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楚華 劉宜軍 朱敬華
2020年5月13日,劉士權主持召開了全縣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局機關全體干部參加的“校長讀書會”啟動會。會上,他結合前期調研情況,以《閑暇讀書對校長的五點啟示》為題,與參會者娓娓而談。他說,對于教育管理者而言,讀書除可以讓我們明白應當追求什么、擔當什么、擁有什么、舍棄什么、拒絕什么之外,還可以讓我們用系統(tǒng)思維審視公安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而科學謀劃、精準施策,推動公安縣的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集眾人之智,繪課改藍圖
召開這次會議時,劉士權履新公安縣教育局局長剛剛半年。雖然長期不在教學一線,但師范院校畢業(yè)的他對教育并不陌生,而長期主政一方也讓他對全縣的教育狀況有宏觀的了解——在荊州市,公安是人口大縣、教育大縣,也是教育強縣,但近幾年,全縣的教育發(fā)展原地踏步、舉步維艱。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在鞏固原有成果的基礎上找到一條推動公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路,成為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關鍵、復雜而又不得不答的難題。
多年的行政工作經(jīng)歷,讓劉士權形成了看準問題、著眼全局、由點及面、標本兼治的系統(tǒng)思維。上任頭兩個月,他就馬不停蹄,跑完了全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的212所學校,與許多校長、教師進行了深入交流。情況比預料的還要嚴重:近兩年,全縣的教學質量尤其是中、高考質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現(xiàn)了下滑趨勢。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不少教育管理者在管理方法和思路上具有嚴重的“路徑依賴”思想,認為以前這樣做有效,現(xiàn)在只要“亦步亦趨”“照葫蘆畫瓢”,就能一如既往地辦好學校;二是不少教師在發(fā)展方面具有嚴重的“滿杯現(xiàn)象”,因為“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滿堂夸”在某個階段曾收到過一定的效果,就將其作為“制勝法寶”緊緊抓在手中,導致虛假的自主、虛假的合作、虛假的探究、虛假的滲透在課堂上愈演愈烈。
劉士權強烈地感受到,公安縣的教育正處在“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也退”的當口,如果不能找到突圍的路,不用說高質量發(fā)展,就連維持現(xiàn)狀也不可能。責任感、使命感、危機感困擾著他,然而路在何方,他一時之間找不到答案。
轉機往往由一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小事引發(fā)。那天,劉士權到埠河小學調研,剛好碰到學校舉行經(jīng)典誦讀活動,孩子們迷醉于中華經(jīng)典的神態(tài)深深感染了他,他的心隨著孩子們稚嫩的誦讀聲走進了先秦兩漢、盛唐有宋,與前賢先哲進行著深度的交流與碰撞。他心中忽然一動,語文,或許是突圍的一條便捷路徑。
一段時間內,這個靈光忽現(xiàn)的想法一直縈繞在劉士權的腦中,他反復問自己:以語文為突破口行得通嗎?如果可行,路該怎么走?
對于前一個問題,他思考的結果是——行。首先,從小學到高中,語文學科總課時達1.2萬節(jié),占課時總數(shù)的近21%,顯示出國家層面對語文學科的高度重視;其次,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從語文入手,能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公安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往遠處說,“三袁”故里在公安,從近處看,公安一中曾承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語文大課堂”,孟家溪小學的“三袁文化進課堂”成果三上央視,楊家廠小學的“鄉(xiāng)村少年宮”研學課堂有聲有色,倪家塔小學的“趣事作文”成效顯著,埠河初中的“書法進課堂”有板有眼……以語文為課改的突破點有研究基礎,有師資儲備,上手快,阻力小。他甚至為這個課改突破口想到了一個名字——“語文+”。
后一個問題,劉士權只得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想法:“語文+”要基于語文,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但不能與正常的語文教學混為一談,“語文+”加的是“杠桿”,也就是要在“+”上做文章,開發(fā)出一系列具有學校個性的校本課程;“語文+”的核心是找到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公安表達方式,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的時代新人;“語文+”只是切入口,其終極目的是激發(fā)公安教育的內動力,提高公安教育的競爭力,所以課改既要緊緊抓住“語文+”,又不能受其局限。
