接影響了土地抵押的進展。目前應用最多的就是短期流轉,租金的支付方式分為一次性算清和幾年一付。事實上,短期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是不利于土地抵押等工作進行的,有時還會帶來不少困難。當前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也沒有相關的制度約束,經營者往往會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忽視生產經營的平衡。土地的經營內容將會直接影響土地的價值,土地經營者盡管始終堅持著農村土地的使用原則,土地非糧化的發(fā)展勢頭卻依舊很明顯,這就使得農村土地抵押行為容易被混淆成侵占耕地的行為。
四、“三權分置”背景下農村土地金融創(chuàng)新實踐的對策
(一)調節(jié)土地權益及促進政銀保協同合作
1.協調土地金融承包權與經營權的關系。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僅僅單一地依靠市場對兩者進行調節(jié)不僅無法可視化,而且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失靈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最終收益,這也就需要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標準,在合理的范圍內控制土地的流轉價格和期限。同時,土地流轉期限過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產投資積極性,不利于農業(yè)的規(guī)模化發(fā)展,所以確定一個合理的流轉年限還是很必要的。這個年限的確定要考慮到農業(yè)生產的基本特點和雙方的利益,一般是在四五年左右。而對于農村土地流通價格的掌控,加大相關的監(jiān)管力度肯定是最基礎的,接著就要考慮當地糧食價格變化和土地經營收益動態(tài)地給出相應的參考價格。當然,土地經營的規(guī)模也需要規(guī)范化管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土地流轉規(guī)模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除了要利用好相關政策帶來的積極效應,也要做好規(guī)避大規(guī)模流轉和壟斷情況出現。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保護農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