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
摘要:在當今的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家長就容易對幼兒產生溺愛的心理,基本上不主張他們做家務。由于父母包辦、隔代教育、教育觀念,教養(yǎng)態(tài)度等方面原因,家長便缺乏對幼兒獨立性及勞動習慣的正確認識,長此以往幼兒便失去了獨自生活的能力,為未來的人生留下了隱患!
關鍵詞:自我服務能力;隔代教育
一、什么是自我服務
所謂自我服務能力是指自己能處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是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有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幼兒我自服務勞動能力缺失的原因
1.父母包辦現(xiàn)象嚴重
現(xiàn)在社會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yōu)越生活,他們在家庭中總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特別是平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都被家長們“好心”地包辦了,使一些孩子本應該得到鍛煉的勞動技能,也都在無形中被剝奪了從而是孩子們失去了發(fā)展勞動技能的機會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們往往容易造成自理能力差、不愛勞動、懶惰等不良后果,養(yǎng)成了依賴性強、獨立性差、能力弱等弊病,這對他們的將來的工作、生活與發(fā)展極其不利,對其今后一生都有著直接的負面影響。
2.隔代教育對幼兒自我服務勞動能力養(yǎng)成的消極影響
年輕的父母們將大多數(shù)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無暇照料孩子,于是將孩子交給祖輩照顧。
由于祖輩過于溺愛等原因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強、依賴性強、創(chuàng)新性減退、錯失能力養(yǎng)成的良機等負面影響。而由于隔代親,祖輩們往往是溺愛、嬌慣孩子。他們怕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慢了怕餓著;穿衣慢了怕凍著;自己走路怕累著……一系列的行為實施包辦代替,直接扼制了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fā)展。
3.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社會現(xiàn)狀
當今社會中,現(xiàn)在的幼兒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主要表現(xiàn)為“四二一”模式(即四位老人、兩個父母、一個孩子)。
在家庭中,獨生子女處于家庭中的絕對核心地位,家庭中的一切都要以孩子為中心,因為家庭中孩子只有一個,家長們就容易給于孩子過多的愛,就導致了溺愛現(xiàn)象的產生,在家庭中,溺愛孩子的家長包辦代替了一切。
4.家長的教育觀念影響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養(yǎng)成
父母們現(xiàn)在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學前期是培養(yǎng)幼兒各種特長能力的關鍵期,因此,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將更多的財力和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力開發(fā)上。父母們的普遍觀點就是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對于他們勞動能力及自我服務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他們認為那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有培養(yǎng)孩子勞動能力的時間還不如讓他們去多報一個興趣班,用來培養(yǎng)孩子多才多藝來的實際。
因此,家庭成員的教育觀念直接扼制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fā)展。
四、提高家庭教育中幼兒自我服務勞動能力的具體措施
1.轉變祖輩與父輩的兒童觀、教育觀,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家長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如果家長教養(yǎng)態(tài)度是重視型的,那么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強;如果家長教養(yǎng)態(tài)度是放任型的,相對而言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表現(xiàn)的一般;家長們應該從教育觀念和教養(yǎng)態(tài)度上進行根本的改變,幼兒的獨立意識便可以得到充分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除此,向祖輩傳播科學的教育方法。家庭成員之間對待孩子的要求上應合理統(tǒng)一,保持統(tǒng)一認識與步調只有這樣我們的家庭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家長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孩子,多給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做一個獨立的人,孩子的獨立能力越強,將來他就越能成功。
孩子學習勞動與自我服務技能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問題的關鍵是家長是否愿意放手為孩子提供獨立進行學習的機會?;蛟S,這會給家長帶來許多麻煩,如:把飯菜撒了,把杯子打了,將衣服穿錯了,這時千萬不要訓孩子,更不要呵斥他,要及時給他以指導、糾正。他正是在這些活動中,不斷的克服困難,使獨立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服務的勞動意識。孩子的勞動習慣與自主、自理能力是連在一起的。讓他們很早就明白,生活是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幸福是靠奮斗爭取得。
3.教授自我服務技巧,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動手勞動需要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成人應耐心細致地給孩子講解并示范,使孩子了解怎樣做和為什么這樣做。如讓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先挽起袖子,以免弄濕衣服,洗抹布時要輕輕地,手放低些,以免把水灑的滿地都是,會讓人滑到;抹時應像涂顏色一樣順著一個方向抹,整個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應將抹布洗凈掛好。這樣邊講邊示范,讓孩子看清聽懂,它才會學著做,并逐步掌握這些技巧。
4.建立獎勵機制,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在剛開始學習做家務的時候家長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務。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 家長一定要給予肯定, 或者在眾人面前表揚孩子, 是他們獲得自我效能感與成功體驗。這樣孩子便會產生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大人對孩子的動手應采取積極鼓勵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后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