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禮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認真做好課外閱讀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工作,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堅持打卡,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 線上打卡,激發(fā)閱讀興趣。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筆者倡導學生每天將閱讀情況簡要記錄在讀書記錄卡上,并由家長簽名督促。2020年春季,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校延期開學,讀書記錄卡不便檢查反饋。于是,筆者運用“釘釘”作業(yè)平臺組織學生線上閱讀打卡:要求全班學生和家長加入打卡“釘釘”群,每日打卡記錄閱讀的書目、頁數(shù)和時長。為檢驗閱讀的真實性和實效性,筆者還要求學生口述讀書所得或背誦書中優(yōu)美句段,并以簡短音頻或視頻的形式上傳至“釘釘”群。同時,還讓家長積極參與閱讀活動,為孩子留言點評。之后,筆者逐一點評指導,并評出每日、每周和每月“讀書之星”。這樣富有樂趣的閱讀打卡活動,不僅讓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還營造了濃厚的課外閱讀氣氛。
2. 線下筆記,豐厚閱讀積累。筆者組織學生認真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內(nèi)容可以是摘抄優(yōu)美詞句,可以是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歸納,可以是對寫作手法的鑒賞,還可以是閱讀心得體會,等等。筆者還組織學生每月開展展評活動。在教室后面開辟讀書筆記展評區(qū)域,以“書寫工整、編排整齊有序;內(nèi)容豐富,摘抄語句優(yōu)美;點評到位,富有真情實感”為評比標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最終評選出“優(yōu)勝讀書小組”。班級形成了你追我趕、爭相閱讀的良好閱讀風氣,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理解感悟,形成有效的閱讀方法
特級教師黃國才提出“五層次閱讀能力”,即檢索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評鑒能力和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主要遵循學生“五層次”閱讀的認知規(guī)律,把握訓練的梯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有效閱讀。
1. 以問題為導向,把握主要內(nèi)容。在課外閱讀訓練時,筆者先讓學生初讀文本,然后再緊扣文章的中心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品讀文本。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曹文軒的《孤獨之旅》時,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杜小康在尋找鴨子的過程中受到哪些磨難?(2)文中的杜小康為什么哭?(3)本文寫了狂風暴雨、鴨群走散、雨過天晴和鴨子下蛋幾個場景,杜小康是在什么情況下迷路的?這幾個問題分別指向學生自主閱讀的檢索、理解和運用能力。學生在閱讀中解決問題,對文本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就能為完成評價鑒賞和質疑創(chuàng)新的閱讀任務打下基礎。
2. 以感悟為重點,內(nèi)化文章主旨。小學階段可以從語言表達、內(nèi)容情感和寫作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鑒賞。以《孤獨之旅》第二自然段為例,可以讓學生思考:“早上……已到末日”能不能換成“天黑乎乎的,雷聲滾滾,一會兒下起了暴雨”?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就能較充分地感受到文本描寫的恐怖畫面,體會作者借這樣惡劣的天氣表達主人公在風雨中成長的主旨。
3. 以質疑為突破,獲得情感體驗。深層次的閱讀要求學生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提出文章的新寫法。如《窗外》一文主要介紹的是:王老師給學生講述了岳飛小時候因家里窮,只能到私塾窗外旁聽,私塾老師破格讓他免費入學的故事。而正當王老師讓學生談聽后的感想時,一個鄉(xiāng)下女孩在教室窗外巴望著,王老師卻不敢擅自讓這個女孩進教室聽課。這時,班上有學生提出:岳飛可以破格免費入學,這個小女孩怎么不行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眾說紛紜……在指導學生閱讀短文時,筆者出示文章的結尾,并留下問題:王老師大步向校長辦公室走去是要干什么?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先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了王老師的人物特點,然后再告訴學生,城區(qū)學校生源爆滿了。于是,學生有理有據(jù)地推測故事的結果,從而訓練了質疑創(chuàng)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以延伸為拓展,提高閱讀品質。整本書閱讀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建構閱讀經(jīng)驗,使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體系,從而提升鑒賞能力。如學生在閱讀《孤獨之旅》后,筆者布置學生延伸閱讀《草房子》整本書,并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學生讀了整本書之后,從中看到了一個個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故事,對生命有了更深切的領悟,學生的閱讀變得厚實、立體了,閱讀品質得到了提高。
三、交流展示,化成真實的閱讀能力
1. 閱讀積累展示。筆者堅持組織學生在晨會和課前5分鐘開展“我閱讀,我成長”主題微型閱讀匯報會,各組輪流匯報,內(nèi)容涵蓋課外閱讀的新聞熱點、風俗民情、格言警句、經(jīng)典故事、美文佳作等。這樣的展示活動,不僅讓學生獲得美好的閱讀體驗,還引導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閱讀體系。
2. 閱讀心得交流。開展閱讀心得交流活動,能促進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認知、理解和領悟書籍、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水平。如在《三國演義》讀書交流活動中,學生以不同方式呈現(xiàn)讀書所得:有的展示與此書內(nèi)容有關的歇后語、成語,有的展示書中描寫的精彩戰(zhàn)爭場面,有的展示書中介紹的各種戰(zhàn)爭計策,還有的展示人物的典型特點……特別是探討人物特點這一話題,更是將討論推向高潮。在討論時,有的學生對書中人物“四絕”(即諸葛亮是“智絕”、劉備是“仁絕”、關羽是“義絕”、曹操是“奸絕”)提出質疑:諸葛亮雖很有智慧,但“三氣周瑜”未必能將周瑜輕易氣死!曹操雖奸詐,但他能大量籠絡人才統(tǒng)一北方,也是真正愛才!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對曹操是義,但怎么對得起劉備的兄弟之義呢?還有的學生認為,劉備欲怒摔阿斗,是不是不愛自己的兒子了?在進一步討論中,學生明白了,“以仁立身”的劉備不是不愛兒子,而是體現(xiàn)了他對趙云的感激和愛惜。學生能大膽地提出有思考、有見地的觀點,讀書交流的目的就達到了。
3. 閱讀競賽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充分開展閱讀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筆者每周堅持組織學生開展講故事、演講、朗誦、辯論賽等活動,并根據(jù)學生的活動表現(xiàn)及成績進行星級評定,當周最佳優(yōu)勝者為“閱讀活動擂主”;期末對學生以及學生閱讀小組共同體和學生家庭,按閱讀量、閱讀展示交流和競賽活動的綜合表現(xiàn),評出“讀書學士”“讀書碩士”“讀書博士”以及“書囊小組”和“書香家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外閱讀活動中,從而提高了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總之,課外閱讀是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文化情操、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堅持樹立“大語文觀”,強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讓學生的閱讀生命充滿活力和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