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媛
江蘇省泗洪縣分金亭醫(yī)院婦產科,江蘇宿遷223900
目前,臨床較常見婦科疾病是異位妊娠(又稱宮外孕,EP),是指孕卵在子宮腔外著床發(fā)育的異常妊娠,其中輸卵管妊娠較為常見,致病因素較復雜[1],可能與輸卵管炎癥、輔助生育手術及輸卵管發(fā)育不良等因素有關,患者常有停經、腹痛、陰道出血等癥狀表現(xiàn),未及時治療導致輸卵管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探尋經濟、有效的治療方式,受到臨床重視。林麗[2]學者認為,傳統(tǒng)外科手術治療該病能提高療效明顯,切除孕囊,避免孕囊生長引起輸卵管、其他組織器官破裂,但手術創(chuàng)傷性強、仍會影響患者生育功能。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藥物治療此病能保留患者輸卵管、卵巢功能,具有成功率高、風險低等特點,常見藥物是甲氨蝶呤,其是滋養(yǎng)細胞高敏度藥物,通過影響蛋白質、RNA結合,誘導胚胎細胞衰落死亡,但長期用藥易引起毒副作用,影響預后,未獲得患者青睞、認可[3]?;诖?,該研究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收治的50例符合保守治療的E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異位妊娠患者行藥物保守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50例符合保守治療的EP患者,隨機分兩組,每組25例。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27.82±3.54)歲;停經時間22~58 d,平均(39.58±3.46)d;包塊直徑1.2~2.5 cm,平均(2.05±0.36)cm;體質量55~78 kg,平均(59.58±3.46)kg;文化程度:≤初中有7例,高中有9例,≥大專有9例;其中初產婦有13例,經產婦12例。對照組年齡23~36歲,平均(27.94±3.63)歲;停經時間23~59 d,平均(39.67±3.54)d;包塊直徑1.3~2.6 cm,平均(2.15±0.43)cm;體質量55~78 kg,平均(59.58±3.46)kg;文化程度:≤初中有7例,高中有9例,≥大專有9例;其中初產婦有14例,經產婦有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婦產科學》[4]中“EP”診斷標準;符合保守治療的條件;經B超、β-HCG等檢查確診;呈停經、腹痛及陰道出血等癥狀表現(xiàn);β-HCG水平≥500 U/L;體征平穩(wěn)、無藥物過敏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伴妊娠破裂、腹腔活動性出血及失血休克者;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缺陷者;涉及用藥過敏者;認知、精神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入院后兩組均抽血,常規(guī)檢查肝腎功能、β-HCG值及黃體酮等。
對照組:甲氨蝶呤(批準文號H20080250,規(guī)格5 mL:0.5 g,1瓶,5支),患者單次肌內注射1 mg/kg甲氨蝶呤,1次/d,持續(xù)治療5 d。
觀察組:甲氨蝶呤用藥劑量、使用方式與對照組一致,第2天肌內注射甲氨蝶呤后,單次服用25 mg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20033551,規(guī)格25 mg×1片),2次/d,給藥時間是早餐前2 h、晚餐后2 h,持續(xù)治療3 d。
兩組患者用藥1周后,測定兩組β-HCG水平,若降低幅度≤15%或輕度升高,則繼續(xù)治療1次。
臨床指標:治療前、治療1周后分別抽血檢測β-HCG水平,B超檢查記錄包塊直徑大小。
癥狀恢復時間:β-HCG恢復正常時間、黃體酮恢復時間及包塊消失時間。
臨床療效:顯效為腹痛、陰道流血等癥狀消退,β-HCG值降低幅度≥30%,B超顯示包塊消失;有效為癥狀改善,β-HCG值<1 000 mIU/mL,B超顯示包塊縮小≥50%;無效為未達上述標準、包塊無變化[5]。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口腔潰瘍、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損害的例數(shù)。
治療前,兩組臨床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β-HCG值較對照組低、包塊直徑較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
觀察組患者β-HCG恢復、黃體酮恢復及包塊消失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恢復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恢復時間比較[(±s),d]
?
觀察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EP是婦產科較常見的急腹癥,具有患病率高、危害大及致死率高等特點,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人工流產、婦科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率逐漸升高,誘導異位妊娠隨之升高,患者患病后常有腹痛、陰道流血等癥狀表現(xiàn),若異位妊娠破裂,極易發(fā)生大出血,危及生命。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無生育需求者行輸卵管開窗術治療能提高療效,但不適用于有生育需求者、影響身心健康[6]。因此李文亮等[7]學者認為,早期行對癥治療尤為重要。
有研究報道,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療該病能提高療效,前者是滋養(yǎng)細胞高敏度藥物,結合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四氫葉酸合成,對細胞內嘌呤核苷酸、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產生抑制,對蛋白質、RNA合成產生直接影響,誘導胚胎細胞衰落、死亡,殺死胚胎滋養(yǎng)細胞、協(xié)助患者盡快終止異位妊娠[8],且甲氨蝶呤對子宮產生興奮性,刺激宮肌收縮,促進胚胎組織脫落,保護輸卵管組織,保留生育功能,但長期單純用藥易損害患者肝腎、腸道消化功能,影響身體健康、預后,臨床應用受限[9];后者屬于新型的抗孕激素,抑制孕酮功效顯著,分子水平上與內源性孕酮競爭性結合受體,促進絨毛組織蛻膜變性、黃體萎縮,促進胚胎壞死,降低β-HCG水平,徹底阻斷絨毛組織血供,達到終止妊娠目的,且此藥是孕激素受體拮抗劑,損害蛻膜組織、絨毛組織,與黃體酮比較,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蛻膜黃體酮受體的親和力更強,結合黃體酮受體、抑制產生黃體酮,短時間內降低β-HCG值,促進黃體萎縮,阻礙胚胎繼續(xù)生長,促進胎囊死亡,且該藥安全性良好,不會產生毒副作用[10-11],避免發(fā)生不完全流產、血塊殘留等現(xiàn)象,因此聯(lián)合用藥能增強療效,緩解單用甲氨蝶呤帶來的毒性,增加子宮對前列腺敏感性,促進胎囊排出,達到終止妊娠目的,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研究顯示:治療前比較臨床指標、治療后比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β-HCG值較對照組低、包塊直徑較對照組?。沪?HCG恢復、黃體酮恢復及包塊消失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76.00%)(P<0.05),說明該文治療有效率100.00%與賈榮聰[12]文獻中,治療有效率95.6%的結果基本接近,因此聯(lián)合用藥能發(fā)揮協(xié)同輔助作用,縮短恢復期,提高殺死胚胎作用,促進胚胎壞死、排出,提高療效、緩解不適,促進患者β-HCG水平、黃體酮恢復到正常范圍,保障用藥安全,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符合保守治療的EP患者行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治療能降低β-HCG水平、縮短包塊消失時間,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