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是大自然里驚艷四季的植物,生命力頑強、形象美好,備受世人喜愛。每一個季節(jié),它都罔顧風的方向緊緊扎根于大地,享受著大地的溫柔呵護。最美的當屬蘆花盛開時節(jié),百花凋零,只有蘆葦保持著一貫的姿態(tài),柔軟又堅強。蘆葦?shù)纳成匙黜?,聲音不那么雄渾有力,卻使人產(chǎn)生奇異的感覺,仿佛暖陽照進心靈沼澤,所有動蕩不安的情緒頃刻間煙消云散。傍晚之際,廣闊的淡金色蘆葦叢中唰唰飛起一群白鷺,它們在水面上舒展雙翅,宛似朵朵雪蓮花悠然綻放。岸邊不見人影,唯有波光粼粼的河水在暮色中一點一點地暗下去。
擁有精靈般自由的蘆葦也具有多種多樣的實用性,人們用它來制作房屋、人工島、草船、葦席、蘆葦筆等。世界上最古老的楔形文字,就是由蘇美爾人用蘆葦筆在黏土上刻寫的,再由大火燒制,得以長久保存。六千多年前的人們就這樣將他們的經(jīng)濟活動、贊美詩、禱告詞以及他們對縹緲無形之物的疑惑記錄了下來。
“蘆葦”還是一個質(zhì)樸浪漫的人名,創(chuàng)作過《霸王別姬》的著名編劇就叫蘆葦。我選擇“蘆葦”作為筆名卻不是因為浪漫。我剛上小學(xué)不久,最疼愛我的外祖母因病去世。從那以后,家人就給我取了個小名“蘆葦”紀念她。外祖母的父母從湖北天門漂泊到福建,姓蘆。每一次,當我寫下這兩個字時,我都依稀看見,幼年時見過的星光劃過星空。我相信,外祖母的在天之靈一定可以感受到我從未向她表達過的愛。我猜想,她應(yīng)該欣慰于我的變化,兒時的我聲音沙啞,極其沉默,長大后,我喜歡放聲歌唱,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全都感受得到我的歡樂與愛意。
有個作家好友調(diào)侃我,說我的筆名不如真名,因為“蘆葦”這個詞太過普通,我知道好友是激勵我必須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調(diào)侃歸調(diào)侃,我當然并不介意,我心愛自己蘊含著思念和詩意的筆名,不舍得改。我的文字只訴說我的視野,我所見的每一片森林,也只是藍天下的一小片方寸之地。即使我迷失在自己所感知到的風景中,我也愿意等待,等待心靈的薄霧消散,等待和世界上那些最憂傷的人們一起,看天空的再次破曉。
說起與蘆葦有關(guān)的詩意,兩千多年前的詩歌集《詩經(jīng)》就留下了一首詠頌之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講主人公佇立岸邊,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她”或是一位美麗而不可得的妙齡女子,或是一位蹤跡難尋的舊日相識,又或者,“她”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夙愿與理想。河岸邊上的失意之人,被若隱若現(xiàn)的“她”折磨著,心中籠罩著陰郁。主人公那顆憂傷的心發(fā)出低沉的呼喚,苦苦追隨“她”的方向。這是不是很像一股執(zhí)念呢?不顧逆流而上,不顧道路曲折,也要抵達“她”那里。詩中人對愛、對信念的執(zhí)著,從未被時光之河淡忘,茂密的蘆葦也與時光一樣從未離開。
至此,蘆葦就不單是一個憂傷又充滿希望的文學(xué)意象,同時也是陪伴詩中主人公尋找愛和理想的有情之草。在主人公尋找愛和真理的路途中,蘆葦?shù)男蜗笊钊肫湫模瑝粝牖腥艋镁?,所有的心愿都涂抹著湛藍的天空色彩,而尋找的過程卻是無奈的,似有路,似無路,一次一次的順流而下,一次一次地逆流而上,水中央的“她”依舊遙不可及。主人公知曉了自己既迷惘又甜蜜的命運,然而,迷惘不會動搖他的決心,歲月有多長,道路也有多長。
《詩經(jīng)》中的這首《蒹葭》出自《秦風》,是一首源于秦地的民歌。一個癡情人在苦苦尋找的過程中,并沒有止步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虛無,而是借由一幅秋思之景表達他對價值生活的求索之情,既苦惱又持有希望。生命有限,追求無限,從有限中追求無限,蘆浪翻滾,心浪翻滾……如此深刻優(yōu)雅的情感糅合著對自然、對生命的深沉體驗,僅僅通過幾行詩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可言傳的美麗世界。
東方文化歷來強調(diào)“頓悟”,而《蒹葭》卻有所超越,它著重強調(diào)過程之美,強調(diào)對價值生活的向往,因而,這是一首獨特的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古詩。
