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霞
【摘要】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指教師圍繞單元主題,指導學生由淺到深地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向高階發(fā)展,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思維力、創(chuàng)新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閱讀教學
深度學習是近兩年較流行的熱詞。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統(tǒng)編教材的使用,深度學習在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中不斷被提及,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改革。在實際教學中,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充斥著語文課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堂教學的混亂,要么徒有虛名,要么用力過猛,影響了統(tǒng)編教材目標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教師缺乏對深度學習內涵的基本認識,特別是缺少對閱讀教學與深度學習的理性認知和方法上的深度研究。
一、深度學習的基本含義
有的學者認為,深度學習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在理解的基礎上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運用多樣化的學習策略來深度吸收、加工知識信息,建立多類知識、多渠道信息、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建構個人知識體系并將其遷移應用到現(xiàn)實情景中來解決復雜問題的學習。
在教學方面,深度學習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且基礎扎實的優(yōu)秀的學習者。
從重點目標指向上,深度學習是對學習力、感知力、思維力、創(chuàng)新力培養(yǎng)的學習。感知力是入口,思維力是加工,創(chuàng)新力是出口,感知力是學習前奏,思維力是學習內核,創(chuàng)新力是學習的終極結果。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從本質上,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進行深層介入的“高階學習”思維過程;在方式上,它是在教師引導下圍繞主題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遷移活動;目標指向上,它強調的是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新力。
二、深度學習與閱讀教學的契合點
1.理念相同
統(tǒng)編教材重視方法的指導,加強對語言文字的運用,突顯實踐性。
深度學習倡導單元學習,圍繞單元主題實現(xiàn)從“內容單元”到“學習單元”的突破,力求在單元學習之后讓學生獲得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具有靈活應用的知識、技能、策略,又有學科基本的思想方法,具備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者的理念定位,都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關注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式的改變,又重視思維方法的形成和學科實踐的落實。
2.目標一致
深度學習是從三維目標達成學習到核心目標達成提升的學習,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其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新力。
統(tǒng)編教材依據(jù)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課程目標。目標的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二者目標的起點皆為“三維目標”,終點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重點是學生的學習力,即對學科的感知力、思維力、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三、實現(xiàn)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策略
教師要依據(jù)單元主題和目標設計出具有價值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將學生的學習由淺層引入深層,由表引向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圍繞單元主題達成這一目標,引導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轉變呢?筆者認為,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可以嘗試三種策略。
1.在比較閱讀中形成感知力
閱讀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每課必備的文本閱讀,在實際教學中大多停留在對內容的表面認知,缺少對文本內容、語言文字的深層次思考和感知。因此,教師要突破原有的“平推式”閱讀方法,采用比較閱讀的策略,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獲得對語言文字和情感表達的感知能力。
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課,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我和阿媽走月亮”,每一次出現(xiàn)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感知“我”和阿媽走月亮都走過了哪些地方的基礎上,進行以下教學。
(1)默讀文章,思考“我和阿媽走月亮”這個句子,出現(xiàn)了幾次。每一次都是在什么場景中出現(xiàn)的?
(2)從字面上看,這幾次有什么相同之處?圈畫出相關詞句。
(3)出示句子,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知不同。
這時候,阿媽喜歡牽著我,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著,走著……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哦,阿媽,我們到溪邊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過鮮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哦,阿媽,我們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說學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來了嗎?我們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比較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去探究文字背后深層次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閱讀,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我和阿媽走月亮”的出現(xiàn)都有哪些不同,引導學生抓住當時的場景,“我”和阿媽走月亮時畫面不同,感受人物在不同情境中心情的不同。第一次是“我”和阿媽在小路上走得興奮和愉悅;第二次是“我”和阿媽在水塘、月亮的和諧氛圍中的溫馨;第三次是在勞作的田間,豐收在望中對爸爸的想念和洋溢的那份幸福;第四次則是傳達出“我”與阿媽就像星星和月亮的那份甜蜜的親情。
教師讓學生再次比較閱讀,思考讀出了哪些不一樣。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通過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的變化,體會課文描繪的畫面和“我”的心情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指導體會標點符號傳遞的情感。
教師讓學生最后思考“啊,我和阿媽走月亮”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有什么作用。教師引導學生深度理解作者反復詠嘆的深刻內涵。
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層層比較,層層探究,學生不只是獲得表達的方法,還在深度比較中進行了思想的深化,情感得到了升華。
2.在批判性閱讀中發(fā)展思維力
杜威指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思維,指引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閱讀,掌握語文學科的思想與方法。批判性閱讀是一種主動參與和作者產(chǎn)生對話的閱讀模式,即閱讀不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指向閱讀“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的思維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
如四年級下冊《巨人的花園》中第四自然段這樣寫道:“‘我自己的花園就是我自己的花園,巨人自言自語道,‘這是隨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許任何人在里面玩?!比绻麊渭冏x這段話,不少學生應該是感同身受,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教學時,如何讓學生在批判性閱讀中走進文字,走近人物去深度思考這種做法所折射的人格特點呢?