有了這些初步想法后,劉士權決定廣泛征求各個層面特別是校長的意見、建議,集眾人之智,繪課改藍圖。經(jīng)過幾個輪回的研討,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為什么要改?公安縣的教育已走到一個關鍵節(jié)點,眼前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改、能不能改、想不想改,而是改的決心有多大、怎么改,因為只有改才能找到突圍之路,不改必然導致公安縣教育整體性的快速滑落。
怎么改?先易后難——所謂“易”,就是以“語文+”為基礎,從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四個維度入手設計“+”課程,所設計的課程一定要彰顯學校個性、學生個性;所謂“難”,就是要用系統(tǒng)思維、課改視野看待這項工作,要以“語文+”為杠桿,撬動公安縣教育的整體改革。
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得到根本轉變、教育教學方法得到根本優(yōu)化,實現(xiàn)公安教育的騰飛。
由點及面,推動課改深入發(fā)展
公安教育人是理性的。這種理性不僅表現(xiàn)在他們敏銳地、清醒地捕捉到了教育發(fā)展中面臨的根本性問題,還表現(xiàn)在他們沒有“急功近利”,期冀“一口吃一個胖子”,而是選擇了從“易”處入手,即先做“語文+”課程改革。而他們推行“語文+”課程改革的方法——由點及面,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在課程建設方面,前幾年,縣域內的一些學校已經(jīng)做出了積極的探索。除上文提到的學校之外,縣實驗小學的“武術操”、埠河鎮(zhèn)埠河小學的“經(jīng)典誦讀”、南平鎮(zhèn)的“紅色資源”、獅子口鎮(zhèn)的“責任擔當”等,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局決定將其作為試點,鼓勵并協(xié)助他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精心提煉,形成與“語文+”思想相契合的校本課程。
前期的良好基礎、“智囊團”的適時參與,讓試點學校的課程建設經(jīng)驗逐步被挖掘、放大。其中,“三條途徑”最具代表性。
第一條途徑,依托教材開發(fā)“語文+”特色課程。九年一貫制油江中學結合“太極”特色活動,從一年級至九年級教材中選出《涼州詞》《滿江紅》《夜上受降城聞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50余首軍旅氣息濃郁的古詩詞,并為之譜曲。每天大課間時間,學生在鏗鏘的音樂聲中舞拳弄腳,感悟軍人的大無畏氣概和愛國情懷。
第二條途徑,依托地方資源開發(fā)“語文+”個性化課程。孟家溪是明朝文學創(chuàng)新派——袁氏三兄弟的故里,學校依托這份獨特的資源開發(fā)出“三袁志? 中國夢”校本課程:以“三袁”作品為基礎創(chuàng)編舞蹈《月亮耙跟我走》,讓學生感受“三袁”作品“獨抒性靈”的特點;以“三袁”少年故事為基礎創(chuàng)編戲劇《少年“三袁”》,讓學生感受少年“三袁”勤勞、好學、孝親等優(yōu)良品質;以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為基礎創(chuàng)編群口快板《我是“三袁”故里娃》,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人民熱愛生活、盼望團聚、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再比如,港關小學開發(fā)的家鄉(xiāng)名人課程《南平人家》,內容包括給家鄉(xiāng)名人的信、家鄉(xiāng)名人(或名人的親人)訪談錄、名人的童年足跡、名人小傳等,這些內容都由學校師生撰寫。
第三條途徑,依托學校資源開發(fā)“語文+”精品課程。縣實驗小學結合傳統(tǒng)特色項目武術操,開發(fā)了“武術的起源”“武術的種類及服飾和器械”“文學作品中的武林英雄”“中華武術家知多少”等一系列主題研究課程,在熏染學生藝術品質、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在學生的心里播下疾惡如仇、伸張正義、堅持不懈、熱愛祖國的種子。
“點”上的經(jīng)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后,進行“面”上的推廣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6月18日,縣教育局在埠河小學舉辦“語文+”觀摩展示活動,全縣中小學校長、教育局相關部門近300人參加。埠河小學展示了學校依托大語文,系統(tǒng)建構“語文+”課程的研究成果,即采用學科內滲透式整合、跨學科融合式整合、超學科消弭式整合三種方式,分年級建構“禮儀伴我行、經(jīng)典傳我情、藝術潤我心、景點帶我游、科技助我飛、閱讀展我智”六大校本課程,并運用課內與課外結合、“普惠”與“個性”結合、長線與短線結合的方法開展教學。
點上按下了“快進鍵”,面上打出了“組合拳”,公安“十四五”期間的課改由“陣地戰(zhàn)”轉入“區(qū)域戰(zhàn)”,進入全面、深入的推進階段。
