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潔
(江蘇省太倉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南郊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400)
自然理念下的班本課程更具生動性,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對幼兒來說都是支持性的課程。校園里到處都充滿課程,幼兒能夠接觸到的很多事物也都能進行課程的開發(fā),如小山坡的蒲公英可以開設美術繪畫、種子研究、降落傘科學等。小溪流的水流能夠進行小船的流速計算,石頭的擺放設計等。
這些都是“親知,聞之”所包含的知識,《墨辨》中的三種知識,就對“親知,聞知,說知”的三種關系進行了說明,教師應基于幼兒興趣的出發(fā)進行課程的開發(fā),讓幼兒自己親自行動,探究操作,讓幼兒更加投入,給幼兒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每個學期,本班幼兒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種植園地,那怎么樣更好地開發(fā)種植園地,讓原本忽略的地方成為我們的特色課程呢?本學期就以種植園開發(fā)來簡單談談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實踐與思考。
種植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促進幼兒多領域學習、獲得多種經驗的活動手段?,F(xiàn)在幼兒園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有的幼兒園雖然有大片的種植園地,但是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種植品種單一,每次去種植園地都沒有什么看的。很多關于種植的小知識,都是“親知,聞之”,大部分都是老師直接指導,或者是從保育員或者家里人那聽說的,很多時候都是一帶而過,忽略了種植的真正意義。
這樣的種植園有存在的意義嗎?幼兒能參與到種植活動中去嗎?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嗎?針對現(xiàn)狀,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行動是所有活動探究的開始,要自己動手實驗嘗試,因為種植不只是讓幼兒園有收獲,不只是獲得食物,主要還是讓孩子感受種植的過程。還能促進教師、家長的專業(yè)發(fā)展。
1.思考:如何做出我們的特色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就要做到陶行知所說的“行是知之始”,行動是解決所有問題最關鍵的一步。我們嘗試改變以往的種植方式,通過“種什么”“怎么種”“怎么管”“怎么收獲”“怎么分享與幼兒參與的過程”讓幼兒全面感受種植的快樂,多方面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增加幼兒各方面的經驗、發(fā)展能力,并把這一系列過程整理成我們的特色課程,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fā)。
本學期,我們選擇種植的是向日葵。因為年后幼兒在晨間交流活動的時候,經常能夠聊到過年在家吃著各種各樣的瓜子。
師:你們平時都吃過什么瓜子呢?
生:我最喜歡吃葵花籽,我喜歡吃焦糖味的瓜子。生:我也是,我喜歡話梅味的瓜子。
師:大家都喜歡吃葵花籽,那我們自己能種瓜子嗎?……
由此我們又進行了一次深度的討論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展開了向日葵的探究歷程。
2.結合思維導圖更好地進行課程開發(fā)
幼兒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為了更有條理,更方便地進行課程整理,就要使用到思維導圖,對我們的現(xiàn)有思路做一個很好的調整。
如上圖顯示,種植園的思維導圖整理好以后,教師與幼兒能夠根據思維導圖更有條理地進行課程的實踐與思考。所有研究的方向都是由幼兒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疑惑所產生的,以幼兒的問題作為引子,更加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探知欲,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對幼兒來說都是支持性的課程。
在種植園地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以種子開始的一個大框架的課程設計,以生長發(fā)展為線,種子選擇—發(fā)芽—護理—收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設計了不同的課程,都需要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
案例1:簡單的一個種子選擇方面,雖然很簡單,但是也能作為一個課程來研究:向日葵的種子幼兒都知道,是葵花籽,那什么樣的葵花籽可以長出向日葵呢?有一個小朋友自告奮勇,說奶奶天天在家吃葵花籽,種子就由他負責??墒俏覀兂缘目ㄗ涯芊N出向日葵嗎?這個問題困擾著我們,而且有大部分的幼兒都覺得這是可以種出來的。
為了了解到底什么種子可以種出向日葵,我們還設計了一張調查問卷,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進行深入的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家長直接把我們吃的瓜子的意見否決了,但是有的幼兒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我們依舊進行相關的實驗。因此,我們收集了很多不同品種的向日葵種子,有的是紅色的向日葵種子,有的是黃色的小向日葵的種子,形狀、大小都不同,還有幼兒從家?guī)淼母鞣N葵花籽等。
除了顏色,教師與幼兒還對種子能否種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對種子進行沉浮實驗,搖一搖聽一聽的實驗,打開直觀的觀察等形式,辨別種子的好與壞,這些都是在實踐與思考中產生的特色課程。如果教師直截了當?shù)匕汛鸢父嬖V幼兒,就只是一種強硬的灌輸教育,只有通過親身實驗、觀察與發(fā)現(xiàn),才能讓幼兒接納新的知識經驗。
案例2:幼兒自己種植的向日葵種子,大家都高度重視。每天來園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我們的向日葵有沒有發(fā)芽,可是幼兒發(fā)現(xiàn)種植了向日葵將近一周的時間,還是沒有動靜。聽著幼兒的討論,其中一位幼兒萌生出一個念頭:“可以自制一個簡易暖棚嗎?”
