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8日,由《詩刊》社、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高鐵,高鐵……》李木馬高鐵詩歌研討會在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舉行。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全國政協(xié)書畫室副主任趙學敏,《文藝報》總編梁鴻鷹,《詩刊》主編李少君,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彭學明,《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憲軍,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主席王雄等5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
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乘坐京張高鐵赴張家口賽區(qū)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指出:“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到自主創(chuàng)新,現(xiàn)在已經(jīng)領跑世界。”
由中國鐵道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高鐵,高鐵……》作為我國第一部高鐵詩集,是李木馬高鐵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成果。該詩集以詠贊我國第一條智能高鐵——京張高鐵為主線,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作品通過對老京張鐵路與新京張高鐵之間的百年中國進行跨越時空的觀照,以兩條鐵路的新舊鋼軌為鏡,折射、象征與昭示中國從飽受屈辱、多災多難,到挺起脊梁走向復興的百年之路,是詩人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的一束詩意之花。
與會者認為,在慶祝建黨百年華誕和學黨史的熱潮中,本次研討會是永遠跟黨走、禮贊中國高鐵的學習會。李木馬在鐵路工作37年,出版作品17部,深情詠贊鐵路發(fā)展,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中國高鐵鼓與呼。他下京九、走大秦,六上青藏高原,他的詩歌作品榮獲郭沫若詩歌獎,入圍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兩次獲得鐵路文學獎一等獎。作為一名有著28年黨齡的共產(chǎn)黨員,他的詩中始終貫穿著紅色基因,洋溢著昂揚的主旋律。他從堅實的路基上走來,從真實生動的勞動生活出發(fā),聚焦鐵路發(fā)展與時代進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寫鐵路詩最多、最好的詩人之一,被稱為“鋼軌詩人”。
他博覽群書,詩書畫兼修,豐富的學養(yǎng),奠定了他高尚、智慧、靈動的審美情趣。正如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蘇士澍在賀信中所言:“李木馬是鐵路勞動一線走出來的詩人和書家,詩書雙修,勤奮創(chuàng)作,取得了不凡的成績?!彼麑?、繪畫等傳統(tǒng)美學融入到詩歌中,在字里行間流露出豐饒的精神氣韻,自由的想象、飛揚的神采以及意象空間留白的幽深曠遠,形成了藝術的交融與合體之美,生成了強大的語言張力與藝術活力,也形成了他特點鮮明的詩歌魅力。
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詩集《高鐵,高鐵……》和李木馬高鐵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憲軍:
中國高鐵事業(yè)發(fā)展至今,已孕育形成獨具特色的高鐵文化。在高鐵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優(yōu)秀文藝作品應勢而生,繁榮和發(fā)展了鐵路文學創(chuàng)作和出版。近幾年來,鐵路作家以文學的方式,以飽含熱情的浪漫主義筆法,聚焦高鐵事業(yè)開拓者、耕耘者、奉獻者和高鐵旅客,通過講述高鐵故事,詮釋中國高鐵精神,為實現(xiàn)鐵路情、中國夢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李木馬的詩集《高鐵,高鐵……》,就是一部在我國高鐵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的大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優(yōu)秀作品,在一定意義上,《高鐵,高鐵……》填補了高鐵文化在詩歌集領域的空白。作者以京張高鐵為著眼點,透過理性與具象,從感性與抽象層面,從美學與文學角度,闡釋與表達了高鐵是如何改變人們的觀念、行為乃至思想,以及如何提升人們的審美意識的,既有大氣磅礴、展望未來的謳歌,也有對一橋一隧、一車一站的淺吟輕唱,做到了中國高鐵的詩意表達,向世人展現(xiàn)的不僅僅是冰冷的高鐵、飛馳的速度和埋頭苦干的鐵路人,而是中國智慧、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情感,更是中國人生活質量提升的現(xiàn)實反映。
