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年
縱貫大興安嶺的嫩林鐵路,是黨和國家于上世紀60年代為開發(fā)林區(qū),組織英勇鐵道兵所修建的北疆鐵路,祖國最北的漠河就在這條鐵路的北端。1970年,為了管理運營這一新線,鐵道部批準成立了加格達奇鐵路分局。從1974年起,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六年,可以說我多半的青春歲月都和這條鐵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F(xiàn)如今,我離開那里已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我還是深深地懷念那些艱苦而奮發(fā)的日子,常常想起那些可敬可愛、純樸忠厚的林區(qū)鐵路人。
一
剛到加格達奇工務段報到,第一天上道作業(yè),我就受教育了。那天是線路“找細”,以迎接鐵路局軌檢車季度檢查。先是走了五六公里線路,到了作業(yè)點,工長讓我扒砟,就是手持鋼叉,把鋼軌枕木連接處的道砟扒松,將鋼軌抬至標準尺寸,讓其他工友用道錘將其砸實。僅僅扒了一會兒,手心就腫起了血泡,我咬牙堅持著。到了中午,十幾個工友席地坐在線路較寬的路肩上,拿出一兩個饅頭或窩頭,就著幾根咸菜、半塊腐乳,喝口涼水,就是一頓午餐。秋天的大興安嶺野外,太陽雖是亮亮的,但秋風吹在身上卻是透心的涼,我不禁打起冷顫。工區(qū)的老師傅看我這副模樣,紛紛對我說:“你現(xiàn)在就覺得苦了?告訴你,現(xiàn)在是大興安嶺野外作業(yè)最好的時候。夏天太陽暴曬不說,到了冬天整治線路凍害的時候,那才真的叫勁呢!這里入冬以后,線路就會凍起一個又一個大包,為了保證列車平順運行,要把大包周邊的道砟枕木鋼軌抬成一個順坡。那個時候,天氣冷得能把鼻尖凍白,道砟凍得比鋼軌還硬,到那時候,你才會知道什么叫高寒禁區(qū),什么叫艱苦奮斗,什么叫林區(qū)鐵路工人的革命精神!”
很快,我就知道了工區(qū)工友說的都是真話。大興安嶺長冬無夏,自從盤古開天地,此處一直人跡罕至,直到鐵道兵挺進林區(qū)。這兒的冬天,戶外溫度多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最冷時,體感溫度可達零下五十攝氏度。嚴寒天氣造成的喝水吃菜、野外作業(yè)的困難可以想見。加之又是在人煙稀少的林區(qū)新建鐵路,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生活工作條件肯定難上加難。但是,就在這樣極其嚴酷的自然條件與作業(yè)環(huán)境中,可敬的加格達奇鐵路人實現(xiàn)了連續(xù)安全一千天、兩千天、三千天、四千天的全路最佳成績,創(chuàng)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業(yè)績。
1976年初,我在加格達奇工務段技術室駐勤。那年春節(jié)剛過,便跟著工程師許泓與主任、領工員吳義福到沿線進行春檢。我們三人從線路最南端的嫩江站開始,一米一米地步行檢查線路,他倆負責鑒定,我執(zhí)筆記錄。只見他倆走在軌道中間凹凸磕腳的石砟上,目不轉睛地盯著線路上每一根枕木、每一個配件、每一處道床,邊走、邊看、邊喊:“K幾(公里)幾米至幾米,失效枕木多少根,失效軌距桿多少根,磨損鋼軌幾根……”到了站線,還要彎腰測量每組道岔尺寸,確定要不要修理或更換。中午我們就在線路旁邊,啃點干糧,喝口涼水,有時為了趕進度,連這最簡單的午飯都不吃。就這樣,每天一走就是十幾公里。那時養(yǎng)路工區(qū)條件都很簡陋,多數(shù)沒有伙食點,工長就從家拿來一點土豆燉豆角或白菜炒粉條,外加幾個饅頭或窩頭,就是我們三人的晚餐。