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育萍
三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是小學習作教學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降低習作的難度,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樹立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自主性,是三年級習作教學的重點。STEAM教育理念指的是學科間的融會貫通和有機整合,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的注重跨學科的學習相契合。因此,我們嘗試將習作教學同STEAM教育理念有機融合,通過項目式課程的設計,實現(xiàn)跨學科整合,讓每一課的教學都成為培育學生習作素養(yǎng)的土壤。本文結合三年級的習作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征,闡述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習作教學。
一、言之有物,下筆如有神
三年級學生大多以形象思維為主,且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閱歷較少,校園的學習生活及各種各樣的課程是學生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源泉動力,當這些“客觀之物”變成學生的“眼中之物”時,學生的“筆下之物”才能表達得更生動。因此,在開展習作教學前,教師可以恰當?shù)剡x取同年級其他學科與之相關聯(lián)的教學內容,對習作主題進行補充延伸、拓展深化。
為了讓教師對STEAM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轉變習作教學方式,筆者梳理了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部分單元的習作,并借助表格(見下表),幫助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習作素材,讓習作“有米可炊”,從而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生在放松、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打開了所有的感官,全方位地吸收各種新鮮的信息。天生的好奇心驅使學生努力探索未知,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科思維和習作能力,于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情可抒,有感可寫。
二、課例示范,舉一而反三
(一)找準切口,制定目標
教師可以從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中選取有融合意義的習作主題,并以此確定學科融合的基點。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時,可以先明確“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習作要素,再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觀察實驗的神奇變化;引導學生運用連接詞將實驗過程和原理有序地進行表達。
(二)學科統(tǒng)整,突破難點
“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可與科學學科進行融合教學??茖W實驗要求操作步驟清晰而有條理,這與習作要求分段剛好對應。這樣,學生通篇文章只有一個段落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認真觀察、分析探究后,通過練說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實驗過程加以梳理。這樣,就解決了學生語言表達無序的問題,減少了習作起步階段學生的畏難情緒。
(三)情致辭發(fā),言之有“味”
學生全程參與、全程體驗了科學實驗,基本上都能將觀察到的實驗過程記錄下來,但大部分學生只是將實驗過程簡單記錄,比較單調,基本上就只是一篇實驗報告,而非習作。這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習作應情致而辭發(fā),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需要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進行表達。如可以表達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疑問、自己的發(fā)現(xiàn)等,讓“物皆著我之色彩”,讓習作有“語文味”!
(四)課堂組織,盤活資源
1. 善學善思,豐富課堂?;赟TEAM教育理論的習作教學跨越多個學科,這就要求課堂組織者能夠快速地學習檢索、搜集、整理未知領域的信息,熟悉該主題領域盡可能多的知識,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資料整理和備課。如在教學“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時,教師課前可以先播放相關的科學小實驗,如“海底火山”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實驗熱情,喚醒學生的習作興趣。然后教師再親自示范“海底火山”的實驗,出示實驗記錄表,讓學生重點觀察實驗步驟。
2. 互補互助,形成合力。同年級、不同學科之間教學知識點的互通、教學思想的互啟,可以促使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間的互動。在教學“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時,語文教師可以與科學教師進行協(xié)商,將學時相承。如科學教師在第一課時指導實驗,語文教師在第二課時指導習作,或課堂雙師教學,最終形成一股合力,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和習作能力的發(fā)展。
跨界習作,即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習作,帶給學生的不只是學科知識的融合,更是一種學科思維、習作品質的深度貫通,促進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推動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探究、合作和發(fā)展。易趣而作,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STEAM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努力在不同學科課程中尋找契合點,讓學生更容易、更感興趣地表達心中所想,心中所思,促進學生自主習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讓習作教學既有意義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