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投身網課熱潮前對網課的兩大冷靜思考,深入探討了網絡課堂的本質,教育目的及其獨特性,明確了網絡課堂指向自主與終身學習的發(fā)展方向,也探討了其獨特性對整個教與學的模式所帶來的變化與機遇。
【關鍵詞】網絡課堂;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簡介】李一丹(1993-),漢族,江蘇無錫人,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一級教師。
一、引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迸c“機”并存的一年。這一年,網絡課堂全面鋪開,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點燃了一把教育改革之火。
網絡課堂主要指師生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依托網絡平臺或相關網課App,進行在線移動智慧“教與學”的實踐。網絡課堂的誕生,是當今全球“互聯(lián)網+”大趨勢下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教育部極為重視的改革方向之一。早在2011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就明確要求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梢哉f,網絡課堂的這次及時“救場”,得益于很早就開始的對于這一領域的關注、開發(fā)與積累。特殊情況只是加快了其被接受、應用、普及與發(fā)展的速度,也從側面再次印證了具有靈活性,指向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網絡課程的必要性。
當前,教育信息化正處于 “融合”和“創(chuàng)新”的關鍵階段,而大范圍普及于學校的網絡課堂也尚處于新生階段,雖然勢頭迅猛,熱度頗高,但也正是迫切需要實踐經驗引導的階段。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網絡課堂的實踐者,筆者以一線教師的自身實踐為基礎,談一談對網課的思考與探索。
二、關于“網課熱”的兩點思考
當前,網絡課堂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之中。作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產物,作為“停課不停學”的最大助力,網課無疑是優(yōu)點頗多,值得我們熱情投入與探索實踐。但是在投身于這個實踐熱潮前,有兩個問題是需要我們思考清楚的。
1. 網課是否應追求無限接近日常學校教學?這個問題之所以會被提出,還是基于當前大背景下網絡課堂的真實使用情況。在微博等各種網絡平臺上,或者各個網課App的用戶評價下,我們不難發(fā)現,在網課極高的熱度下也堆積了師生對其層出不窮的抱怨與不滿。但如果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差評背后無一例外暗藏的是希望網課能夠無限接近日常學校教學,將網課作為常規(guī)學校課堂教學的替代品加以比較的心態(tài)。但這樣的心態(tài)是否可取呢?
誠然,網課的這次普及是在學校無法正常開學,“停課不停學”的補位之舉。但網課是否就不過是學校教學的山寨替代品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網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互相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1+1大于2的新興教育模式,有其自己的優(yōu)勢和適宜的發(fā)展模式。以多元開放靈活自主為特色的網絡課堂,是永遠無法成為學校傳統(tǒng)課堂的鏡像的。若強行將網課與日常課堂等同,“新瓶裝舊酒”,既得不到所謂的“無限接近”,又浪費了網課強大的學習資源,還會將對網課的關注點與努力導向適得其反的方向,這無疑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2. 通過網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網絡課堂究竟應如何發(fā)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教育目標要通過網課培養(yǎng)出怎樣的人呢?
答案其實很明顯,網絡課堂的特色之處就在于,其代表的海量的學習資源、多元的學習形式、個性化的學習安排和靈活隨機的學習時間,而這些特點都指向了另一種學習模式——自主學習。其實,自主學習也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新課標反復強調的“核心素養(yǎng)”就以自我發(fā)展的能力為支點。只有善于自主學習,合理利用資源的學生,才能無論校內校外,畢業(yè)與否,都能不斷地提升充實自己,真正做到自我發(fā)展,終身學習。
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這種指向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模式也正是現在教育中最需要填補的空白。長期接受傳統(tǒng)課堂“大鍋飯”模式的中國學生,一直被詬病最多的就是其自我學習與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和“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網課的出現,恰恰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空缺。它打破了數千年來的師生依賴關系,使真正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成為可能。通過系統(tǒng)化網絡課程的開設,在教師的合理“授之以漁”式引導下,學生會逐漸成為能夠自主調控學習動機,自行在網絡海量資源中有效利用適合自己資源的終身學習者。這也正是網課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三、英語學科網絡課堂實施具體建議
指向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網絡課堂到底應如何實施呢?下面,筆者就以高中英語學科為例,談一談對于英語網絡課堂搭建與實施的幾點設想。
有別于“重課堂,輕課外”的做法,網絡學習更強調課上點撥引導,課后的自主學習。英語學科的網絡課堂,與其說是一節(jié)節(jié)割裂的課,不如說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逐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
1. 以學法指導為主,組織答疑為輔。在信息化時代知識唾手可得的大形勢下,知識傳輸量的重要性遠沒有元認知策略來的重要。所謂元認知策略,放到學校情境當中就是學習的方法,即如何合理利用資源自我發(fā)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英語熱”的學習熱潮一直居高不下,針對英語學科的網絡學習體系事實是非常成熟且豐富的,而網絡上所特有且豐富的真實有趣又地道的外語文本,視頻,音頻等資源,以及各種高效的英語學習App本就是學習英語的極佳材料。在學習資源唾手可得的情況下,作為初涉網絡學習的學生的引路人,英語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法指導,指導其資源的利用,促成其高效且持久的自我發(fā)展,然后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答疑解惑。
