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芳
新課改一路走來,深度學習應運而生。相對國外研究,我國對深度學習的理解更富實踐性,認為深度學習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那么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如何基于深度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習活動中,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一、架起與日常生活之橋梁
對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學生常常認為與課堂無關,但在小學科學學科中,這些恰恰是最值得關注的。科學教師在教學時應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素材,培養(yǎng)學生對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使之通過學習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能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較快形成解決思路,迅速進行決策。
例如,在教學“液體的熱脹冷縮”時,教師可拿出一瓶未開封的學生熟悉且喜歡的飲料、一瓶玻璃裝的牛奶,還有生活中常見的白醋、醬油,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碰到一位鄰居小朋友到樓下超市買東西,回到家后氣鼓鼓地對媽媽抱怨,說老板是位黑心老板。原來他去超市買的這些東西都沒有裝滿。他認為是老板欺負他年齡小。你們怎么看?”這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他們開始認真觀察擺放在講臺桌上的各種物品,發(fā)現(xiàn)果然每個瓶子都未裝滿?!袄习宓拇_沒坑他,每一瓶飲料都是這樣沒有裝滿的,那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跟這位小朋友如何解釋呢?”這一問題的拋出,更讓學生興致高漲,期待教師給出答案。而此時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讓他們真實地表現(xiàn),隨著觀察、猜測、研究、設計、實驗,一步步體驗,逐步幫助學生建構起“許多液體受熱后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的知識框架。這樣,學生能很好地理解瓶裝飲料不裝滿的原因了。此時教師再進一步請學生思考“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液體存在熱脹冷縮現(xiàn)象,人們又是如何利用這個特性的”,就能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生活,明確學習科學可以服務生活的道理,在以后的生活中能運用知識解決此類問題,進而提高做事能力,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又如,在教學“我們知道的磁鐵”時,教師可從一個看不到的紙箱中,拿出一只紙蝴蝶,然后往上一拋,不接觸紙蝴蝶,但能夠控制蝴蝶的動作,讓它在手中翩翩起舞。這一打破常規(guī)的現(xiàn)象,馬上吸引了學生的目光。當揭曉是因為蝴蝶身上和教師手中有磁鐵時,有的學生表示已經(jīng)猜中,有的急于表達自己對磁鐵的了解。此時再讓學生進入有關磁鐵知識的學習,就顯得水到渠成。
二、架起與科學技術之橋梁
今日世界之復雜、變化之迅捷,已遠超我們的想象,看似遙不可及的未來正變得觸手可及。而小學科學課程內(nèi)容與世界緊密相連,教材涉及物質、生命、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科學等領域,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也應關注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時,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觀看電磁起重機工作的畫面,觸發(fā)學生的思考:電磁起重機一次能吸起數(shù)噸重的廢鐵,它的電磁力是怎么來的?我們自制的電磁鐵與它的磁力為什么相差這么大?影響磁力大小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我能把我們自制的磁力變大嗎?又如在教學“風的成因”時,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觀察風車的轉動、模擬實驗、研討等活動,讓學生在了解風的成因的基礎上理解對風力的開發(fā)與利用。再如,在“機械與工具”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單元知識點設計一個新內(nèi)容“自制升降衣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設計、交流、改進、操作、匯報等,讓學生親手制作一個簡易版的升降衣架。
以上幾個課例都與科技發(fā)展緊密接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開闊他們的視野,也讓學生形成“科學技術可以改變社會,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概念。通過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粗淺地經(jīng)歷人類發(fā)現(xiàn)與建構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文章的理解更深,能更好地回答問題,并且能更有效、更持久地記住相關信息。這樣的學習就是深度學習了。
三、架起與思想道德教育之橋梁
德育為首,深度學習還能為在小學科學學科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橋梁作用。以“書的歷史”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從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開始介紹,引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追問為什么造紙術如此偉大;在紙出現(xiàn)之前,古時候的書又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視頻觀看了解書的發(fā)展歷史,感受圖書材料的變化,引發(fā)對材料變化的思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不同材料上書寫并嘗試制作一本書的過程,鼓勵學生根據(jù)真實體驗,如實客觀地評價。接著教師再拓展介紹造紙術的意義與影響,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紙這種材料的優(yōu)越性,油然而生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拋出問題:“紙這種材料有缺點嗎?”“未來的書可能用什么材料?”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
又如,在“校園生物分布圖”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匯報交流:校園里可以找到什么動植物?有多少數(shù)量?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這些問題對學生來說不難,但他們往往容易忽略校園里的生物只是在這個時間段所看到的——應該把關注點放到一年四季。學生會發(fā)現(xiàn)對于這個問題的觀察不應該是短期的,應該是長期的調查。在接下來制作校園生物分布圖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調動生活經(jīng)驗以及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制作生物分布圖。通過匯報、分析、討論、拓展活動,學生也進一步加深了對我國珍稀生物的認識,初步建立我國的生物資源知識結構,意識到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危機;而制作生物分布圖、使用信息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以得出結論的方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成果共享意識。
深度學習是“真”的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積極充分靈活地運用知識去理解世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并獲得人格健全和精神成長,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鄙疃葘W習意味著面向未來的教育,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是師生共同經(jīng)歷的一場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