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張巖松
摘? ?要:單刀直入引入能夠直奔主題,迅速地將學生帶入所提問題的意境中去;例題開端引入能夠創(chuàng)設(shè)一種思考的平臺,營造一種探究的氛圍;實驗演示引入,能夠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能瞬間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巧設(shè)懸念引入,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懸念去聽課;新舊聯(lián)系引入,能夠鋪設(shè)臺階,牽掛后連,過渡自然。物理學史引入,能夠追根溯源,讓學生感同身受,充滿樂趣。
關(guān)鍵詞:例題開端;實驗演示;物理學史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闭n堂引入是整節(jié)新授課的開端,好的課堂引入能使你的課堂迅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緊緊“抓住”學生的耳朵,讓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吸引到課堂上,讓學生能夠全神貫注地去聽課,起到凝神聚力的作用,使整節(jié)課得以順利進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引入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常見的大概有六種。
1? 單刀直入,開門見山
譬如在講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4節(jié)“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時,可以這樣引入: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速度”,速度是為了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快慢而引入的。那么怎樣來描述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呢?需要引入“加速度”這個物理量來進行描述。那么,什么是加速度呢?為此,我們來學習第一章第4節(jié)“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這種引入方法簡明扼要,直奔主題,不拖泥帶水,簡練、間接,省時、省力,能快速地將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迅速的將學生帶入所提問題的意境中去,從而進入正課。
2? 例題開端,激發(fā)興趣
譬如在講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4節(jié)“拋體運動的規(guī)律”時,上課前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出下面的一個有趣的例題:
樹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個獵人的槍口水平對準它,為了逃脫即將來臨的厄運,它想讓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如圖1所示。但是就在它自由下落的瞬間子彈恰好射出槍口,問松鼠能逃脫厄運嗎?(不計空氣阻力)
上課一開始便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覺得松鼠能逃脫厄運嗎? ”可能有的同學認為能夠逃脫厄運,而有的同學則認為不可能。那么松鼠究竟能否逃脫厄運?需要我們進入第五章第4節(jié)“拋體運動的規(guī)律”來尋求答案,然后便展開新課教學。
當講完這節(jié)課后,再讓學生回答開始引入的例題,學生會很輕松地給出正確答案,也做到了首尾呼應(yīng)。
3? 實驗演示,吊起胃口
在講選擇性必修1第一章第5節(jié)“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時,上課一開始老師就做一個有趣的演示實驗——“牛頓擺實驗”。首先拿起一個小球,由靜止釋放后,發(fā)現(xiàn)它與第二個小球碰撞后,前四個都靜止不動,最后一個(第五個)向上擺起;而當?shù)谖鍌€小球擺下來之后又與第四個小球碰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后四個靜止不動,第一個又向上擺起,依次循環(huán)往復(fù)。當同時拿起兩個球重復(fù)上面的步驟時,效果一樣,不過不同的是兩個球相當于剛才的一個球,會一起運動。如圖2所示。做完演示實驗之后,再利用多媒體展示出彈性碰撞的動態(tài)演示圖。
學生會看的目瞪口呆,覺得很神奇,有些不可思議。隨即便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呢?因為它們發(fā)生的是彈性碰撞,那么什么是彈性碰撞呢?彈性碰撞又滿足什么規(guī)律呢?要搞清這些問題,就讓我們來學習第一章第5節(jié)“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這種引入方法能充分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能瞬間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正課,效果會出奇的好。
4? 巧設(shè)懸念,引人入勝
在講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4節(jié)“宇宙航行”時,可以這樣引入:
同學們都知道,地球在自傳,自轉(zhuǎn)的周期是一天,而地球的半徑是R地=6.4×106 m,我們可以根據(jù)線速度公式計算出地球赤道上的物體運行的線速度是v赤=465 m/s。如果衛(wèi)星稍微離開地球的表面,在地球的赤道面內(nèi)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那么它的環(huán)繞速度v1將會達到7.9×103 m/s??梢哉f兩者只有毫厘之差,但速度的大小卻又天壤之別,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那么大的差距呢?要想理解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我們來學習第七章第4節(jié)“宇宙航行”,然后進入正課。
當講完這節(jié)課做小結(jié)時,可以把前面引入時所提出的問題解答一下,做到首尾呼應(yīng)??梢赃@樣表達:雖然兩者只有毫厘之差,但是向心力卻發(fā)生了突變。在地球赤道上隨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時,萬有引力只拿出了很少的一部分力來提供向心力;而離開地球表面后,盡管離地面非常非常近,但是此時萬有引力卻是全部用來提供向心力。因此是向心力的不同,導致了線速度大小的天壤之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種引入方式,一開始便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聽課,學生會充滿好奇心,為了破解懸念,學生們會聚精會神的去聽課,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領(lǐng)作用。
5? 新舊聯(lián)系,溫故知新
在講物理必修3第十章第1節(jié)“電勢能和電勢”時,可以這樣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章的學習,讓我們知道了電場具有力的性質(zhì),為了描述電場的力的性質(zhì),我們引入了“電場”這個物理量;而電場還具有能的性質(zhì),為了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zhì),我們也需要引入一個物理量,這個物理量就是“電勢”。那么,什么是電勢呢?電勢和電勢能究竟存在著什么關(guān)系呢?要搞清這些問題,就讓我們今天來學習第十章第1節(jié)“電勢能和電勢”。
這種引入方式,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過渡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6? 物理學史,啟迪思考
在講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4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時,可以這樣引入新課:
在上課前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出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所做的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畫面,如圖3所示。上課一開始便向?qū)W生講解下面的故事,古希臘的著名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快”,基于亞里士多德的威望,人民普遍認為該觀點是正確無疑的,這個觀點統(tǒng)治了西方學術(shù)界將近2000年。直到1591年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頂部同時扔下一輕一重的兩個鐵球,讓大家看到了兩個球同時落地,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大家所看到的畫面就是伽利略當年所做實驗的畫面,那么為什么輕重兩球會同時落地呢?就讓我們來學習第二章第4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從而引入新課。
這種引入新課的方法,可以做到追根溯源,使學生置身于當時的具體研究情境之中,能夠使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足跡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物理規(guī)律。通過對物理學史的追尋,和對當時研究情景的再現(xiàn),讓學生去體驗物理學科蘊含的科學思想、研究方法,感受物理學科具有的獨特魅力,讓學生非常感興趣。
當然,新授課引入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譬如名言警句,激勵喚醒;情景導入,別開生面;故事引入,扣人心弦。不勝枚舉,在此不再一一列舉。俗話說“教無定法”,無論哪種引入方法,只要能夠吸引學生,能夠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感興趣,愿意去聽、愿意去學,那么就一定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