事雖難,善做必成
如前所述,“語文+”只是課改的切入點,這次課改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全面更新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實現(xiàn)公安縣教育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達成目的的載體是“三色校園”創(chuàng)建——創(chuàng)建“師魂向黨、立德樹人”的“紅色校園”,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創(chuàng)建“外修生態(tài)、內修人文”的“綠色校園”,解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創(chuàng)建“名校優(yōu)生、名師優(yōu)課”的“金色校園”,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三者之中,“紅色”是基因,融于教育全過程;“金色”是結果,只要解決好了“紅色”“綠色”的問題,這個結果必然出現(xiàn);“綠色”,是改革的主戰(zhàn)場。
如何借助“語文+”打造“綠色生態(tài)課堂”,創(chuàng)建“綠色校園”?事實上,在試點學校先行先試的同時,公安課改已在系統(tǒng)思維的統(tǒng)領下,循著“標本兼治”的思路全面鋪開。
治標,重點是給“拐杖”,讓初學者有“法”可依、有物可用。除試點學校的經(jīng)驗外,教育局還在全縣開展了征集以“語文+”為基礎的綠色生態(tài)課堂創(chuàng)意設計方案活動。這次活動收到各類設計方案近2000件,縣教師發(fā)展和教學研究中心組織專班認真評審,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500余件,統(tǒng)一推送到“公安教育”微信平臺上,建成了“綠色生態(tài)課堂”資源庫。教師發(fā)展和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紹文介紹,這種活動以后每年舉辦一次,資源庫中的資源會越來越豐富,老師們在課改中遇到的問題、需要的資料,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
治本,重點是解決制約課改推進的根本性問題。劉士權認為,制約課改推進的核心問題是“思想”,而思想的問題要通過“思想”來解決。主要舉措,一是開展“我的崗位,我的責任”大討論,二是“逼”大家讀書。繼2020年5月13日召開“校長讀書會”啟動會,對校長讀書提出明確要求后,2020年11月12日,劉士權又主持召開了全縣中小學“師生讀書會”暨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現(xiàn)場推進會。這次會議上,他結合孟家溪小學的成功經(jīng)驗,號召全縣教師加入讀書行列,通過廣泛深入的閱讀破疑解惑、明理增智、凈化心靈、“進德修業(yè)”,進而真正理解這次課改的初衷,并身體力行,為課改添磚加瓦。
還有一項舉措是通過“校長拉練”讓校長回歸講臺,解決部分校長“本領恐慌”的問題。4月25日,實驗小學、夾竹園小學、楊家廠小學、毛家港小學、油江中學(小學部)、東岳觀小學的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在夾竹園小學開展了2021年第二季校長能力提升拉練活動。夾竹園小學校長鄧輝建首先圍繞建黨100周年主講了一節(jié)思政課;然后,參與拉練的校長根據(jù)申報科目分別上了一節(jié)展示課,并與基地學校的教師代表一起評課;最后,縣教師發(fā)展和教學研究中心李良海、沈列強分別主持了初中和小學的校長沙龍,引導校長們圍繞“校長要有什么樣的政績觀”“抓質量、抓課改突破點在哪里”“實施課改中的困難及如何克服困難”“深化課改的構想和展望”“‘語文+在實操中如何破題”“‘語文+實施建議”等進行深入交流?!肮庹f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劉士權說,教育局要求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每周至少有3天、高中校長每周至少有4天時間開展上課、聽課、評課等活動,并將參與情況納入年終考核,與績效發(fā)放、評先評優(yōu)掛鉤,目的是督促校長在課改中爭做“運動員”,帶領老師一起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安縣在推行課改的過程中十分善于借力發(fā)力。課改啟動以后,為破解面臨的問題,劉士權帶領局黨組及相關股室負責人到長江報刊集團深入交流,隨后報刊集團黨委書記肖昌斌、副書記周發(fā)秋、黨委委員張勤等專家多次深入公安,為公安課改獻智獻力。外部力量的參與讓課改的方向更明確、目標更堅定、動力更強勁。
在標本兼治思想的統(tǒng)領下,目前,公安縣已經(jīng)建立了以“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個轉變、四個無效、五個基于、六個維度”為指標的綠色生態(tài)課堂及“三色校園”評價體系。這個體系如航標,引領公安縣的教育在高質量發(fā)展的路上闊步前行。
路雖遠,力行能至;事雖難,善做必成。對于公安縣教育的前景,劉士權充滿信心。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