詩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主任
葉延濱:
李木馬的詩歌帶有明顯的“鐵路符號”。他是鐵路人,他是鐵路詩人,他更是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國詩人。
他在詩中講述的是大家感興趣的高鐵故事,中國高鐵的形象氣質最能代表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高鐵能夠最好地代表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工業(yè)水平、中國現(xiàn)代生活方式……高鐵,是一個體現(xiàn)時代進步的集約型、總體性的代表,它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有了高鐵,中國人從此用時間來衡量距離。譬如去某個地方,以前我們是一年來一趟,現(xiàn)在是當日可以往返。過去,距離以公里來衡量,而現(xiàn)在叫“1小時城市圈”“2小時城市圈”,都用時間來代表地名和距離。因此,講好高鐵故事,就是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
當高鐵出現(xiàn)的時候,世界發(fā)現(xiàn)另一個時代到了。李木馬也發(fā)現(xiàn)了高鐵這篇詩意的處女地。《高鐵,高鐵……》這本詩集,讓我們中國詩人臉上有光彩……
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彭學明:
《高鐵,高鐵……》詩集的問世,沒有辜負中國作家協(xié)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更沒有辜負評委,特別是沒有辜負高鐵建設者和勞動者,沒有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這是與這個時代匹配的作品。高鐵這部長詩是時代造就的,時代催生了高鐵,高鐵又催生了這部詩集,所以這部詩集是李木馬對這個時代的感恩之作、致敬之作、情誼之作。是李木馬以詩歌的形式為這個時代立傳、為這個時代畫像、為這個時代謳歌。與時代在一起、和時代同呼吸,是一個作家應有的責任,也是一個作家寶貴的品質。
在這部時代敘事詩里,我們不但看到高鐵是怎樣建成的、高鐵是怎樣運行的,更看到了一個個高鐵建設者的身影,看到了日新月異的嶄新時代。紛繁的意象背后,謳歌書寫的主體都是高鐵建設者和勞動者,是沸騰而火熱的偉大時代,用物質的形態(tài)所呈現(xiàn)出的人和時代的形態(tài)和表情。這是一部具有時代品格和力量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藝術品質和力量的作品。
詩人、《詩刊》主編李少君:
我覺得李木馬正在成為新時代詩歌繞不過去的一位詩人。從我個人工作而言,這兩年承擔中宣部、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大創(chuàng)作工程,譬如最近的慶祝建黨100周年,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2021年的頭號創(chuàng)作工程。李木馬是書寫高鐵的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是繞不過去的。
他把新時代這個標志——高鐵,做了一個完全的藝術表達,如果說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象征是高鐵的話,那么《高鐵,高鐵……》這部詩集也是新時代詩歌典型性的作品。里面有恢宏的演奏,也有細膩的個人低微的聲音穿越其間,所以它是一部交響曲,它既包含著個人的獨特感受,又包含著宏大的、歷史的、宏觀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鐵,高鐵……》的意義會越來越顯現(xiàn),因為新時代的許多意象或者形象是需要積累的。這部詩集作為新時代開端的,甚至是標志性的作品,可以在新時代的文學詩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詩人、全國政協(xié)書畫室副主任趙學敏:
