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鋒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jié)氣都能直觀地反映大自然的氣候、物候變化,其內容和習俗紛繁多彩,蘊含著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語文教學時,可以古詩詞教學為載體,恰如其分地嵌入二十四節(jié)氣文化,讓二者相融相契,美美與共,從而深化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讓學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潤中,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充分滋養(yǎng)和提升。下面以筆者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課時契入“夏至”節(jié)氣的內容為例,探討在古詩詞教學時如何融入二十四節(jié)氣文化。
一、音畫結合,由此及彼共審美
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每一個節(jié)氣都蘊藏著獨特迷人的物候圖,而描寫季節(jié)景色時令特點的古詩詞很多,教師可以找到生長點,讓二者“由此及彼”,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課教學伊始,筆者結合時令,以馬琦的歌曲《夏至》導入,并以《夏至》中的歌詞“烈日炎炎白晝長,心靜總能自然涼”為契合點,把課堂定調為“葆有一顆清靜的心,尋找一個詩意的夏天”,引導學生自然地走進一首宋詞,走進詩意的鄉(xiāng)村夏夜。
1. 會心誦讀品音韻。詩詞作品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十足。而構成宋詞音韻美的方式多種多樣,有長短句的錯落,也有工整的對仗。辛棄疾的這首詞上闋前兩句寫的是風、月、鵲、蟬這些景物,可以根據兩字一景的內在聯(lián)系,兩字一個停頓斷連。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下闋開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七八個星”對“兩三點雨”,“天外”對“山前”,詞人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這時,可通過節(jié)奏線引導學生發(fā)現詞人的觀察點從“天外”到了“山前”,突出寥落的星辰和突來的雨這夏天的景。會心誦讀品音韻,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詞境的美。
2. 澄心直觀入其境。讀這首詞的上闋想象畫面,賞讀悟詞境。根據學生匯報,并利用多媒體精美的圖片,勾勒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以“半夜鳴蟬”為切入點,了解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并建立生活聯(lián)結:節(jié)氣三候,每候對應著一個自然界生物變化現象。當你靜心感知夏至時節(jié)時,你會聽到第一聲蟬鳴。從詞中的夏天景物到夏至物候特點,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想象詞境和節(jié)氣物候教學由此及彼的聯(lián)結。同時,明月下的“驚鵲”和晚風中的“鳴蟬”,動中寓靜,讓學生感受到了清幽夏夜的美。
二、有效鏈接,由表入里巧勾連
基于兒童視角,挖掘古詩詞文本內容中符合兒童精神特質的生長點,調動兒童參與學習的熱情,喚醒兒童古詩詞審美視域下二十四節(jié)氣文化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構建語文學科的審美文化價值,提升兒童語文學習的品質,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的目標系統(tǒng)。
1. 締約詩文巧解析。這首詞上闋四句雖然是抒寫夏夜山道的景物,但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喜悅?!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關心撲面而來的稻花香。這一詩句涵有夏天節(jié)氣的典型性景物,筆者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夏花絢爛,夏花芬芳,夏天里我們聞過梔子花香、茉莉花香,你聞過稻花香嗎?”基于已知和未知的沖突,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再鏈接作家張抗抗的《稻花香》,聽聽文中種糧大戶的描述:“水稻開花,正是夏天最熱那會兒,溫度越高,花香越濃。那香味兒就像……就像,噯,這么跟你說吧,就像炒熟的爆米花……”通過名家散文解析,學生明了稻花香不同于其他花香,它是樸實的,飽含著豐收的意蘊。知曉“稻香豐年”后,讓學生創(chuàng)境想象“蛙說豐年”:在溢滿稻花香的田間,青蛙在說些什么?接著再鏈接《詩經·周頌·豐年》,感受先民慶豐收的熱鬧。這樣,層層推進,引領學生觸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豐收在望的喜悅的精神內核。
在教學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句時,筆者鏈接了一些描寫夏天的雨的詩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體驗夏天的雨的熱烈粗獷;“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感悟時令天氣特點;“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回到雨聲伴蛙鳴的詩詞意境中?!靶恰笔橇嚷涞氖栊?,“雨”是時來的陣雨,與上闋月夜的恬靜氣氛相吻合,夏天不再只是炎熱的刻板形象,而是多了一份閑適和詩意。
2. 鏈接資料引思辨。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鄉(xiāng)村夏夜平凡的景物,語言平白恬淡沒有任何修飾,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然而,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淳厚的感情,一種喜悅之情從上闋蔓延到了下闋。筆者先相機出示資料:辛棄疾,山東人,字幼安,號稼軒。在罷官閑居之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彼煲约谲幟?,自號稼軒居士。這首詞作于辛棄疾罷官閑居江西上饒期間,他在這一處閑居前后約二十年。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美的感受,詩意的表達,往往緣于一份情??纯催@份資料,結合你對辛棄疾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學生從自號“稼軒居士”看出詞人關心農事,關心農民生活;從“一位山東人閑居在江西多年”,感受到辛棄疾就算遭到了排擠,被罷官,依然與民同憂,與民同樂。豐年稻香是稻花的香,更是詞人心頭的甜蜜與深情。
三、搭建支架,由扶到放巧讀寫
立足古詩文欣賞,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內容主旨,從源頭上領會文化信息,體悟詩人的情懷。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進行讀寫,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賦予時令積極的意義,實現古詩詞與節(jié)氣文化二者的融會貫通,這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所在。
1. 梳理小結悟寫法。詞中清風明月、驚鵲鳴蟬、稻香蛙鳴、疏星微雨、溪橋茅店這些景物,被作者渾然天成地組合在一起。筆者板書梳理小結,讓學生明白:詞人融入深深的情,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全身心地去擁抱那個夏夜,把一些尋常景物串成動人的詩篇。正因為詞人夜行時的“入情入境”,才讓我們體會到詞人對自然的熱愛。
2. 回到節(jié)氣抒情感?!巴瑢W們,盛夏來臨,你們是否也像詞人一樣帶著詩意的心行走?是否也能看到平凡事物中的美?”筆者在創(chuàng)設語境的同時,鏈接出示莎士比亞《你的長夏永不凋落》,順著詩中“長留”“永不凋零”的意蘊,設置練筆——夏至將至,請你和詞人一樣,用心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關于這首詞,關于這個夏天,有什么在你心間長留?請你動筆寫一寫。有了教師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多種感官寫景融情的寫法梳理,有了教師對莎翁詩句情感噴薄點的賞析,再以教師的下水文為引,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fā),就有了對夏至時節(jié)詩意的感悟:“夏至將至,皎潔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驚飛了枝頭棲息的鳥兒。月光下的稻花細細小小。稻花的芬芳,在清涼晚風中漫開,漫開;稻花的芬芳,在稼軒居士深情的吟唱中傳來,傳來。這一切,在我心中長留,永不落幕?!?/p>
總之,融入二十四節(jié)氣文化的古詩詞教學,靈活有效地將更多傳統(tǒng)文化背景元素引入了課堂,促進了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理解、鑒賞文本打開了另一扇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