在西方文化中,蘆葦?shù)拿辣绕鹛J浪翻滾和“蒹葭蒼蒼”更為驚心動魄。帕斯卡爾是我最早讀到的幾位哲學(xué)家之一。他在《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中寫道:“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不需要整個宇宙武裝起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剝奪他的生命。即使宇宙要毀滅他,他也比致他于死地的宇宙要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將要死亡,他知道宇宙相對于他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一無所知?!?/p>
所以,我們所有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爾將人比喻成“一根會思考的蘆葦”,真正的智者無須說出冗長的句子,他只需與世隔絕地說出簡單的真理。當然,帕斯卡爾這本思想錄的書名與其說宣示了一個真理,不如說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邊無際的思想境域,人們停留其間,或彷徨,或?qū)ふ摇?/p>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所有人都喜歡這句話,它幾乎說出了一切。
在我看來,世界上可以與之媲美的抽象句子,只有“我思故我在”。
如果蘆葦是孤獨又脆弱的,那么思想也是;如果思想是孤獨又脆弱的,那么蘆葦也是。
人們推開窗戶,感受到清晨的風吹過來,便開始一天的生活。院子外的小鳥也在果樹上嘰嘰喳喳地覓食,若有人推開門站到樹下,它們便噗的一聲全飛走了。天慢慢冷了,這些鳥兒將飛往何方?人替鳥兒考慮它們?nèi)绾芜^冬,鳥兒卻不會替人操心同樣的事。當一個人在思考的時候,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囊括”了整個宇宙。這個詞頗叫人難以理解,一句話不說,想一想來龍去脈就叫作“囊括”了嗎?
正是如此。
人的生命非常脆弱,一不留神就被宇宙和命運無情地捉弄,但人能夠通過思考意識到這一點,而宇宙卻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宇宙無法意識到的是,它毀滅了在它手中的一顆微不足道的灰塵(人),但這顆“灰塵”絕對能夠意識到他被宇宙、被命運毀滅了。這顆“灰塵”會因此感到“凄涼”,這是人之為人的最大尊嚴,即思考本身。這很了不起。帕斯卡爾的這一“發(fā)現(xiàn)”揭示了人和思想的相依為命。
每一件物品上都會落下灰塵,不知何時落下的灰塵。塵土從地上升起,又落在地上,風將塵土吹來吹去。大腳蜘蛛出于本能在角落里與蜘蛛網(wǎng)糾纏,但人與蜘蛛不同,人見到灰塵,會聯(lián)想起與灰塵無關(guān)的東西,比如“蒙塵的心”,即使不識字的鄉(xiāng)野老嫗,她也能夠從“灰塵”中聯(lián)想起某種與“年歲”有關(guān)的消逝,聯(lián)想起與人的本質(zhì)歸宿有關(guān)的感嘆。當她聽到一個熟人去世,她會嘆口氣說:唉,人可真的很渺小,如同一顆塵?!?/p>
當人們講述一個事情終于辦成,處于某種穩(wěn)定“位置”時,人們長吁一口氣說,啊,這可算是塵埃落定了!這里的“塵埃”就象征著一個事情的結(jié)局。這種對“灰塵”的“表象”與“內(nèi)在”所進行的聯(lián)想,是僅有人類思考才可以抵達的精神境域。
我們耗費一生尋找愛,尋找美,尋找神的蹤跡,我們的生命融入宇宙,一切都在離開我們,一切又都在靠近我們。就這樣,通過我們的思考,通過我們的言說,我們擁有了未知的全部世界。
帕斯卡爾在《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一書中對哲學(xué)和理性都有所嘲諷,但我并未對此產(chǎn)生任何反感,從一根自然界最平凡的蘆葦聯(lián)想到思想的偉大、人的尊嚴,人世間的滿天花雨在哲人筆下化作雋永的詞句,這是一個多么有趣多么愛幻想的人?。?/p>
自此,我眼中的蘆葦不再僅僅是駐守河岸的柔軟的草,而是成為思想和力量的象征。《詩經(jīng)》里的感性蘆葦與帕斯卡爾的理性蘆葦遙相呼應(yīng)。兩種奇異、動人的美相遇了,我在書中與不一樣的“蘆葦”相遇了。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我也飄飄然地“包攬”了“蘆葦”的一切,就像蘆葦“囊括”了宇宙萬物一樣。那在“無窮大”和“無窮小”之間漂游的草,竟然承載了從古至今那么多的美麗、脆弱與深思!
一根弱小的蘆葦,背起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