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上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成就,值得我們作家去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還存在“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應該向高峰邁進,我覺得李木馬這本詩集就是努力向高峰邁進的一本書。
李木馬作為一個鐵路工人,悉心體察這種生活,如果他沒有長期的勞動生活的根基和生活的積累,不可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來,這與他的勞動生活和執(zhí)著努力是分不開的。高鐵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提升了我們的思考,高鐵也向世界樹立了中國人的標桿。李木馬用詩歌的形式把高鐵感天動地的歷程描述出來,這對我們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甚至對世界文學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評論家、《文藝報》總編梁鴻鷹:
鐵路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有精氣神的。他們以鐵路行業(yè)為驕傲,以我們鐵路工人為驕傲,以高鐵為驕傲。《高鐵,高鐵……》這部詩集充分體現(xiàn)了李木馬的職業(yè)自豪感,把自己的文學書寫和自己的事業(yè)與我們這條戰(zhàn)線的發(fā)展結合起來,他非常執(zhí)著,在這方面的成績也很出色。
《高鐵,高鐵……》這部詩集也是向世界的一種宣示,向大眾的一種告白,它有鮮明的主題,就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時代所創(chuàng)造的事業(yè),它還有鮮明的抒情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對鐵路事業(yè)充滿自豪,對鐵路人充滿欣賞和驕傲。詩集里面有一首詩,是他借用世界名畫當中的題目《創(chuàng)世紀》來命名的,“創(chuàng)世紀”是這個時代應該有的氣度豪情,我們在工業(yè)、農(nóng)業(yè)、航天、科技等方方面面都要創(chuàng)世紀,尤其在高鐵這件事上,我們創(chuàng)造了奇跡,創(chuàng)造了以往多少人沒有創(chuàng)造出來的奇跡。我更欣賞他對這些勞動者、高鐵創(chuàng)造者的歌頌,即他在詩中所寫的“勞動劇目的第一主角”。他能夠把勞動化成非常美的形象體現(xiàn)出來,所以這些詩對當代創(chuàng)作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作家、《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
我對高鐵的感觸跟所有人一樣,非常自豪,因此我特別期盼能有寫高鐵的詩歌出現(xiàn)。我認為在高鐵上更容易引發(fā)詩情,車窗外一閃而過的河流、大地、山川……而李木馬又轉過身來,把目光聚焦在高鐵上寫高鐵的,寫它的鐵軌、寫它的車輪、寫它的車廂、寫它的建設過程、寫它的塔吊,目光非常獨特。他把看似冷冰冰的工業(yè)化的機械賦予了詩歌的意境、詩的意向、詩的美。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有幾個特點:第一,時代性。整本詩集都是專門寫中國高鐵,這樣一個國家名片,寫出了美感、寫出了時代性。第二,藝術性。他不是為了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而是真正把它做成詩。從詩的開頭、后記的題目,這一頭一尾就把這個詩固定下來了,太美了!所以它的藝術性非常突出。第三,情感性。從詩集看出了李木馬對高鐵的建設、對高鐵人、對高鐵的勞動者是充滿深情的。第四,獨特性。他擁有別的詩人所少有的生活體驗、生活精力,既了解高鐵,又熟悉高鐵生活,又能多年保持激情,站在比較高的高度上進行創(chuàng)作。
詩人、《詩刊》副主編霍俊明:
一本好詩集的誕生是要有非常重要的驅動力的,有什么樣的時代就會有什么樣的詩。在以高鐵為標志的速度化、景觀化時代,產(chǎn)生一本與高鐵、與鐵路有關的詩集,這是時間的一個必然。但我覺得這只是問題的一個起點,因為反映時代的寫作是非常多的,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當面對一個新時代嶄新的篇章時,很多寫作者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扁平化的寫作,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對這個時代、對詩歌三位一體的理解,我覺得李木馬的詩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樣本,就是當詩人面對嶄新的時代經(jīng)驗時,他到底應該通過寫作給我們展示什么空間,這個空間肯定是區(qū)別于我們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