那該怎么樣制作簡易的暖棚呢?由此又可以以幼兒遇到的問題來開啟一個小的課程。首先制作暖棚,就要看看什么是暖棚,制作暖棚需要什么材料,需要通過什么原理來進行制作,需要幾個人完成,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需要老師與孩子們一一解決。
教師與幼兒一起參觀了班中幼兒拍攝的大棚的圖片,并仔細觀察其結構,然后幼兒利用周末時間與家長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竹子、木塊、竹片等不同的材料進行操作活動,對照外面大棚的圖片,引導幼兒進行暖棚的搭建活動。幼兒用班級中的材料——扭扭棒制作成了一個交叉的形狀,然后中間用扭扭棒進行固定。在扭扭棒的中間放一根長長的棒,固定兩個交叉的竹子。制作過程中竹子一直在晃動,不穩(wěn)定,時不時就倒下來,或者直接松掉。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的操作。最后用塑料薄膜貼合在自己設計的骨架周圍,并加以固定。
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了解了簡單的支架原理,了解需要撐起一個暖棚需要哪些簡單材料等。并且自己能夠進行多次嘗試,失敗后不斷進行探索與嘗試,通過自己的摸索,發(fā)現(xiàn)怎樣可以讓自己的支架站起來,不松動,幼兒即使沒有系統(tǒng)地了解這個原理,但經驗已經告訴了他們答案。
通過對種植園地向日葵的實踐與思考,幼兒對種植向日葵,以及其他類似種植方面的經驗的積累,幼兒園有了自己獨特的課程模式體系。幼兒能夠親身實踐,參與到種植的全部過程中,他們從尋找種子開始就在不斷地探索,在不同大小、不同品種中選擇自己覺得比較適合的一種種子。并且開始嘗試自己的種植活動,看似簡單的種植,卻使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如泥土在哪里找,怎么松土挖土,營養(yǎng)泥怎么攪拌,種子的排布等,學習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幼兒有了很大的收獲,促進了幼兒對種植的喜愛及種植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此項活動中,也是學習的共同體,例如種子選擇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不認識的向日葵種子,教師與幼兒一起進行科普學習,了解了除了平時黃色的向日葵以后,還有其他更多品種的向日葵,擴展了教師與幼兒的知識面。在制作暖棚的時候,教師也與幼兒一起嘗試了多次的失敗,不斷探索,通過實踐操作了解到暖棚的基本結構和搭建的一些小技能等[2]。
陶行知的理念“行是知之成”中也指出,只有做了才能有機會成功,所以一定要放手去做,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非常有興趣,全程都非常投入,積極參加。我們開展種植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感知、學習與收獲,通過探究獲得相應的經驗。并且,本次主題還結合了其他領域,美術向日葵貼畫,社會尋找暖棚等,讓幼兒多感官參與活動,真正挖掘了種植的教育價值,形成了我們班級獨特的班本課程。
課程評價在課程中起著導向和監(jiān)控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操作實踐中又總是出現(xiàn)一定的難度,理念轉變實際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的園本課程,不是每一個課程都適合各所幼兒園,所以還是要根據自己幼兒園的特色來開發(fā)自己適合幼兒的課程。
我們幼兒園已經有很多特色的幼兒園課程,如“小山坡”“小溪流”“龍獅節(jié)”等,初具規(guī)模,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課程也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等基本理念上。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xù)堅持以園為本,不斷建構更加完善的園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