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強健
[摘要]社會心理服務是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在多方參與合作的基礎上解決社會心態(tài)培育、社會心理疏導、社會情緒調節(jié)等問題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心理建設和強化社會建設的內在需求。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次重大拓展,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一項偉大創(chuàng)新。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基于居住地域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逐漸形成了具有和諧性、包容性和差異性等特征的民族心理,但也因歷史、語言、文化等方面影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會心理服務作為促進各民族積極互動、協調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具備接受度高、有效性強和易于推廣傳播等優(yōu)勢的同時,也存在著認識不足、人才匱乏和基礎設施落后等現實問題。因此,欲推進與完善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可通過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系統,引導理性民族認知;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開展特色社會心理服務,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等途徑,使人們形成正確的民族認知、維系深厚的民族情感、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不斷提高各族民眾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中,構建團結穩(wěn)定的民族社會環(huán)境。
[關鍵詞]社會心理服務;民族地區(qū);社會心態(tài);交往交流交融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1)05-004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機制研究”(20VMZ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靜(1963-),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首席專家,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三亞學院特聘教授,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民 族心理學;強?。?984-),女,漢族,內蒙古海拉爾人,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呼倫貝爾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心理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社會心理服務即社會心理的服務,[1]是心理服務與社會治理的雙相契合,亦是將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應用于國家社會治理的學科實踐。社會心理學作為研究特定環(huán)境下個人或群體社會心理活動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其理論價值體現在認知引導、情感培育、行為塑造等方面,實踐價值表現為關注社會心態(tài)及其變化、增進人們幸福感與獲得感、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等方面。將社會心理學學科長期積累的思想、知識、技能和技術等系統化地融入社會治理工作,是形塑積極社會心態(tài)、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在多方參與、共同協作的基礎上培育社會心態(tài)、疏導社會心理、調節(jié)社會情緒是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內在需求,亦能使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真正落到實處。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社會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2]2021年3月國衛(wèi)辦印發(fā)《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明確了三方面14項任務,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全面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3]開展社會心理服務是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民心工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領和支持下,不同學者分別從社會心理服務的體系建設[4]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5]在社會治理中的意義[6]等角度展開了理論闡釋與探討,不同地區(qū)、行業(yè)、院校也逐漸開啟了發(fā)展本土社會心理服務的動力閥。全國首批社會心理服務建設的試點地區(qū)分別提煉出“膠州特色”[7]“贛州模式”[8]“西平經驗”[9]等社會心理服務優(yōu)秀成果;公安機關的調解機制[10]疫情期間兵團的心理建設[11]與社會心理服務有機結合,凸顯其重要性與緊迫性;高等院校[12]中小學[13]普遍建設心理咨詢室或開展團體心理活動,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取得卓越成效。
總體來看,我國社會心理服務正朝著專業(yè)化、具體化、問題化方向發(fā)展,但仍存在有待完善的領域。當前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主要集中在體系構建的解讀,重點推廣于國家試點城市或發(fā)達城市,對民族地區(qū)的關注明顯不足。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關系體現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民族事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層面的問題。民族地區(qū)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心態(tài)發(fā)展直接影響著國家整體心理狀態(tài)。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對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提高民族地區(qū)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意義深遠,對民族工作和民族建設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有必要從民族學視角對社會心理服務的開展現狀與實現路徑等問題進行深入和系統的探討。本研究在分析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優(yōu)勢與困境,并進一步提出推進與完善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的途徑,以期在不斷提高各族民眾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中,構建團結穩(wěn)定的民族社會環(huán)境。
一、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特征
在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中,民族社會心理研究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它作為民族群體的社會意識,反映了特定民族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心理活動的總和,體現了一種群體心理和社會心態(tài)。對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特點進行分析,是因勢利導開展民族社會心理服務的先決條件和關鍵要素。
