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清媛
摘要: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帶來學生一起來進行群文閱讀學習,而且還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態(tài)和閱讀的水平來為學生制定合適的閱讀方案,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所以,老師務必要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根據經驗總結方案,來選擇合適的主題來開展閱讀活動,并且在教學的根據學生的能力不斷地進行指導,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了解提高閱讀水平及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教學
引言:
現如今小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比較差,和閱讀教學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普遍問題嚴重的現象。身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重這一系列的問題用最快的速度將問題解決來改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群文閱讀的是一種較為新型的閱讀法,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閱讀多本同一主題但不同內容的文章,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還可以增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興趣
興趣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閱讀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在剛剛接觸語文時,通讀全篇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到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對于他們而言閱讀就是將這些文字“過過”腦子,并不能引起深入了解的興趣,長此以往這些閱讀就是單純的“讀讀而已”,學生不能從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更不要再提及如何感興趣了,我們都明白興趣的“力量”,作為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草原》的學習,《草原》這篇課文向我們傳達了一種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通過學習課本能夠激發(fā)讓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課文中的草原既美麗又熱情,作者在描寫草原時措辭用句十分優(yōu)美,在描寫草原德爾“綠”時,通過簡單的“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為我們勾勒了一幅一望無際碧色連天的草原美景,再加上一旦有“亂入”的羊群在草原上不論它們在哪都跟碧綠的草原映襯著,像點綴一般,文中用“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句話就將這樣的景象描述給我們,讓人身臨其境。群文閱讀實現了網絡閱讀與書籍閱讀的有機整合,所以學生不用太費力氣就能夠閱讀大量的文章,這種獨特的價值使得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在這樣輕松有趣的閱讀課堂中盡情“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網絡閱讀和書籍閱讀兩種模式讓學生體會不同的閱讀模式不會產生厭煩感反而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二、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語文閱讀的課堂上,學生是最直接的“感受者”,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上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并且建立了立體緊湊的閱讀課堂結構,不同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在這樣有趣的課堂上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在這樣的人文滋養(yǎng)中,教師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凝練其終身受益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絲綢之路》一課的學習中,關于絲綢之路對于中國的意義,學生可以通過搜集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深入學習了解,教師還可以從課外找出絲綢之路的相關故事和背景,將這些資料放在一起和教材課文同步,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大膽交流分享,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跟其他同學講出自己對絲綢之路的“所見所聞”,延伸課堂的教學內容不斷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擴展視野,以“絲綢之路”作為此次學習的主要議題,結合教材內容和課外的知識擴展相對應,整合課內外的知識點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下“絲綢之路”的地圖,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下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其中的特別之處在哪里,然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學習課外知識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中“偉大的路”的含義,然后通過課外資料的延伸詳細“琢磨”一下這句話的深意。課文中關于“絲綢之路”的描寫篇幅相對于課外的資料較少,但還是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課文中的內容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閱讀課文我們能看到的“絲綢之路”是什么樣子的,張騫出使西域,安息國將軍熱情地迎接中國使者然后雙方交換禮物,這當中張騫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這次出使西域的貢獻和經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談一談,教師要敢于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在課堂中也體會一把“教師”的感覺,“翻身農奴把歌唱”,學生做主的時代“來臨了”,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思考,從而打造高效率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三、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通過群文閱讀為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規(guī)程,在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上幫助學生培養(yǎng)群文閱讀的習慣,自覺地運用群文閱讀思維學會有效方法,要知道怎樣在閱讀中找出有用的信息,能夠學習作者的描寫手段,并能體會作者向我們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白楊》的學習中,作者用了借物喻人的描寫手法,通過堅韌不拔的白楊歌頌駐守在邊疆的建設者,他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讓學生學習他們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我引導學生學習時,重點去了解文章中“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有什么深意,然后再延伸到課外,讓學生了解一下關于邊疆那些沒有姓名默默無聞的奉獻者的故事,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下戈壁是什么樣子,在第一印象里的戈壁荒涼、寸草不生、貧瘠,課文中的白楊就在這樣惡劣環(huán)境中生長,其中白楊“樣貌”高大挺拔,十分堅強像衛(wèi)士一般守著鐵路,通過描寫白楊告訴我們跟我們年齡相差幾歲的邊疆守衛(wèi)者亦是如此像白楊一般雖然外表“普通柔弱”跟我們沒有區(qū)別,但是卻“扎根”在邊疆守衛(wèi)著國家和我們,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這些人的偉大,明白那句“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替我們站崗放哨負重前行”的含義。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群文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兆榮.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