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廣 民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內(nèi)三科 濮陽 457100)
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發(fā)展,我國急性心肌梗死(AMI)發(fā)病率逐漸呈逐年上升趨勢[1]。AMI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表現(xiàn)為胸痛、發(fā)熱、心律失常等,部分患者存在低血壓、頭暈、休克等表現(xiàn),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fā)其他不良癥狀,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該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主要由生活不規(guī)律、工作壓力等因素誘發(fā),治療上以保護心臟功能,減輕并發(fā)癥,減少病死率為主[3]。本研究選取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拜阿司匹林聯(lián)合倍林達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減輕心肌梗死發(fā)作次數(shù),現(xiàn)報道如下。
以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1.52±5.41)歲;病情時間1~10年,平均病情時間(4.95±0.88)年;體重52~84kg,平均體重(68.96±8.36)kg。觀察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60.48±4.63)歲;病情時間2~9年,平均病情時間(5.09±0.79)年;體重59~83kg,平均體重(70.41±8.42)kg。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入選標準:(1)所有患者知曉此次研究內(nèi)容;(2)依從性較好者,并自愿接受該研究;(3)臨床資料齊全;(4)符合《急性心肌梗塞治療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5)精神狀態(tài)良好。排除標準:(1)對替格瑞洛或其他水楊酸鹽成分過敏者;(2)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3)活動性病理性出血者;(4)孕婦及哺乳期婦女;(5)哮喘、對阿司匹林和其他解熱鎮(zhèn)痛藥物過敏者。
治療前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抗過敏、維生素等基礎治療,對照組采取拜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J20171021,100mg/片),口服,初次劑量為3片,嚼服后溫水送服,后100~200mg/d,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上聯(lián)合倍林達,即替格瑞洛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J20171077,90mg/片)口服,初始劑量為2片,后每次1片,2次/d。兩組患者連續(xù)給藥6個月,觀察效果。
(1)臨床效果:依據(jù)《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的標準:顯效:胸痛次數(shù)和胸痛時間明顯降低,心電圖檢查ST段、T波倒置情況基本復常;有效:胸痛次數(shù)有所改善,胸痛時間相比之前有所減少,心電圖檢查ST段下移程度有所改善、T波倒置情況恢復程度≥50%;無效:上述指標無明顯改善,心電圖檢查ST段及T波倒置情況無恢復或<50%。(2)臨床相關指標:治療期間,記錄兩組患者心肌梗死發(fā)作次數(shù)、ST段下移程度及心肌梗死持續(xù)時間。(3)血清炎性因子: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測定法(ELISA)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4)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標:治療前后空腹抽取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溶酶體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α顆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單核細胞血小板聚集體(MPA)。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0.32%)高于對照組(64.52%),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觀察組心肌梗死發(fā)作次數(shù)、心肌梗死持續(xù)時間低于對照組,ST段下移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CD63、CD62p、MPA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AMI對人體危害較大,發(fā)病時可對消化系統(tǒng)、呼吸、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損害,且伴有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并發(fā)癥,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患者猝死[6]。臨床治療首選他汀類、抗血小板制劑等,可有效維護心臟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周松等[7]研究中表明,藥物治療AMI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調(diào)節(jié)炎性反應。李敏等[8]研究結果中認為,AMI經(jīng)藥物治療雖可改善癥狀及生活質(zhì)量,但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服藥后可能出現(xiàn)頭痛、面紅、脈搏減慢、胃腸道等不良反應。
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觀察組采用拜阿司匹林聯(lián)合倍林達治療,治療有效率為90.32%,高于單一使用拜阿司匹林的對照組(64.52%)(P<0.05),觀察組心肌梗死發(fā)作次數(shù)、心肌梗死持續(xù)時間低于對照組,ST段下移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取這一聯(lián)合治療方案可有效增強療效,改善臨床癥狀,加快疾病康復。阿司匹林是治療冠心病、腦血栓等疾病的常用藥,據(jù)研究調(diào)查顯示,每天服用該藥物可有效預防AMI發(fā)生及降低死亡風險。拜阿司匹林是一種非甾體類的抗炎藥,口服給藥后,通過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合酶-1(COX-1)以阻斷血栓素A2(TXA2)的形成,進而阻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馬飛等[9]研究中認為采用阿司匹林治療有效率為72%,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安全性較好。倍林達是一種可逆的、可直接作用在P2Y12受體的拮抗劑,不需要代謝激活,更好的發(fā)揮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替格瑞洛是一種環(huán)戊三唑嘧啶類化合物,通過CYP3A4代謝,主要代謝產(chǎn)物為AR-C124910XX,均能與血小板P2Y12受體結合,阻斷信號傳導,抑制血小板活化,進而達到治療效果。董艷麗等[10]研究認為,阿司匹林聯(lián)合倍林達治療有效減少心肌梗死發(fā)病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
TNF-α為促炎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參與免疫過程中,是天然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重要介質(zhì)。hs-CRP是常見的炎癥標志物,是檢測AMI的預測因子,有研究指出,hs-CRP升高可能與炎癥相關,長期炎癥刺激平滑肌細胞移動和增生,增加血小板對內(nèi)皮細胞的通透性,促使血凝并產(chǎn)生血管活性因子,從而在肝臟合成hs-CRP。IL-6作為免疫調(diào)節(jié)因子,參與免疫應答和炎癥介導,其作用的多重性和復雜性。治療后,觀察組TNF-α、hs-CRP、IL-6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認為這一聯(lián)合用藥可有效改善血清炎癥因子。CD63、CD62p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標志物;MPA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穩(wěn)定而又敏感的指標,能促使血栓形成,加重局部缺血。治療后,觀察組CD63、CD62p、MPA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與逯豫霞等[11]研究結論相類似,其選取對象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均認為這一聯(lián)合方案可有效改善血小板活化,降低缺血及血栓風險。
綜上所述,對AMI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聯(lián)合倍林達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減少心肌梗死持續(xù)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