(一)民族歷史不同造就文化差異心理
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國各民族面對獨特的物質資源和社會環(huán)境,在生產方式、語言、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蒙古高原自秦漢以來就有眾多少數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并形成了以畜牧經濟為基礎的草原文化。為適應游牧生活的需要,其社會中保留了濃厚的等級制度,對自然的依賴程度較高,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游牧思想體系。游牧空間的開放性、流動性等特點,使他們不受系統和封閉思想的束縛,主張和嘗試多元與差異,并在其中追求和諧與完美。[14]生活在山區(qū)、丘陵地帶的東南、西南少數民族,因其溫和的氣候、豐富的水源發(fā)展了特色的農耕文化。部分民族數千年流傳下來的血緣宗法制度,在維系社會穩(wěn)定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業(yè)生計方式培養(yǎng)了人們追求穩(wěn)定、勤奮堅毅的心理品質;宗族觀念使人們形成謙讓順從、團結合作的心理特征。
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質的思維方式。這些特點在民族群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傳承與積淀形成了一個民族別于其他民族的社會心理基調。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差異的形成并非來自先天的生理基礎,而是受各民族長期形塑和習得的民族文化所影響。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符號象征著一個民族獨特的價值觀與信仰體系,并在共同意愿的基礎上締結為社會契約,如果理解不當就會給跨民族交流和溝通帶來一定的困難。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境下,各民族雖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是必然趨勢??陀^對待這些差異要從兩方面進行認識,一是尊重和理解民族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歷史、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特點,不能人為地將其夸大或消除;二是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逐步減小或淡化差異。社會心理服務作為有效緩解與遏制因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特殊社會現象的“心”思路,對于維護民族地區(qū)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有著其他方法無法取代的運行效果。當民族間產生心靈深處的溝通與交流時,因文化與心理模式的差異帶來的不適感便顯得無足輕重,彼此尊重、信任的社會心態(tài)將給各民族帶來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生態(tài)多樣促生和諧心理
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對任何民族的研究都不能離開他所依附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區(qū)遼闊,地形地貌多樣,既有山地、平原,又有高原、盆地。復雜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在給民族地區(qū)民眾提供豐富物產的同時,也促生了他們形成人與自然共生共贏的和諧心理。
對游牧民族來說,大自然是他們生存的根基、衣食住行的來源,必須用心維護。他們曾采用不斷遷徙和流動的方式頻繁轉場,以保護脆弱的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搭建臨時住所時,為不破壞植被盡量選擇不長草的空地;采集植物時禁止破壞根部,以保障草場的抗寒力和可再生力;禁止向河流、湖泊內丟棄臟物,以防污染水源。游牧民族生產生活資料均來源于這富饒的草原和依賴其生存的牲畜,因此,他們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著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生活在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而言,四季更迭是農田耕作的時間表,牲畜的糞便是天然肥料。山地耕作的農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栽種物種地點通常選擇向陽、背風的交匯處,盡量種植品種豐富的物種以實現自給自足。[1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民族地區(qū)部分原有的生產方式已為現代化生產工具所替代,但人與生態(tài)和諧相處的觀念卻通過日常生活、集體活動、宗教儀式等世代傳承。自然生態(tài)系統已融為他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與之和諧相處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保障。民族地區(qū)民眾形成的和諧心理,有力地印證了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深刻意涵。
民族地區(qū)因生態(tài)多樣性形成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心理,體現了從敬畏到尊重、從依賴到順應、從對立到統一的均衡發(fā)展,蘊含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諧共生的心態(tài)既是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觀,也是人與社會的倫理情懷。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和諧是心理和諧的保障。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理念融入社會心理服務領域,對建設民族地區(qū)社會和諧有重大的啟示和參考意義。
(三)多元文化凝就包容心理
我國各民族在彼此尊重、和睦共處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既相互融合又保持獨立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民族文化。“和”與“不同”體現在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的多個層面,在共同和共通中求“和”從而達到“和”,在求同存異中保持著共同性與差異性的統一,以“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對待每一種文化,形成了包容的社會心理。
各民族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在接觸與交流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接納,沒有多元文化的匯聚就不會彰顯異彩紛呈的中華文化。[16]各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俗,青藏高原諸民族以酥油茶、肉為主食,江淮以南從事稻作農耕的諸民族以大米為主食;[17]受宗教文化或其他心理原因的影響,不同民族也形成了特殊的禁忌習俗,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忌食豬肉,鄂溫克族禁忌用帶刃的東西指向他人;[18]在居住環(huán)境中,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多居住在蒙古包,廣西北部等地以全樓居干欄式建筑為主。[19]正是各民族包容、開放的社會心態(tài),使得千姿百態(tài)的物質文化和絢麗多姿的精神文化得以和合共生。
站在民族平等的視角來看,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是化解民族交往障礙,在思想上形成包容意識、生成包容理念、促成包容行為的重要表現,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前提。當然,民眾的包容心態(tài)并不是對所有行為都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若民族間出現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問題,非但不能包容,反而要堅決抵制。在民族地區(qū),面對多元多樣的民族文化,社會心理服務要注重引導民眾不局限于單一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而要形成穩(wěn)定、理性的包容心態(tài)。這種成熟的社會心態(tài)無疑會打破民族間的文化壁壘,增強民族團結,使人們理性地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奠定了理性的思維基礎。