(1)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對于巨人的這種想法及做法,你們的態(tài)度是什么?同桌間說說自己的觀點。
(2)分正反兩組陳述觀點:要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正反雙方可以針對觀點舉例進行辯論。
(3)教師總結雙方觀點。引導學生讀文本,得出作者的觀點,然后提出新問題:作者為什么會認為巨人應該跟孩子進行分享呢?
(4)啟發(fā)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巨人的想法和做法,最后得出作者是借巨人這樣一個角色告訴讀者一個道理:人要寬容,要學會與人分享,與大家分享才是真正的快樂。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個來回:深入文本—跳出文本—沉入文本。在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引領下,個體觀點相互碰撞,促進了學生深度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提升了其思維的品質。
再如五年級下冊的《田忌賽馬》一課教學中,孫臏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時其思維的過程是難點,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撬動學生的思維學習,體悟孫臏抽象的思維過程,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學生充分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可從以下幾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1)孫臏看了幾場比賽后,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2)從孫臏的發(fā)現(xiàn)中,你推測孫臏可能想到了什么?
(3)結合孫臏看到的和想到的,請你再推測一下,孫臏當時可能得出了什么結論。
(4)對比田忌和齊威王,孫臏能想到的辦法,他們?yōu)槭裁礇]有想到?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問題(2)和(3)是學生思維的盲點,教師可依據(jù)課后習題讓學生動手、動腦,直觀感受孫臏的思維過程,再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抽象的思維過程變?yōu)橹庇^形象的圖示。問題(4)則是在對比思辨中感受孫臏的思維,讓學生從故事中學到如何進行邏輯推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3.在想象閱讀中提升創(chuàng)新力
想象,是思維活動的特殊方式。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意識,使學生在原有文字和形象中獲得理解、感受,產(chǎn)生新的閱讀體驗,這一思維活動引領學生從粗淺的、單一的閱讀走向深入的、多向的閱讀,提升學生在閱讀中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
如四年級上冊《花的學校》,想象奇特是文章的突出特點,但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怎樣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想象的奇特,深度理解、體會花孩子的成長路徑,體會花孩子的情感呢?教學中,教師可以第二自然段為切入點進行想象閱讀,突破難點。
(1)學生讀第二自然段,想象花“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說一說。
(2)扣住“跑”“跳舞”“狂歡”等動詞,說一說這些詞語寫的是什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換個詞語可以嗎?為什么?
(3)讓學生融入情境,進行角色想象:此時此刻,你就是花兒,你會怎樣跳舞、狂歡?你會想到什么,說些什么?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出花兒的情感。
(4)總結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其他自然段,聚焦描寫花兒的詞句,抓住動詞進行想象閱讀,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花孩子的活潑、渴望自由和對母親的依戀。
學生通過想象閱讀進行情境創(chuàng)造,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文本,獲得全新的自我體驗,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再如,五年級上冊《長相思》中,“身向榆關那畔行”“故園無此聲”兩句對于理解詞人所表達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就需要在學生理解的粗淺處進行深層次的追問,將學生原本模糊的理解,通過想象閱讀,觸及內涵,變得清晰、明朗起來?!吧硐蛴荜P那畔行”“故園無此聲”從字面上學生比較容易解釋,但怎樣由此去觸摸詞人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呢?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強調“身”?結合“山一程,水一程”想象將士要去哪里,路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會產(chǎn)生怎樣的想法。通過想象閱讀,感受詞人“身心分離”的痛苦。抓住“故園無此聲”,結合“風一更,雪一更”引發(fā)學生思考:故園真的無此聲嗎?教師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和交流:在詞人的夢境中,故園會有什么?讓學生在想象閱讀中深入體會詞人身處旅途荒涼之地時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調動積累,充分想象,結合自己的認知經(jīng)驗,與詞人共情。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要實現(xiàn)深度學習不僅限于以上幾種方法,還包括學習方法上的改變,比如教師布置任務群,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探究活動;針對單元主題整體構建的思維導圖方法,等等。這些都是今后需要每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深度研究,并不斷用于教學實踐的策略和方法。指向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從關注學生低階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向高階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