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入,高職教育邁向了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傳統(tǒng)以知識為主體,以教師及教材為主導的“灌輸式”、“車廂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高職學生多樣化學習動因、多元化學習需求、差異化學習成果?;诖?,文章聚焦高職音樂教學,從成果導向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及重要意義為切入點,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高職音樂教學及成果導向教學法的思考與實踐,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活動設計、學習情境引入、學習效果評價及結果應用四個方面探究高職音樂教學與成果導向教學法的深度融合路徑。
【關鍵詞】高職;音樂教學;成果導向教學法;深度融合
引言
課程教學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更是高職院校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的支撐力量,在高職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及擴招政策實施背景下,高職院校生源結構更為復雜,學生們的學習呈現(xiàn)出學習動因多樣化、學習需求多元化、學習成效差異化的特點,傳統(tǒng)講授式、灌輸式、說理式教學模式無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綜合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道德品質的提升?;诖?,文章以高職音樂教學為研究對象,引入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引領,以促進學生達成預期成果為目標,以教與學關系的重構為著力點,從教學目標設置開始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因,使學生經歷材料輸入—材料選擇—材料處理—成果輸出一系列過程自主構建音樂知識體系,正常為審美觀點正確、文化自覺意識強烈、知行合一、一專多能的社會型人才?,F(xiàn)對筆者教學經驗做如下分享。
一、成果導向教學法概述
(一)成果導向教學法基本理念
自1981年Spady提出“成果導向教育”(OBE)這一概念以來,我國學者對成果導向教育與課程教學的縱深融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整合學者主要觀點及重要論述,文章認為成果導向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精準聚焦學生達成學習成果所需要的資料、過程、方法等重塑教與學的關系、改進教學方法與形式、優(yōu)化考評體系及課堂模式,并以教師指導、學生互助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深度學習達到更高標準成果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1]。
成果導向教學法視域下,高職音樂教學需要遵循反向設計原則,即從高職院校社會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提煉音樂教學目標,為學生達成這一目標提供教育指導及資源支撐,并尊重學生主體性與個性化需求使學生在思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動中主動達成目標,實現(xiàn)成果產出。
(二)成果導向教學法重要意義
成果導向教學法的重要意義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其一,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學得如何”考察“教師教得如何”。則就需要高職音樂教師樹立“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圍繞高職學生認知、心理與興趣特點,既有知識儲備與學習水平,以學生達成目標與成果產出為導向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科學分配教與學的時間,并以多樣化教學指導方法為學生達成成就提供支撐,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又可助推教師自身專業(yè)化成長。
其二,成果教育導向教育理念提倡構建有效的持續(xù)改進機制[2]。高職音樂教學與成果導向法的縱深融合,使得音樂教學不再是教師—學生的知識單向傳輸過程,而是由目標設置,到活動設計,再到方法選擇,最后到教學評價的雙向交互、持續(xù)循環(huán)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疑惑、問題等均可轉化為生成性資源;學生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結果則是教師改進教學方案的直接與重要依據(jù)。伴隨著學生產出成果標準的持續(xù)提升,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與學生實際需求、未來就業(yè)等契合程度越來越高,不僅可以培養(yǎng)社會型人才,而且有助于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二、高職音樂教育與成果導向教學法的深度融合路徑
(一)以高職院校社會定位重塑教學目標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音樂課程多為通識課程,主要目標在于發(fā)揮音樂對學生職業(yè)價值觀的熏陶作用,使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并增強學生文化自信。音樂教學具有“育心”價值,服務與高職院校社會職能的發(fā)揮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為此,音樂教學目標設置應以高職院校社會定位為根本。
高職院校的特殊屬性決定了音樂教學并非以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人才為目標,而是為了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社會型人才。因此音樂教學應回歸“雙基”教育,在向學生傳授音樂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注重文化的浸潤、情感的熏陶、價值觀的引導、文化意識的激發(fā)?;诖耍ㄗh教師設置如下音樂教學目標框架:
(1)教授學生系統(tǒng)性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音樂鑒賞力、表現(xiàn)力及表演能力,能夠通過音樂表達自身情感并主動承擔傳承與弘揚中國音樂文化的責任。
(2)以有序、有效的方式開展音樂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形成良好的音樂感知力。
(3)使學生掌握一定練習曲、樂曲的演唱、演奏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自身特長進行基礎教學、表演等。
(二)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
