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分享是一種與他人共享物品的良好品質,只有具備良好的分享意識才能更好地完成相關社會行為,因此,促使幼兒具備分享意識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本文從利用繪本作品、教師以身作則、實施家園共育、創(chuàng)造展示機會四個方面總結了幼兒園教學中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分享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8-121
引言
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對學前教育的關注日益提升,幼兒園的教學理念、目標與方法都在創(chuàng)新變革,旨在促使幼兒接受正確引導,從不同角度提升情感、態(tài)度、知識與能力。分享是幼兒應具備的一項重要意識形態(tài),分享意識培養(yǎng)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對于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十分重要,在幼兒園教學中針對性培養(yǎng)其分享意識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利用繪本作品,培養(yǎng)分享意識
學前教育主要圍繞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開展教學活動,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而繪本是主要應用的教材、讀物,立足繪本作品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是必然途徑。教師應將分享意識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根據(jù)幼兒的不同年齡段選擇合適的繪本作品,從中挖掘能與其發(fā)展高度銜接的故事,引導他們通過閱讀繪本來認識分享這一行為,通過分析故事中各個角色的行為明確其積極意義,進而產(chǎn)生初步的分享意識,并能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加深意識與認知[1]。教師應圍繞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滲透正確做法,促使幼兒在具備一定分享意識的基礎上完成相應正確行為。例如,組織幼兒閱讀《學會分享的小松鼠》故事,故事塑造了一個美麗奇幻的動物王國,在繪本閱讀中了解動物的不同行為,突顯出小刺猬、小兔、小熊、大象的正確,小松鼠的不恰當,將動物之間的“分享”作為重點,利用動物之間互相謙讓的語言與行為總結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美好品德,利用小松鼠“臉紅了,難為情的低下頭”表明不懂得分享的結果,從動物層面上升到人物層面,在明顯的對比中讓幼兒知道分享的意義與正確做法,感受小動物表現(xiàn)出來的美好品德,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分享意識。
二、利用家園共育,培養(yǎng)分享意識
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不可獲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家庭環(huán)境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幼兒分享意識培養(yǎng)不能僅僅依靠幼兒園教學來完成,還需要家庭教育發(fā)揮輔助作用,在良好的家園共育前提下提高幼兒的分享意識。因此,教師應與家長加強聯(lián)系,形成友好合作的教育模式,為培養(yǎng)幼兒正確意識提供保障。教師應向家長傳遞分享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促使家長重視分享意識培養(yǎng),并能配合教師完成相應教學任務。家長應利用日常生活細節(jié)實施教育,通過語言引導、行為示范、故事講解等形式滲透有價值的教育內(nèi)容,抓住恰當時機教育引導,并能組織參與相應實踐活動[2]。例如,家長可引導幼兒將數(shù)量有限的水果分配給家人;或將零食分享給同伴。在幼兒的實踐中,家長須觀察他們的行為是為正確,對于正確的行為要給予充分肯定,對于不合理的行為要針對性指導,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分享做法。
三、教師以身作則,培養(yǎng)分享意識
幼兒獲取相關技能大多通過模仿來實現(xiàn)。教師是教學開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榜樣作用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十分重要。首先,教師要注意日常行為,在幼兒面前有意識地完成與分享相關的言行舉止,發(fā)揮以身作則的作用,使得幼兒的模仿具有參照性,提升分享意識與能力。其次,組織區(qū)域游戲時,教師可適當參與游戲互動,并利用:“我們可以一起玩嗎?你的玩具可以分給我一些嗎?”等引導性語言激發(fā)幼兒的分享意識,充分尊重他們的自主意愿,避免強制要求幼兒完成分享行為,引起他們的抵觸心理。最后,教師可將班級中分享意識強、弱存在差異的幼兒劃分在一個小組內(nèi),組織他們共同完成學習與游戲,樹立典型榜樣,在近距離接觸中發(fā)揮帶動作用,讓幼兒感受到分享所產(chǎn)生的開心、滿足,進而增強分享意識。
四、創(chuàng)造展示機會,培養(yǎng)分享意識
幼兒的展示欲望較強,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展示機會,使其分享行為能夠充分展示出來并得到肯定與鼓勵。例如,組織主題分享活動,引導幼兒簡單說說自己都做過哪些與別人分享的行為;或在教學中引導幼兒共享玩具、學習用品等,營造出友好、互助的學習氛圍,也給予了他們自我展示的空間。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捕捉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分享行為,并利用“真棒”“做得很好”等激勵性語言和豎起大拇指、獎勵小紅花等方法對這些行為作出肯定評價,增強其自信心,讓幼兒知道學會分享是一件正確且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樹立正確的分享意識[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應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設計下開展,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nèi)容滲透分享教育,先提升幼兒的意識,再轉變他們的行為,使其自愿與他人分享物品,獲得快樂,保證學前教育的全面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董愛梅.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17(14):13-13.
[2]龍現(xiàn)香.淺議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實踐策略[J].愛情婚姻家庭:教育觀察,2020(8):0008-0008.
[3]茅菁菁.設計有效游戲,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J].新教育(海南),2020(23):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