對付吃口飯后,馬上就得整理當天檢查的數(shù)據(jù),核實匯總,形成報告。周邊有林場居民點的工區(qū)還能接上電,有的中間工區(qū)連電都沒有,我們就在油燈下,瞪著眼睛,連查帶寫。走到大一點的工區(qū),我們可以躺在工友炕上歇一晚上,有的工區(qū)炕小,睡不下我們三人,我就躺在工區(qū)的辦公桌上,蓋著不算干凈的公用被褥湊合一宿。第二天凌晨起來,繼續(xù)一絲不茍地檢查。這一趟春檢下來,對我來說,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鐵路人的精神。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加格達奇工務段將先天不足、環(huán)境惡劣的線路,維修管理得棒棒的,在我的記憶中,從未發(fā)生過行車事故,線路質量無論是靜態(tài)驗收還是動態(tài)檢測,始終保持全優(yōu)。
二
老鐵路人都知道,列車的制動系統(tǒng)是關系運行安全的關鍵設備,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閃失。但在林區(qū)鐵路,白天裝滿木材的列車運行到技術作業(yè)站時多在半夜。處于風口的林海車站,冬天深夜的氣溫比白天更冷,嚴寒加上大風,列車制動系統(tǒng)里的膠質墊圈凍得失去彈性,風管接頭常常出現(xiàn)漏泄。為了及時處理故障,保證列車正常運行,林海列檢所的工人在嚴寒漆黑的夜里,把維修必需的小膠皮圈含在嘴里,大一點的活塞墊揣在緊貼胸前的棉襖里,有時低頭彎腰蹲在列車風管下,有時干脆躺在站場殘留的冰雪上,用力解開漏泄的風管,換上被嘴、被胸溫暖著的膠墊,迅速恢復制動功能,確保列車正點出發(fā)。林區(qū)列檢工人這種“口含膠皮圈,胸暖活塞墊”爬冰臥雪保安全的精神,經(jīng)過總結宣傳,得到了廣泛傳播。
嫩林鐵路交付運營時,設備簡陋,很多中間站用的是干線淘汰的臂板信號機,由于未能通電,每次開通信號,都須將油燈掛在需要顯示的信號燈鏡的后面。夏天好說,冬天風大鐵涼,扳道員臂挎點亮的油燈,走過近百米積雪的站臺,頂著大風,抓著冰冷的鐵桿,爬上高高的信號燈柱,將一盞盞油燈掛好。有個扳道員曾對我說,有次爬到一半,一只手套滑掉了,但是列車馬上就要進站,他硬是裸手抓著信號鐵柱,將油燈掛好,保證了信號正常顯示,等下到地面上一看,手心的肉皮被冰鐵粘掉一塊,這時才感到鉆心的疼。冬運期間,我經(jīng)常去加格達奇車站開會調研,知道調車工人不僅需要面對作業(yè)的風險,還須克服嚴寒的困擾。他們在外作業(yè),不允許穿棉大衣,只能套上一件小棉襖,腰間系一根帶子,冷風嗖嗖地從領子、袖口往里鉆,一會兒就凍透了。每次上班都得帶上兩雙棉鞋,一雙供在外作業(yè)時穿,另一雙放在火爐邊烘熱備穿,一單作業(yè)完成回屋間休時,趕緊將被冰雪打濕凍透的棉鞋換下。每每問到這些,這些工友都很淡定地說:“這是林區(qū)鐵路職工的責任。如果我們怕凍怕苦怕危險,列車不能準時編解,林區(qū)的‘木龍就不能按圖運行,全局運輸秩序也會打亂?!?/p>
在嫩林鐵路沿線,很多車站名稱都是鐵路建設者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有的命名為奮發(fā)、圖強,有的命名為蒼山、險峰、雄關、凌云、宏圖、長纓……這些帶有強烈時代色彩的車站名稱,既反映了白手起家的艱辛,更寄寓了林區(qū)鐵路人熱愛邊疆的豪情。
