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里
摘要:聽障學生由于聽覺缺陷,無法體會音樂的內涵,難以表現舞蹈所表達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聽障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yǎng)聽障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激發(fā)聽障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培養(yǎng)聽障學生的表現力,利用圖片幫助聽障學生理解舞蹈主題,通過舞蹈作品欣賞增強聽障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激發(fā)聽障學生的想象力,增強聽障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
關鍵詞:舞蹈;聽障學生;表現力;培養(yǎng)方法
一個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編導手法外,還必須用規(guī)范的動作展現舞蹈的風格、動律。表演者能夠通過內心對舞蹈內容情緒的體驗,用激情把舞蹈的美感充分表現出來,使觀眾在觀賞中受到情緒的感染,從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滿足。在幾年的舞蹈教學中,我感受到聽障學生在學習舞蹈時,由于聽覺缺陷,語育發(fā)展遲緩,無法體會音樂的內涵,更無法表達出歌曲內容的豐富情感性,使得舞蹈表現力較差,跳舞似乎只是一種機械的、毫無表情的動作。聽障學生雖然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但在表演中難免表情淡漠、眼睛無神、內心空蕩、為表演而表演,讓人感到美中不足。近幾年來,我在培養(yǎng)低年級聽障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關注聽障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yǎng)聽障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
舞蹈源于生活,舞蹈的種種表現手段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著客觀的依據。聽障學生對來自身邊的題材很感興趣,而這又能迅速促進聽障學生形成健康的情緒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選擇聽障學生感興趣的、易理解的、能掌握的舞蹈內容,引導聽障學生感受、發(fā)現美,使舞蹈內容貼近聽障學生生活,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舞蹈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利用聽障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鼓勵聽障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講述”自己的有關經驗,從而滿足他們自我表現的需要,促進表現力的提高。聽障學生的生活中有許多內容在舞蹈中都能用動作靈活表現。比如,可以將洗漱、運動、游戲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用動作模仿出來,還可以模仿成人活動的動作,如鋤地、摘果子、開車等。聽障學生對類似的舞蹈素材十分感興趣,學習時積極性較高。聽障學生因為對這些貼近生活的素材有深刻的認識,易與素材所反映的內容產生共鳴,從而能進行模仿,在模仿活動中抒發(fā)自己的快樂,這樣無形中就讓聽障學生理解了音樂,體會了音樂內涵,提高了表現力。
二、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激發(fā)兒學習舞的興,培養(yǎng)聽障學生的表現力
游戲化、形象化的教學能夠吸引了聽障學生的注意,也能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思想。比如,在教學舞蹈《拔蘿卜》時,我先準備好各種頭飾,有老爺爺、老婆婆、小姑娘、小黃狗、小花貓、小老鼠,一個一個拿出來,讓聽障學生學一學老爺爺、老婆婆、小姑娘、小黃狗、小花貓、小老鼠走路的樣子。然后我戴著大蘿ト的頭飾,讓聽障學生模仿拔蘿的樣子,并體會拔不動蘿卜時的那種焦急心情。這種教學形式所產生的刺激,容易引起聽障學生的興趣和吸引聽障學生的注意力,整個課堂氣氛活躍、熱烈,聽障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他們的自主意識,使他們運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維主動地參與音樂律動。
三、利用圖片幫助聽障學生理解舞蹈主題,培養(yǎng)聽障學生的表現力
聽障學生對形象化的內容樂于接受、易于理解。圖片是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圖片再現舞蹈內容,實際上就是把舞蹈內容形象化。比如,在教學舞蹈《蝸牛與黃鸝鳥》時,教師讓男生扮演蝸牛,女生扮演黃鸝鳥,首先用PPT再現蝸牛爬行和黃鸝鳥歡快的情景,然后引導聽障學生觀察蝸牛是怎樣爬行的?觀察黃鸝鳥的表情,想象黃鸝鳥和蝸牛當時的心情。通過教師的指點、啟發(fā)、描述,聽障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形象,很快就進人了情境,很好地體會和理解了舞蹈所表達的內容和主題,表演時就能很好地把舞蹈中蝸牛和黃鸝鳥的動作、心情表達出來。
四、通過舞蹈作品欣賞增強對聽障學生舞蹈的表現力
例如,在教學民族舞蹈時,為了讓聽障學生熟悉各民族舞蹈的特點,我先讓他們欣賞了一些民族舞蹈:如維吾爾族舞蹈《盤子舞》、蒙古族舞蹈《筷子舞》、彝族舞蹈《擺手舞》等。在欣賞過程中,我引導聽障學生觀察、體會,使他們既欣賞了美的形象,同時對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有了進一步的具體理解,對舞蹈所表達的氣氛、情節(jié)也有了較好的把握。
五、激發(fā)聽障學生的想象力,增強聽障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
例如,在教學舞蹈《森林狂想曲》時,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chuàng)設“大自然”的意境:“在美麗的大森林里,許多小鳥在自由地飛來飛去?!比缓笞屄犝蠈W生用平時觀察到的小鳥和自己加上的想象,和我一起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這樣使聽障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鳥,在天空中飛來飛去?!靶∨笥褋淼矫利惖牟莸厣希吹皆S多美麗的蜻蜓,小心翼翼地抓到一只。”我一邊說一邊讓聽障學生想象小朋友小心翼翼抓蜻蜓的樣子和抓到蜻蜓時的心情,然后用動作表達出來。這樣,在整個教學中,沒有講動作的要領和技巧,而是通過想象,使聽障學生從中感受情趣和美感,自然地提高了音樂的感受力和舞蹈的表現力。
除此之外,教師對舞蹈的示范要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動人的舞姿、對舞蹈深刻的理解等,無不影響著學生對舞蹈的學習。由于低年級聽障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對舞蹈所表達的內涵領會多是以視覺為主,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顯得相當重要。
總之,在全社會都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質的背景下,在特殊教育學校教育中舞蹈課程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有利于提升學生藝術素養(yǎng)、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小學舞蹈教師要深入分析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內心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挖掘學生的藝術細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這需要我們廣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研究。
遵義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