上述音樂教學目標囊括了學生必備的音樂知識與技能、音樂審美能力、遷移應用能力,既符合高職學生音樂基礎,又能為學生后續(xù)的就業(yè)奠定良好基礎。但高職學生學習水平及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加之學習動因的多樣化,教師如果投入同類、同質教學內容,則會導致音樂教學缺乏針對性,難以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加工、處理學習資源后達成產出目標。為此,建議教師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民族器樂嗩吶獨奏《百鳥朝鳳》教學為例,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將帶有《百鳥朝鳳》演奏微課視頻、學習任務、習題訓練的導學案發(fā)送給學生,并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同時,以班級微信群為載體搭建生生交流空間,學生預習后可交流問題、疑惑。教師不能干預學生交流過程,但需要記錄下學生頻繁討論但未能解決的問題及疑惑。
其次,在正式授課時聚焦學生共性問題,以學生解決問題的結果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成果,并為學生提供拓展性資源,如電影《百鳥朝鳳》片段、不同演奏家詮釋《百鳥朝鳳》的演奏視頻等,使學生深入理解《百鳥朝鳳》特性調式、民族音樂元素等。
最后,將全部教學資料發(fā)送給學生,引導學生查漏補缺并完成拓展性任務,如收集《百鳥朝鳳》改編同名器樂作品、收集演奏者及作曲家的背景資料等,使學生對《百鳥朝鳳》形成全面的認知。
(三)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引入學習情境
高職音樂教學中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成果是一一對應的,要想將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成果,需要教師為學生引入具有探究性的生活化場景,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下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應用,繼而使學生達到更高標準的成果產出。
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學中,使學生理解、體會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與該教學點相對應的學生需要產出的成果為“深入領會樂曲意境、感悟樂曲思想感情”。考慮到高職學生音樂基礎較為薄弱,難以從樂曲力度、速度的變化體會到樂曲情感的波動與升華,建議教師引入民間音樂家阿炳的經歷與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為學生奠定情感基調。與此同時,播放《賽馬》二胡曲,引導學生對比《賽馬》與《二泉映月》兩首二胡曲情感與情緒的不同之處。除此之外,請學生哼唱樂曲,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哼唱體驗中所感受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師巧妙設置懸念:“創(chuàng)作者要想表達如此濃烈的情感,需要運用何種創(chuàng)作技法呢?”
上述教學片段遵循成果導向教育的反向設計思維,以學生初聽樂曲時產生的情感為引,以不同樂曲的對比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以哼唱引導學生深入領會演奏者借樂曲表達的思想。經過情感的熏陶與體驗,學生們已經掌握樂曲的情感基調。最后教師傳授專業(yè)性知識,講解為表達情感創(chuàng)作者所運用的技法以及樂曲的特點,可以形成以成果為導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情感熏陶的教學體系。
(四)以持續(xù)改進為要點優(yōu)化學習效果評價
評價是高職音樂教學與成果導向法縱深融合的必要條件。為了解決傳統(tǒng)音樂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實效性較差的問題,建議教師構建形成性+過程性評價+持續(xù)改進的教學評價體系。
首先,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如導學案任務完成情況、討論參與情況、習題解答情況等。與此同時,圍繞學生產出成果精心設計學期末考試試卷,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果按照4:6比例匯總學生成績。
其次,回溯學生學習過程,從成績反推學生不足,反思教學缺點,以此為依據(jù)改進教學方案。
結束語
基于成果導向教學法的高職音樂教學可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為此,高職音樂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成果導向教學法與音樂教學的契合點、連接點,以學生學習成果為驅動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教學活動,精選教學資源,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通過學習音樂課程獲得綜合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與道德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國志,高暢.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轉——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探索[J].黃河之聲,2020(24):136-138.
[2]張靜.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導向下普通高校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群的構建——以滁州學院為例[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20,37(06):166-168.
[3]萬桂芬.探索新形勢下五年制師范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體系改革——以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為例[J].北方音樂,2020(20):100-102.
[4]牟少龍.以職業(yè)發(fā)展為導向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教學與實踐的探索[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9):89-91.
[5]張靜.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導向下普通高校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群的構建——以滁州學院為例[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20,37(06):166-168.
[6]李桂梅.以實踐為導向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體系改革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11):23-24.
[7]陶娜娜.新時代高師音樂專業(yè)認證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互動關系研究——以周口師范學院為例[J].大眾文藝,2020(09):249-250.
作者簡介:常青(1988.03-),男,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職音樂教育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