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下巴越厚,心臟代謝風險越高
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發(fā)表在《國際肥胖雜志》一項研究表明,頸部脂肪積聚與內臟脂肪的積聚,在預測心臟代謝風險和炎癥狀態(tài)方面(尤其是在男性中)一樣,都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因素。健康成人的頸圍,男性應小于38厘米,女性小于35厘米。如果頸圍超過正常值,意味著頸部皮下脂肪或呼吸道周圍脂肪沉積增多,反映出人體上半身皮下脂肪蓄積異常增多。
能完成40個俯臥撐的男人心血管更棒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fā)現,與完成不到10次俯臥撐的成年男性相比,能完成超過40個以上俯臥撐的成年男性,發(fā)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風險會降低96%。研究顯示,俯臥撐能力是一種免費、迅速且簡單的測量方法,可作為臨床評估工具,來評估身體功能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飯菜應該趁熱放冰箱
4℃-60℃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區(qū)”,細菌在這個區(qū)間內會大量繁殖。飯菜做好后,當溫度開始下降,細菌也隨之開始“入駐”:超過60℃,絕大多數細菌無法存活;當食物的溫度降到60℃,就有細菌開始生長;溫度降到30℃-40℃,細菌們繁殖旺盛;降到4℃,細菌增殖速度會明顯緩慢。因此,要盡量減少食物在4℃-60℃這個溫度區(qū)間的存放時間,放冰箱時要把握兩個關鍵——趁熱+密封。推薦用帶蓋的、容積較小的方形或長方形保鮮盒,可以充分利用冰箱空間,減少串味,還能防止水分蒸發(fā)。
吃肉少的人夏天更能抗熱
很多人一吃完飯就會渾身熱起來,這種現象可以用“食物熱效應”解釋:進食會讓身體額外消耗能量,這種能量通過體表散發(fā)出來,讓人感覺身上發(fā)熱。不同的食材,吃后產熱的效果不同。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會覺得飯后發(fā)熱特別厲害。而吃淀粉類,或者蔬菜類,效果就差得多。這是因為,蛋白質所含能量的30%會變成熱量從體表發(fā)散出來,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僅有5%至6%作為熱量散失,而脂肪則是4%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