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
(贛州市于都縣中醫(yī)院口腔科,江西 于都 342300)
牙周炎是一種主要由多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慢性牙周組織炎性反應性疾病,常累及牙周膜、牙齦、牙槽等周圍組織。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牙齒松動、穩(wěn)定性下降、出血、疼痛等癥狀,呈現(xiàn)出一個逐漸慢性發(fā)展的過程。雖然是一種炎性反應表現(xiàn),但由于牙周組織解剖結構的復雜性和牙周炎因子的多樣性,其治療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治療方法不正確,會進一步導致牙周損傷,還會加重牙齒移位畸形,進一步影響牙周組織。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治療以抗炎性反應為主,然后根據(jù)情況需要進行正畸手術。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這并不能有效消除炎性反應,導致矯正后牙齒缺乏穩(wěn)定性,最終達不到矯正效果。在牙周炎的臨床治療中,牙周組織再生是用來愈合傷口,起到修復和再生的作用,但由于牙周炎患者在牙周組織再生后往往會出現(xiàn)牙齒畸形或病理性脫位,直接影響牙周炎的治療效果[1-2]。本研究探索了牙周組織再生術與口腔正畸聯(lián)合治療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入組我院門診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共80例,數(shù)字表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患病時間1~7個月,平均(10.12±2.21)個月。年齡27~58年,平均(37.72±2.56)歲。慢性牙周炎患者24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16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患病時間1~16個月,平均(10.14±2.21)個月。年齡27~58歲,平均(37.21±2.41)歲。慢性牙周炎患者23例,侵襲性牙周炎患者17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觀察組采取牙周組織再生術與口腔正畸聯(lián)合治療。首先,要徹底清潔牙根。在患者牙根下,應徹底切除壞死組織,以確保牙根平整。在一定程度上,這可以防止患者根部的有害細菌,并消除滋生的環(huán)境。如果牙骨損傷程度較重,但惡化到深牙周袋,面對此類患者,應行牙周瓣手術,在牙周骨缺損處植入人工骨,靠近牙槽嵴邊緣進行修復,徹底切除根部組織受損部位,在此基礎上縫合骨膜瓣。將患者口腔用頰管粘結在磨牙上進行固定,然后在錯位牙齒放置時,使用正畸器械通過0.25 mm鎳鈦絲調整患者牙段,確保排列整齊,為后續(xù)手術奠定基礎。使用移動鎳鈦鋼絲封閉患者的牙間隙應保留2~3 mm的間隙。在治療過程中,應每隔2~3 d清潔患者牙齒1次,每周檢查1次牙周情況。正畸治療完成后,要保證患者舌側絲綢的穩(wěn)定,讓患者學會正確維護和清潔口腔內的正畸器械。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炎性反應,病情逐漸加重,應立即停止治療,每隔3個月可調整1次牙周維持周期。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了牙周組織再生術,操作同上,但未進行正畸治療。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患者出血指數(shù)、平均附著喪失、齦溝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生活質量評分(滿分是0~100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牙周紅腫疼痛出血癥狀完全消失,牙周受損組織完全恢復;有效:治療后牙周紅腫、疼痛、出血等癥狀大部分改善,牙周組織部分恢復;無效:治療后牙周紅腫、疼痛、出血癥狀不但沒有消失,牙周受損組織也沒有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
2.1治療前后出血指數(shù)、平均附著喪失、齦溝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出血指數(shù)、平均附著喪失、齦溝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出血指數(shù)、平均附著喪失、齦溝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出血指數(shù)、平均附著喪失、齦溝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2.2牙周炎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牙周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牙周炎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牙周炎總有效率比較[例(%)]
2.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是2.50%低于對照組1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牙周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無論是哪種原因,微生物都是其癥狀的最終原因。人體的膠牙骨質結合部位往往隱藏著各種細菌和食物殘渣,為厭氧微生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如果牙齦-牙骨質結合部位被破壞,牙周對細菌的抵抗力就會減弱,就會產(chǎn)生牙周炎[4]。一旦患者患上牙周炎,牙周食物堵塞和牙齒排列不整齊會進一步加重牙周炎。
牙周炎的病因是復雜多樣的,包括牙菌斑、牙結石、咬合創(chuàng)傷和食物嵌塞、修復不良和口腔呼吸。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齒的病理性移位會導致咬合創(chuàng)傷,是牙周炎的重要協(xié)同破壞因素,會進一步加劇牙周組織的破壞,導致牙齒松動、移位。最后,牙齒脫落會導致牙齒進一步畸形,形成惡性循環(huán)[5-6]。晚期牙周炎會出現(xiàn)牙齦炎、牙周袋、牙齒松動等疾病,牙周組織再生是治療的首選。對于牙周組織再生,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jù)患者特定的牙體組織結構進行牙周組織的修復和治療。在患者的牙齒中,上皮細胞的運動速度較快,而成骨細胞的運動速度相對較慢。根據(jù)這一特點,可以將膜材料植入患者的牙齒組織中修復缺損。但是單純牙周組織再生術治療,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患者牙齒的美觀性并不理想。為了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正畸治療,改善患者的牙齒現(xiàn)狀,一般采用正畸治療的方法來矯正患者的牙齒,改善患者牙齒的整體不良狀況[7-8]。正畸治療就是通過牙齒的矯正,在治療過程中了解牙周炎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從而將復發(fā)率降到最低。正畸治療可以去除牙齒的異常部位,修復牙齒組織的損傷,塑造更好的咬合結構,加速牙周炎患者的康復,可以充分實現(xiàn)牙周組織再生與正畸的協(xié)調[9-10]。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出血指數(shù)、平均附著喪失、齦溝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牙周組織再生術與口腔正畸聯(lián)合治療牙周炎患者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牙周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