在這些小站的鐵路人中間,有個杰出代表,就是一個人堅持在奮發(fā)站區(qū)興辦綜合教學點的丁桂芹。丁老師所在的奮發(fā)站區(qū),遠離城鎮(zhèn),有十幾戶車務、工務與電務職工,從老線調入時,拖家?guī)Э?,將就著住在簡陋的站區(qū)家屬房。大人可以克服生活工作上的困難,但是十幾個適齡學童,由于距離設有學校的地區(qū)很遠,沒有辦法每天坐火車上學,學校也未建學生宿舍,只得輟學在家。當時二十多歲的丁桂芹作為家屬隨丈夫遷住在奮發(fā),看到這么多可愛的孩子無學可上,心疼不已。在各級組織的支持下,她自告奮勇?lián)未n老師,一個人帶領十幾個孩子,將一間土坯房改造成教室,自己動手制作黑板,用磚頭木板搭成課桌椅,因陋就簡建起了奮發(fā)站區(qū)綜合教學點。沒有老師前來任教,丁桂芹就一人兼任校長、管理員,并承擔了一至五年級的語文、數(shù)學、體育、音樂、圖畫等所有課程的教學任務。在一個不大的教室里,丁老師將不同年齡的學生分成五個年級組,進行分時段的復式教學。例如,先讓二、三年級學生分別做數(shù)學作業(yè),四年級學生預習語文教材,五年級學生在室外體育活動,自己給一年級學生上漢語拼音課,一個學時后再輪換。面對簡陋的教學條件與復雜的教學任務,丁老師不僅沒有撂過挑子,還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方法,開展各種活動。她自己制作了拼音識字卡片等教學用具,帶領學生架起單杠、雙杠、籃球架、乒乓球臺,課余時間排練大合唱、舞蹈等節(jié)目,師生們還自己開荒種地,到車站清掃衛(wèi)生,去線路拔草扒砂,硬是把這樣一個簡陋的教學點搞得生機勃勃,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后來,在各級組織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中間小站的家屬陸續(xù)搬到大地區(qū),中心學校的學生宿舍相繼投入使用,奮發(fā)綜合教學點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丁桂芹的感人事跡和她所代表的林區(qū)鐵路人的奉獻精神,卻始終銘刻在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的心中。
三
我在大興安嶺生活工作了十六年,讓我最感溫暖的是林區(qū)鐵路人的純樸大氣與積極樂觀,切身感受到職工之間團結互助、攜手并進的和諧氛圍。我剛進林區(qū)鐵路的時候,上道作業(yè),工區(qū)工友看我身單力薄,都把重活攬在自己身上,只讓我干點力所能及的輕活。逢年過節(jié),單位同事怕我孤獨,爭著讓我到家吃飯,把僅有的黑木耳、雞蛋、花生米和一點凍豬肉都拿出來招待。1976年春節(jié)前,工務段吳義福主任的妻子把辛辛苦苦養(yǎng)了一年的一口肥豬宰殺了,特意把科室的幾個單身職工叫到家里,請大家吃了一頓東北有名的殺豬菜。我坐在熱乎乎的炕上,吃著新鮮的豬肉酸菜燉粉條,嘗著噴香的炒豬肝、蒜泥血腸,那個開心熱鬧的情景至今難忘。那一頓大餐,加上送給鄰居朋友的,消耗了他家的半扇豬肉,但吳嫂眉頭都不皺一下,這就是林區(qū)鐵路人的豪爽。
到分局機關不久,我參與了分局先進典型材料的撰稿工作。為了把講稿寫得生動一些,我們進行了實地走訪。碧水公寓位于大興安嶺氣溫最低的林碧支線盡頭,那是一幢不大的平房,有十幾間宿舍和一個食堂。時值春末夏初,院子里種著菜,養(yǎng)著雞。我們與正在公寓休息的一線職工座談,他們都說這里是分局管內條件最差的公寓,但又是服務最好的地方。不管什么時候退乘,進門都有熱飯熱水熱面孔。有時機車需要立即折返,公寓人員就把飯菜送到車頭。這里長年只有白菜土豆大頭菜(北京叫包心菜),食堂工人就自己漬酸菜、腌咸菜,粗糧細做,土菜精做,盡量讓大家吃好休息好。乘務員們都說,到了碧水公寓,就像到了自己的家。有個機車乘務員提起一件令他特受感動的事情:那年過完春節(jié),陰歷二月初二,他出乘來到碧水車站后,調度命令他駕駛機車立即折返。