這本詩集不是碎片化的一本詩集,而是一部重要的主題性詩集,它區(qū)別于一般化的寫作。感謝李木馬,讓我們在高鐵時代,重新面對工業(yè)化景觀進入到社會時代和人的內部。
作家、《人民文學》編輯部副主任馬小淘:
有一句大家不斷引用的話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茍且,而是詩和遠方”,我覺得鐵路用詩和遠方來形容好像很準確。
可能火車一直在文學意象里是代表外部世界、代表現(xiàn)代、代表很多可能性。但是文學的對象,火車很難被書寫,它是數(shù)字、鋼鐵部件等瑣碎具體的東西,特別是用詩歌題材表述鐵路難度更大,是在單純中寫復雜,在復雜中寫單純。讀這本詩集,我覺得它是文學的與時俱進,表達的是這個時代的前沿領域。作者占有了工作生活素材,信手拈來,但其實這樣的題材比歌頌山川河流難的多。詩歌創(chuàng)作也可以規(guī)避一些直抒胸臆。一位詩人、作家的寫作,要努力使你的上一句和別人的下一句永遠不一樣。
鐵路文工團原黨委書記趙奇克:
在看李木馬這本詩集的過程中,一種新的東西撲面而來,可能是一種新的起點、一種新的高度、一種新的感悟、一種新的寫作,在他的詩歌當中讓我感覺到這個“新的東西”。
鐵路人對鐵路的描述再熟悉不過了,他把冰冷的鋼鐵寫得這么有情調、有生命力、有思想,說明他對鐵路懷著深深的熱愛。他的詩歌接地氣,描寫了很多基層工人,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因為他來自基層,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我對李木馬的詩歌提一點希望,就是繼續(xù)努力,往更深層挖掘、表現(xiàn)高鐵的意義。
《中國青年作家報》主編周偉:
像李木馬這樣拿出一本高鐵詩集的確很少見。最喜歡其中的一句“鋼筋柔軟下來,等著夕陽照著工棚,變成了金屬的蒜薹”。主題性詩歌不好寫,一不留神就會寫成贊美體,但是李木馬這種細致入微的觀察非常多,除了鋼筋工,還有“擰螺絲的人”,我特別喜歡這兩句:一句是“一種力量向下走了,一種力量向上走了”,這是通過思考之后凝練出來的詩的語言;另一句是“我還看每顆螺絲釘都像一個人……努力提升著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像螺絲釘一樣,力量向上向下的這種雙關寫得特別好,讓我們眼前一亮,有一種生命傳達的感覺。
詩人、《方圓》雜志社執(zhí)行主編邰筐:
認真看了這本詩集,發(fā)現(xiàn)李木馬對工作生活細節(jié)抓得特別好,這些詩歌也是獨特的,來源于生活的,有藝術深度的。但是又覺得這其間是有悖論的,我認為作者不僅需要體驗生活,對他來說,恰恰需要去體驗心靈,在心中的高鐵上開啟心靈之旅,可能更有好處。高鐵讓他和詩歌產(chǎn)生關系,讓他的語言產(chǎn)生化學反應,恰恰需要把那個擰在高鐵的螺母擰進靈魂的螺栓上,你就會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詩人。
詩人、《十月》主編助理谷禾:
李木馬特別勤奮,今天拿出這樣一本詩集,是非常值得祝賀的事情。他從17歲就開始干鐵路這行,這里既寫了高鐵道路,也寫了車輛、制造工廠、高鐵車間、高鐵的運營,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京張高鐵,這種東西只有李木馬能寫出來,只有他才有這種獨特體驗。他既有詩人的想象,同時又有鐵路職工的專業(yè)精神、科學精神?!坝幸欢湓魄Ю镒冯S而來”,這個就是好詩!
作家、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華:
這個研討會是我們鐵路作家協(xié)會的光榮,是我們作家群體的光榮,鐵路作家群體里走出來了李木馬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我們都感到由衷的高興!
這本詩集有四個方面的鮮明特色:一是抓住了中國高鐵發(fā)展的大好時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鐵得到了快速大發(fā)展,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李木馬把握住了“功”字,追求一個“簡”字,體現(xiàn)了“厚”字。二是詩集的妙語流光溢彩,以小喻大,豪放酣暢;今昔對比,彰顯不凡;以點帶面,引人入勝;著眼微觀,返璞歸真。三是高鐵詩歌任重道遠。詩集中對“智能京張”挖掘不夠;對高鐵建設設計者、指揮者、組織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等描述不夠;對高鐵運營、確保安全描述不夠;對高鐵的“此鐵非彼鐵”闡釋得還不夠深刻。
評論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聯(lián)部副處長趙興紅:
這本沉甸甸的詩集,讀后確實為之震撼,看到作者身上蘊藏著這么大的能量!從養(yǎng)路工到工程師,從創(chuàng)作員到鋼軌詩人,他像高鐵一樣加速奔跑、連續(xù)跨越。像他詩句當中寫的,“有抓鐵有痕的執(zhí)著力量,更有無法計算的磨難與磨礪”。
詩歌記錄時代,書寫新時代的現(xiàn)實主義篇章。李木馬的這部作品是當下詩歌當中非常難得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全部詩歌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現(xiàn)場。我們應該感謝他,并為他鼓與呼。作者敬畏文字,用詩歌歌唱生產(chǎn)生活,歌唱建設者、勞動者。但是,這部作品還需要進一步挖掘高鐵與人互相依存、互為表里的關系。
詩人、北京微電影產(chǎn)業(yè)協(xié)會會長、作家網(wǎng)總編趙智:
這本詩集是對詩歌的一種挑戰(zhàn),因為高鐵的詩歌是非常難寫的,一方面是高鐵的意象和詞匯圖譜大都是一些冰冷生硬的沒有溫度、沒有感情的東西。另一方面,高鐵的節(jié)奏很快,而文學節(jié)奏是緩慢的、有情調的。而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進入另外一種生活,剛才談到“詩和遠方”,有了高鐵,我們的遠方變得很近。
李木馬能夠寫出這樣一本詩集,非常不容易!他的詩沒有晦澀,很明亮、很堅實,他挑戰(zhàn)難度很大的題材,能寫到這樣的水平非常不容易。建議他換一個角度看高鐵,把我們基本的社會生活帶入高鐵詩歌當中,那樣的詩歌呈現(xiàn)會更加豐富。
作家、中國作家網(wǎng)主編陳濤:
在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紀念館,我看到了京張高鐵的一段話: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fā)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赝倌隁v史,更覺京張高鐵意義重大……
李木馬是鐵路高鐵的代表性詩人,幾十年如一日寫鐵路,十幾年如一日寫高鐵,對高鐵的情感融入骨髓,作品也非常打動人。拿到這本詩集時我在期待把高鐵這個堅硬的東西柔軟化,冰冷的東西溫暖化、哲理化,這本詩集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了這些閱讀期待。
作家、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主席王雄:
眾所周知,高鐵是中國的一張閃亮的名片。高鐵改變了中國,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幾年來,我們鐵路作家協(xié)會在鐵路文聯(lián)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領導下,組織文學骨干立足高鐵這片沃土,繁榮和發(fā)展鐵路文學,取得了一些成果,《高鐵,高鐵……》詩集就是一部樣板性的作品。
李木馬干鐵路、愛鐵路、用詩歌贊美鐵路,構成了他生活、工作、情感的主旋律。我認為李木馬的高鐵詩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用詩歌參與、記錄和見證了中國高鐵的發(fā)展。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高鐵問世,木馬感到特別興奮,他連夜創(chuàng)作了長詩《讓高鐵風笛簇擁奧運五環(huán)》。自此,他認準了高鐵,決心用詩歌記錄中國高鐵發(fā)展,用詩歌見證、書寫中國高鐵輝煌。幾乎每一條重要高鐵的開通,李馬都會親身體驗,以詩抒情。他的高鐵詩歌韻律,就是中國高鐵前進的軌跡。二是用詩歌發(fā)現(xiàn)、謳歌了中國高鐵、中國速度之美。李木馬有著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鋼鐵、水泥、橋梁和隧道,甚至道釘、石砟、電纜、樁基,一朵焊花,一朵水花,在他的詩歌中都是生機勃勃,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他把鐵路符號、高鐵工藝、工人智慧結合起來,鑄就了中國工業(yè)制造的最美表達,成就了新時代的高鐵表達。三是用詩歌表達了對平凡者、勞動者的敬重與歌頌。李木馬的高鐵詩歌中,活躍著大批的、平凡的高鐵建設者,有養(yǎng)路工、放線工、螺絲工、橋梁工、鋼筋工、高鐵司機、動哥動姐。他們是中國高鐵的根基,是默默奉獻的功臣。歌頌他們,就是歌頌這個時代的奮進者。
蘇士澍、關仁山、王勇平、袁寧、劉玉清、大解、趙克紅、馬維駒等發(fā)來賀信和書面發(fā)言,楊新陽、樊小虎、周雅麟、趙靜、張瑞田、周占林、向陽、藍野、李杰、王愛紅、陳亮、李桂杰、詩揚、王健民、艾諾依、席安全、王曉罡、張風奇、任智、付艷暉、安艷芳、王新苗、常雪、王淳、王菁、王鑫、黃麗榮、劉寧、賈橋、李志剛、李楠等參加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