我國56個民族擁有悠久的民族發(fā)展歷史,積累了厚重的民族文化與豐富的民族資源。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具有的和諧性、包容性和差異性等特征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也給民族發(fā)展帶來強大動力。隨著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加大對民族社會心理的研究力度,引入社會心理服務建設,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重要支撐。
二、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優(yōu)勢與面臨的困境
我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相較于西方起步較晚,眾多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社會心理服務已從政治話語轉變成學術話語,為學界所關注和探討。將社會心理服務應用于民族地區(qū),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次重大拓展,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一項偉大創(chuàng)新。在此,有必要對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具備的優(yōu)勢與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以便順利地推行相關工作。
(一)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優(yōu)勢
我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積淀過程中,形成了在心理訴求、民族文化和分布格局上有異于其他地區(qū)的鮮明特點。充分開發(fā)與利用這些優(yōu)勢,將會有效促進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的開展。
首先,強烈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社會心理服務的接受度。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大多分布在邊疆地區(qū)、牧區(qū)和邊遠山區(qū),受制于當地自然環(huán)境、交通條件、信息通訊等因素的限制,給他們與外界的交流和溝通帶來了一定影響,而與之相伴的是渴望改變現狀的內在動機和強烈的心理需求。隨著民族地區(qū)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人們越發(fā)正視心理健康問題,對心理服務有了一定的認識,表現出對提高地區(qū)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明確需求。在這一內部需要的驅動下,人們會積極探索、主動尋求社會心理服務,提高了該項活動在民族地區(qū)的接受度。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當人們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便會渴望高層的心理需要,追求實現個體內在的潛能和價值。在過去物質資源匱乏的時期,人們內心雖然渴望和憧憬著美好生活,但現實條件卻限制了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增長與進步,民族地區(qū)的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新時代民眾既敢于追求心理需求,也有了實現滿足心理需求的條件。[20]從社會層面而言,隨著各民族交融程度日漸加深,民族地區(qū)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摩擦。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預防和減少不良心態(tài)與極端行為,是全社會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當今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面對新的社會矛盾和民族工作,曾經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已不能及時、有效地將其化解。因此有必要引入社會心理服務這一“心”方法,對民族地區(qū)的心理活動進行預防與干預。
其次,悠久的民族文化增強了社會心理服務的有效性。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并發(fā)展成為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產。將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引入社會心理服務建設,對有效開展該項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不論競技類、健身類還是娛樂類的民族體育項目,均會對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21]民族體育運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能使參與者體驗到愉快、緊張、興奮等多種情緒,也是發(fā)現不良心理傾向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最佳途徑。土家族的蹺旱船、壯族的板鞋競速、達斡爾族的曲棍球等民族體育活動,需要成員的廣泛參與,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在運動的過程中,人們無意識地克服了恐懼心理,宣泄了不良情緒,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意識。無論是本族還是外族成員、相識與否,人們都盡情享受著參與體育運動的樂趣,在交流與溝通中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了社會融入感,實現了身體與精神的全面富足。
我國少數民族舞蹈大多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具有群體參與性強的特點,其形式自由活潑、老少皆宜。藏族的鍋莊舞、朝鮮族的農樂舞、哈尼族的棕扇舞等舞蹈民族氣息濃厚、節(jié)奏輕松歡快,參與者在其中相互聯絡感情、增進友誼,不斷提高群際交往能力,最終達到舞蹈娛心,心隨舞動的效果。在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交流的過程中,少數民族青少年求變創(chuàng)新的心理將其他民族元素融入本民族傳統舞蹈,這在培養(yǎng)青少年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的同時,也使他們生成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和接受多元多樣的民族文化。[22]民族地區(qū)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為開展特色社會心理服務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最后,獨特的民族分布格局有利于社會心理服務的推廣。我國民族分布格局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特征。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建造住房的選址一般是在當地政府認可、鄰居同意的情況下選定,臨近區(qū)域內居住的基本都是本民族或是有一定血緣關系的親屬,具有宗族或家族的特點。這樣的空間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間的社會心理距離,折射了個體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微觀層面上為個體搭建了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結構,使社會心理服務更容易被推廣和傳播。