中午時分,他正在機車頭等待命令,只見碧水公寓的兩位大嫂抱著棉被裹著的飯盒前來送飯。他打開一看,里面是肥嫩嫩、油汪汪的半盒豬頭肉和幾個饅頭。公寓大嫂說:“今天是二月二,龍?zhí)ь^,我們請你吃豬頭?!彼麊枺骸斑@是哪兒弄來的?”一位大嫂說:“這是我們一位同事從家里拿來的凍豬頭,本來是他家自己留著慢慢吃的,想到今天這個日子,一定要讓乘務員像在家一樣吃到豬頭肉,他就主動拿來讓大家分享了。”這真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我們聽得心里也是熱乎乎的。
上世紀70年代,林區(qū)食品供應相當緊缺,每人每月只有七斤細糧、四兩豆油,三個月吃不到肉是經(jīng)常事。職工食堂的工作人員就想方設法以當?shù)刈疃嘁姷耐炼?、豆腐為原料,切成絲、片、塊、泥等不同形狀,采取煎炒烹炸蒸等不同方式,做出了各有一百道菜的“土豆宴”“豆腐宴”。冬天見不到綠葉菜,各單位就鼓勵職工利用工作職場、辦公房間的窗臺,用木盒裝土,種起了蒜苗。我初到分局機關的那幾年,一到冬天,辦公室里滿眼綠色,滿屋蒜香。割一茬蒜苗,放幾個雞蛋,就可以炒上一盤好菜、包上一頓餃子。鐵路職工的自強自立,加上各級組織的關懷與支持,林區(qū)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鐵路沿線建成了貫通電力線,缺水地區(qū)打出了深水井,分局還專門給缺土站區(qū)送去幾十節(jié)火車廂的黑土,就地扣上塑料大棚,小站職工也可以用上電器,喝上凈水,吃到品種多樣的新鮮蔬菜。特別是持續(xù)開展的“安全線、生活線、文化線”建設,使鐵路面貌日新月異,林區(qū)鐵路人的精神風貌得到了進一步的錘煉與傳承。
在十分困難的環(huán)境中,林區(qū)鐵路人以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處處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在上級的關懷支持下,熱愛運動的分局職工于1977年建成了火車頭體育場;1984年,可以容納兩千人的分局體育館投入使用。在這些林區(qū)少見的運動場地,無論早晚,總是躍動著人們鍛煉的矯健身影。為了滿足職工群眾參與運動、觀賞比賽的心愿,分局還經(jīng)常組織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藤球等各種比賽。1989年,在加格達奇分局體育館舉行了一場歷史性的中朝鐵路男子籃球友誼賽,我坐在觀眾席上,看著精彩的比賽,聽著如潮的歡聲,想到我們邊遠分局的運動員能夠代表中國鐵路與國外同行比賽,不禁深感自豪。
自從來到北京工作以后,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再回加格達奇,但是林區(qū)鐵路一直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我深深地知道,加格達奇分局所取得的一切成績,林區(qū)鐵路人所展現(xiàn)的精神風采,是我們黨長期培養(yǎng)教育的結果,是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與廣大黨員率先垂范的結果,也是我黨領導下中國鐵路的一個縮影。今天,我寫下這些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表達蓄積已久的對于林區(qū)鐵路人的敬佩之心,并以此紀念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