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麗
摘要: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之后就已經(jīng)開始接觸社會,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是處于一個黃金發(fā)育時期。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對他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更加重視。特別是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都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公民。
關(guān)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前言:學生在初中階段很可能會出現(xiàn)強烈的逆反心理,對家長和教師都會出現(xiàn)一些抵觸的心態(tài)。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因此,學校對學生對身心健康發(fā)展應該更加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對身心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梢远苏麄兊乃枷耄⒄_的三觀。本文針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課堂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策略,為大家作為參考。
一.明確教學目的
在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目的是他們最根本的指導。只有確定了教學目的,才能夠決定這個學科的教學質(zhì)量。因此,初中教師想要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上來,首先就要對以及的教學目的進行明確。在這里提及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只是指在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還指的是在課程表著重給出的三維目標[1]。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之前,首先要綜合分析教學大綱、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以及教學內(nèi)容。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決定教學目的。
如:在《敬畏生命》這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生命觀,讓學生能夠正確的對待生命,學會尊重和保護生命。但是對于大部分的初中學生來說,在他們不斷發(fā)展的生命過程中,就算已經(jīng)建立了對生命的感知,但是仍舊得有清晰的認知生命,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索,這就限制了生命認知和生命意識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圍繞著生命這個主題正確的引導學生。教師可以在組織教學之前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相關(guān)知識,拓寬他們的體驗和感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
二.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想要真正進行這個學科有效的教學,教師就要將整個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積極的參與各種探索活動,能夠從中獲得他們有利的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還可以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想要實現(xiàn)這一點,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從幾個方面入手,來展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首先就要建立一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因為在開展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嚴格。隨著學生不斷增強的自我意識,師生之間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更加不愿意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也就開始下降。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針對這個問題,在新時期更加應該學會和學生做朋友,對他們提出學習要求,同時,在學習和生活中用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交往[2]。在這樣的互動中就可以將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建立更加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能更加有效的實現(xiàn)教學。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中,正是因為教師將教學的權(quán)利握在以及的手中,學生沒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才會導致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育,沒有真正有效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三.通過課堂案例分析來幫助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才能和智慧。因此,教師的真正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才能進行發(fā)展和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實現(xiàn)學生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fā)展。在初中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時,教師首先最不應該做的一件事就是幫助學生劃重點,然后提問學生的背誦情況。教師應該更加深刻的了解,僅僅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是沒有辦法真正的達到綜合育人的教學目的的,更加沒有辦法培養(yǎng)學生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难a充一些教學案例。通過聆聽和體會,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多的對政治學科的教學充滿認同感,最終提升他們的道德、情感以及價值觀,還有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例如,教師在對《做守法的公民》這一課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強調(diào)的就是法律對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的要求。雖然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不一定是違法行為,但是違法行為一定是違背了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的行為,法律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底線,任何人都不能違法。教師想要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進行舉例。
假如一個人因為偷拿別人的東西被送進了公安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和交流,思考這個人的行為是什么行為,觸犯了什么樣的法律。學生由此可以開展更加詳細的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表達以及的理解,也能夠彰顯自己的個性。在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匯總,然后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引導他們用以及所學的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jié)束語:
由此可見,初中教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中應該及時的對以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更新,提高以及的教學效率。在面對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如師生之間缺少互動等等,制定更加合適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將教學內(nèi)容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應關(guān)注的幾個問題[J].清華大學學報:n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增),n(05):80-85.
[2]曾狄.孫齊.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性質(zh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10):43-44.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平等的氛圍,注重鼓勵式評價方式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