生存在以小聚居形式成立的民族區(qū)、鄉(xiāng)鎮(zhèn)或是民族村、街道的人,依托顯性或隱性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或者道德規(guī)范。宗族或家族的長輩往往通過非正式的民間組織或宗族活動,掌握當地文化的主導權。這一內生性的群眾力量可讓老百姓獲得安全感與信任感,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民眾心理發(fā)展中發(fā)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群體親近意識的影響下,當社會心理服務獲得了宗族或者家族長輩的支持,可使當地民眾更容易被動員,積極參與到社會心理服務的建設中。在民族地區(qū)開展心理建設,服務者要充分尊重當地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者家族的圖騰文化,以保障活動順利開展。依托獨特的民族分布格局,借助空間上的向心性和凝聚性,可實現心理服務以點帶面的快速推廣效果。
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每個少數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體系,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天然的影響力。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將有利于社會心理服務在民族地區(qū)有效地開展與傳播。
(二)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面臨的困境
基于民族地區(qū)的特點與文化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但在理解認識程度、人才隊伍培養(yǎng)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面臨一系列困難與挑戰(zhàn)。
首先,對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認識不足。近幾年來,國家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文件、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心理服務的發(fā)展,但對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意義及如何實施卻并未展開詳細論述。加之政府工作人員大多未接受過相關專業(yè)化、系統性培訓,對社會心理服務認識淺顯,缺乏從社會治理重要性的發(fā)展立場來看待這一工作,因而難以有效指導與開展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建設。部分地方工作的社區(qū)人員,也未充分認識到社會心態(tài)、心理健康等指標在民族社會中的重要性,多數社區(qū)沒有將其納入日常工作范圍,缺乏相應的操作與評價機制。
社會心理服務有別于心理健康服務,其服務主體已由傳統的政府主導轉向各利益主體多方參與合作,服務對象既面向個體也面向社會整體。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其內容既包括常規(guī)個體心理輔導與調節(jié),又涵蓋民族社會的發(fā)展變遷、民族認知與情緒及民族價值觀等內容。[23]因相關部門缺乏積極、科學、有效方式宣傳社會心理服務的內容與意義,使民族地區(qū)廣大民眾對社會心理服務的理解存在誤區(qū),片面地認為該項服務只是針對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人群,正常人不需要參與相關活動;或是對民族心理狀態(tài)、民族情緒、民族思維方式等缺乏整體性認知,導致主動尋求心理服務、參與社會心理建設的人寥寥無幾,甚至還會出現排斥和回避等行為。
其次,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的不足。2020年12月,國家衛(wèi)健委印發(fā)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qū)基層人員培訓方案(試行)》,[24]文件中雖未提及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人員的培訓目標及內容,但對標文件要求,結合民族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可知,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專業(yè)人才隊伍不足,缺乏相應的選拔、培訓機制。
現階段,我國在社會心理服務人員選擇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強調組建由擁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或經過培訓的心理咨詢人員、社區(qū)工作人員組成的工作隊伍,突出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但在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的人員構成中,若缺少融通民族文化、準確傳達民族語言信息的少數民族人才,易造成心理服務工作不到位,使服務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若是相關工作人員不了解或不尊重服務民族的特點就開展心理活動,缺乏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鳴,往往容易讓服務對象產生反感或抵觸心理。民族高水平人才的匱乏、從業(yè)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志愿者隊伍人員短缺等問題,也是阻滯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所需求的人才隊伍建設中,應堅持外部引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內部民族人才的教育培訓。
最后,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與國內其他發(fā)達地區(qū)相比,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滯后。2016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選定了12個試點城市率先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探索。到目前為止,全國各省份基本都已成立本省的試點城市。但綜合比較發(fā)現,政策優(yōu)勢使得試點地區(qū)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發(fā)展更為迅速,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導致優(yōu)質資源流向城市,影響了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的發(fā)展。
充足的經費支持是有效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別是國家的脫貧攻堅極大地改善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各方面事業(yè)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地方經濟得到了顯著增長,民族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提高,但與社會現實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相對偏遠的社區(qū),服務資源仍然較少甚至缺失,影響了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發(fā)展的動力、速度和質量。語言文字作為社會交往的媒介,是進行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地區(qū),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對特殊、重點民眾提供相關心理服務等,皆需民族語言的助力。然而在民族地區(qū),缺乏配套的心理服務書籍和教材等軟設施,也使服務效果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既有其具備的先天優(yōu)勢,也存在有待提升和改進的空間。如何揚長避短,有效開展民族地區(qū)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三、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路徑