學法指導的第一步便是指導學生篩選資源。網絡資源浩如煙海,學生很容易在龐大的知識海洋面前挑花了眼,這也是很多人網絡學習三分鐘熱度無法堅持的原因。因此,在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加以指導,比如以問卷的形式幫助學生內省,引導學生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資料。打好了基礎,接下來就是指導學生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了。下面,筆者舉例簡述在英語學科如何利用網絡課程體系指導學生針對性地有效利用資源。
比如,對于聽力能力的提高,有別于很多同學吃力不討好的數理化式刷題策略,教師可以介紹更為有效而有針對性的聽寫句子練習方法。這樣既可以通過磨耳朵找到自己聽力時容易忽視的難點與誤區(qū),又可以積累詞匯句子。在初期,教師可以在班級群內每天定時推送一句好句子的音頻,以組織比賽形式聽寫,選取聽寫出最快而準確的同學成為擂主。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使用音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任意反復聽練,達到個性化自定進度的目的。當學生熟悉了這一模式并養(yǎng)成習慣后,每日聽寫的句子可以由學生輪流選取與發(fā)布,甚至可以發(fā)展為同學之間互相出題,交互式練習的形式。以這樣的形式,教師先學法指導,再通過適當地組織幫助學生熟悉方法養(yǎng)成習慣,最后放手將學習逐漸放回給學生,只在適當時候提醒與答疑,促進自主學習。
網絡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知識寶庫,而教師最需要做的,不是做寶庫的搬運工,而是做探索的引路人。幫助學生接觸多元化資源,在討論中交互式成長,成為自主學習,全面發(fā)展的人。
2. 以情境性提升意義感。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重要學習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因此,在交流中學習,在情境中成長是學習英語最有效的方法。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最大的困境,或者說啞巴英語最大的起因,就是交流情境的缺乏。若將英語只局限為字母的排列記憶,又談何學英語的動機與意義的獲取呢?傳統(tǒng)課堂中班集體的關注壓力和教室情境所自帶的嚴肅性,讓一切情境交流練習都大受干擾。相比之下,網絡課堂的虛擬空間可以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沉浸式環(huán)境,對情境性和意義感的提升都有很大幫助。在英語網絡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與特色,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交流,提升意義。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主題設置一些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會遇到的情境,如處理爭端,傾聽排解抱怨,借錢還錢等,并通過在屏幕上顯示圖片視頻等將情境加以導入與烘托。一是,沒有以前教室氛圍這樣巨大的干擾因素,面對著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圖片或案例,學生更容易進入情境,有交流的欲望。二是,真實生活化的情境設置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的意義感。三是,學生在網絡上更能夠釋放天性,自信進行英語交流,較少地受傳統(tǒng)課堂中“怕答錯”“怕丟臉”的負面心理影響。在這些情境設定中,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深度體驗英語交流,并在交流中學習相關知識。德國哲學家威廉· 狄爾泰認為,體驗是人的一種重要生存方式與學習方式。知識只有通過情感體驗融入主體自身的心理結構,內化為主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才能實現其最大的價值。通過網課的情境式體驗交流,學生可以從中獲得交流的意義感和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在這些情境交流活動之中,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不再引領課堂,而是在情境搭設之后,成為討論中的一員,平等加入討論,適時引導討論向更有深度的方向發(fā)展,促成深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代言人轉變?yōu)榕c學生平等對話的伙伴,書本知識由絕對真理變成學生質疑、求證、探究的對象,而英語學習成了在情境中真正有意義的交流。這些都能夠促使學生發(fā)掘深度和內在的動機進行自主學習。
3. 多元性形成性評價促進自我發(fā)展。既然網絡學習指向的是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對自我發(fā)展的清晰認知與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杜威指出:“人們的認知與其說是從經驗中獲得的,倒不如說是從對經驗的反省中獲得的?!倍鄻有浴討B(tài)性、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正是培養(yǎng)這樣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前提與基礎,更是以評價促發(fā)展的最佳選擇。
而網絡大數據使這樣的精確即時而又形成式的評價體系成為可能。網課平臺可以為每個學生搭建一個持續(xù)更新,可隨時查看的電子檔案袋,將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電腦測試等維度都納入其中,然后分類將學生各項能力與表現通過分數或者圖表的形式外化,讓學生全方位持續(xù)地了解自己的學習進程。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評價過程貫穿整個學習活動,學生能夠清晰客觀地看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對自我發(fā)展進行反思與提高。
四、結語
培養(yǎng)有自主發(fā)展意識與能力的學習者,實現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一直是教育的目標。指向自主與終身學習的網課將會是促使教育向這一目標更進一步的強大推力。因此,在當下的網課熱潮下,教師更應該理清頭腦、看清方向,找出最適合網絡課堂的教學模式,尋求網絡課堂與常規(guī)課堂共同發(fā)展的雙贏模式,推動教育信息化邁向新的臺階,從而使學習自主化與終身化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樊玉霞.“互聯(lián)網+微課”讓語文品讀課堂大放光彩[J].學周刊,2020(2):149.
[2]劉榮君.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寫作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探究[J].教育進展,2018(6):660-666.
[3]劉瀟瀟.基于“互聯(lián)網+”的Linux課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9(24):21-22.
[4]欒桂芳.網絡課程有效應用的對策研究[J].數碼世界,2019(12): 156.
[5]梅德明,王薔.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標解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6]卿雯,殷燕.英語網絡自主學習與課堂英語教學的優(yōu)勢互補[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81-84.
[7]袁國超.深度學習發(fā)生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