加快提升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能力,不僅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議題,也是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怎樣將社會心理服務與中華民族發(fā)展有機結合,也成為學術界研究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系統,引導理性民族認知
當前民族地區(qū)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大多數還停留在被動式服務階段,即社會民眾發(fā)出求助,相應部門做出回應以提供心理咨詢或干預服務,但這種模式存在問題解決的滯后性。由于個體或民族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這給危機識別和及時干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預防大于治療,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電子檔案,依靠常態(tài)心理測評加強心理問題排查和心理危機預警,跟進矛盾突出、心態(tài)失衡等人群的心理狀況調查,是控制社會不良心態(tài)蔓延、避免社會突發(fā)事件、引導公眾建立理性民族認知的有效手段。通過動態(tài)觀察民眾的心理指標,可準確掌握不同群體的心理動向,把握社會心態(tài)走勢,以維護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安全,促進社會安定和諧。[25]
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的功能之一是調整社會心態(tài),建立該服務的管理維護系統,可通過以下方式收集社會心態(tài)信息:社會心理服務主體通過健全民意監(jiān)督網絡、開通官方微博、心理熱線等渠道,多維度暢通民心民意表達途徑,及時了解公眾的心理訴求,提高社會心理服務效率;結合民族地區(qū)居住分布和親屬關系特點,號召本民族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和廣大黨員干部主動深入民眾,了解周圍熟悉群體的心理動態(tài),在發(fā)現問題后及時上報給專業(yè)的服務機構,以便進行準確分析研判、制定科學有效的服務方案,建構調節(jié)社會心態(tài)的安全閥機制;充分利用現代化數據收集分析手段,建立社會心理服務信息庫,對經歷過重大心理創(chuàng)傷或突發(fā)危機事件的個人或群體登記在冊,實行分級分類監(jiān)督;對民族地區(qū)發(fā)生的危機事件、重大群體事件及時進行監(jiān)測和干預。在做好相關數據保密和分析工作的同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防控干預、心理疏導,引導人們形成理性的民族認知和思維,可及時、有效地化解各類矛盾風險,改善不良情緒,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
(二)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
社會心理服務的典型特征是受眾面廣,覆蓋面大。為使基層廣大民眾充分享受這項服務,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建設,需要多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指出,群際接觸是改善群際關系的有效策略,積極的群際接觸有利于促進跨民族交流與交融。[26]在民族地區(qū)構建多元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是增強主體間良性互動、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平臺。
立足基層組織和社區(qū)、依托中小學及高校、借助企事業(yè)單位和醫(yī)療機構等平臺和載體,建立線上線下聯動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心理服務,增加了不同民族成員接觸和交流的機會,使其了解彼此共同和相異的文化習俗、符號象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民族關系。
民族地區(qū)基層社區(qū)是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建設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平臺。[27]社區(qū)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采用恰當、合理、科學的方式開展活動。在心理工作室或心理咨詢室的環(huán)境布置中,可以融入不同的民族元素或符號,在彰顯特色的同時加深文化的感染力;在咨詢人員的組織網絡中,配備懂得民族語言、了解民族文化的工作人員進行宣傳講解,以增加彼此的親切感與信任感。學??梢酝ㄟ^開設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不同民族同學參加同一項團體活動等形式,培育學生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建立團結和諧的族際關系。除上述線下場所開展的心理服務外,還可通過設立線上網站、微信群、手機APP、遠程視頻輔導等形式,開展足不出戶的專題講座、心理知識宣傳,提高民族地區(qū)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程度,并能及時發(fā)現問題,開展有效干預。
(三)開展特色社會心理服務,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
在《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的文件中指出,可針對當地亟待解決的問題或結合當地需要,組織開展實施特色項目。依托民族地區(qū)具備的獨特文化資源開展特色社會心理服務,不僅容易被當地民眾所接受,還能使他們在參加活動的同時,增強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通過將多樣化的民族體育項目融入社會心理服務,不僅能使參與者學習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還因其承載的悠久歷史、獨特品質、樸實情結和頑強精神等文化意涵,使參與者獲得情感的體驗與共鳴。在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可以依據服務目標、服務方式以及服務對象的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選擇不同強度、不同參與規(guī)模的項目,如搏克適合以個體的方式進行,有利于培養(yǎng)自信、果斷的特質;跳竹竿適合以群體的方式開展,有利于舒緩壓力、培養(yǎng)意志力。優(yōu)美的民族歌舞藝術活動,也為社會心理服務提供了豐富的活動素材。我國少數民族大多數能歌善舞,他們更容易接受以文娛形式組織的心理活動。苗族的飛歌熱情奔放、蒙古族長調意境開闊,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演唱都能起到調節(jié)性情、宣泄情緒的作用;少數民族的合唱培養(yǎng)了成員溝通合作的精神和集體觀念。民族歌曲或舞蹈的內容貼近生活,反映生產勞動、社會風俗等狀態(tài),展現了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
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將民族特色活動融入社會心理服務建設的過程中,必然要對民族活動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詮釋與再解讀。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將這些信息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實現了優(yōu)秀文化的心理加工,構建了與中華文化相一致的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
四、結語
社會心理服務是基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建設而提出的嶄新概念,是推進平安中國、健康中國的重要手段,開啟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領域。在我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地區(qū)因悠久的歷史、多樣的生態(tài)和多元的文化,在社會心理方面形成了和諧性、包容性和差異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為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奠定了需求性強、有效性高和易于推廣的優(yōu)勢,但也在心理建設的定位、人才隊伍的構成和基礎設施的配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有著較大的發(fā)展和改進空間。因此,可通過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系統,以數字化方式動態(tài)關注重點人群或特殊群體的心理變化,及時引導其形成理性的民族認知;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號召多部門多方參與,建立各層級、各載體、各人員聯動機制,積極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充分結合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活動,開展特色社會心理服務,提高民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本研究通過探討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相關內容,拓展了社會心理服務的研究領域,豐富和完善了社會治理體系的研究議題,為今后相關部門創(chuàng)新性開展民族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
民族地區(qū)的社會心理服務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微觀層面要關注民族個體的心理健康,宏觀層面也要注重民族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社會價值觀的樹立,是認知和處理民族問題、民族事務的“軟”實力、“心”工程。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建設,除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這一共性目標外,結合其自身特點還肩負著促進中華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歷史重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唯有心安,才能國泰民安。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在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立意深遠。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和心理建設領域的具體展開,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歷史使命感、民族責任感和團結性,最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辛自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定位與思路[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5):257-26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1):33-52.
[3]關于印發(fā)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EB/OL].(2021-03-22)[2021-03-26].http://www. gov. cn/zhengce/ zhengceku/2021 -03/22/content-5594964. htm.
[4]葛明貴,高函青.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分析[J].心理科學,2020(1):200-205.
[5]寇或.親社會心態(tài)培育是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內容[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10):595.
[6]王山.社會心理服務的基層社會治理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40-46.
[7]李丹陽.社會治理視閾下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與運行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0.
[8]馬玉福,秦秀清,黃亮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之“贛州模式”的實踐探索[R]//王俊秀,陳滿琪.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359-370.
[9]王佩.河南西平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樹起全國標桿[J].領導決策信息,2019(17):15.
[10]陳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構建視角下的公安調解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20.
[11]王雙麗.疫情時期兵團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推進對策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0(6):41-45.
[12]張彥君.社會心理服務視閾下大學生心理社會能力干預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1(2):107-117.
[13]何源平,李東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中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戰(zhàn)疫省思[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7):28-31.
[14]陶克套,齊秀華.游牧思想論——以蒙古人的傳統理性認識為中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5.
[15]羅有亮.民族民間生態(tài)智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8-244.
[16]李靜.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50.
[17]田曉岫.中華民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23.
[18]國家民委政策法規(guī)司.少數民族風俗與禁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53.
[19]馬寅.中國少數民族常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465-469.
[20]朱玉梅.我國社會心理服務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20.
[21]肖謀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88-90.
[22]廖全明,張莉.民族地區(qū)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優(yōu)劣勢及其發(fā)展趨勢[J].民族教育研究,2012(l):93-99.
[23]林穎,蔣俊杰.從心理疏導到社會心理服務: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重大創(chuàng)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9(4):74-82.
[24]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qū)基層人員培訓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15)[2021-03-06].http://www.nhc.gov.cn/jkj/tggg1/202012/b73c5f8ee2c84091988e95c637a48982. shtml.
[25]閆洪豐.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解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74.
[26]Allport G.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9 :537.
[27]蔣利雪,李敏.關于新時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1-14.
收稿日期:2021-03-28 責任編輯:楊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