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琳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課程宗旨,科學探究的重要作用再次得到重視,通過模型構建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對此,本文將以高三年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分析物理模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結合高中生物模型建構運用的現(xiàn)狀,列舉出高中生物課堂改進的方法,僅作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物理模型;高三復習;應用方法
引言: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生物學科作為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科,在高三生物復習過程中,如果能居于生物學的事實和證據(jù)結合模型與建模,尤其通過對物理模型的靈活應用,對學生掌握生物的核心概念,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踐能力,在新情境下解決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三生物復習過程中模型建構的應用價值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能運用模型與建模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也在宏觀上明確強調(diào)了學習生物的重要價值,而且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模型建構方法,由此來展開多元化的探究和分析,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建模思想并具備建模能力。模型的構建能夠引導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形成生物學概念,能夠讓學生的成長符合教育的標準和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符合高校對人才選拔的要求。
二、高中生物模型建構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絕大部分高三生物教學依舊側(cè)重于研究高考試題,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筆試水平,讓學生掌握不同章節(jié)的知識點,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生動手等綜合能力發(fā)展的必要價值,對學生模型構建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即便是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模型,大多也只是為了滿足公開課課堂教學的需要,并沒有真正讓學生掌握模型建構的思想和方法。再加上很多學校擁有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模型構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除此之外,一些教師并沒有從傳統(tǒng)的模式中尋求改革和創(chuàng)新,依舊是”滿堂灌”,觀念較為落后,讓學生通過題海戰(zhàn)術來積累更多的考試經(jīng)驗和技巧,這種機械性的練習會讓學生產(chǎn)生固有的思維定式,當他們遇到與模型建構有關的問題或者新情境時,往往也會感到手足無措,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更是無法深入,許多知識只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上。
三、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復習中的應用方法
(一)應用于減數(shù)分裂的教學。減數(shù)分裂內(nèi)容在高中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部分內(nèi)容與遺傳的基本定律及生物的變異關系密切,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困擾。雖然這部分內(nèi)容在復習時可以通過歸納總結等形式讓學生去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但在知識的運用方面學生經(jīng)常感到困難。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和數(shù)目是如何變化的?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對于這些微觀的內(nèi)容要讓學生憑空想象是挺難的,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雖然可以借助PPT課件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但效果不很理想。因此,在復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物理模型來建構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各個階段,這樣可以帶來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真正領悟減數(shù)分裂的實質(zhì)。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發(fā)兩種不同顏色的紙片,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先自行繪制出染色體,然后再把染色體裁剪下來,進一步還原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體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同組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繪制結果自由模擬,自由組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演示[1]。當然在材料的選擇方面,扭扭棒和橡皮泥等也是不錯的選擇材料。
(二)應用于性狀分離比教學。孟德爾遺傳定律在高中生物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分離定律是自由組合定律的基礎,盡管教材運用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并結合相關的數(shù)據(jù)和圖表,對這一定律作出了闡釋,但有的學生學生無法理解分離定律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他們在復習的時候也很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物理模型,讓學生能夠通過實驗探究來驗證這一定律。教師可以先準備好兩個小桶,分別代表雌性器官和雄性器官,每個小桶內(nèi)裝上兩種彩色小球,分別表示兩種雌配子和兩種雄配子,然后再讓學生從不同的小桶里分別抓起一個小球,記錄兩球結合的結果,當重復50~100次之后,統(tǒng)計出最后的結果,并對這一結果用分離定律作出解釋。在模型建構時,應結合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每個小桶中兩種顏色的小球數(shù)量要求一樣嗎?為什么?兩個小桶中小球的數(shù)量要求相同嗎?為什么?不同的小桶里分別抓起一個小球并結合,模擬什么過程?這樣帶著問題去完成模型建構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由于高三復習的時間安排較為緊湊,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繪圖的形式來建構物理模型,這樣的學習過程更具有實效性。
(三)應用于生物膜教學。生物膜學習是打開生物學大門的一把鑰匙,生物膜本身也具有明顯的特點,例如選擇透過性、一定的流動性,親水性和疏水性等等。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決定生物膜的基本功能。為了更好掌握生物膜的結構特點,可以組織學生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制作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由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所以學生必須要在制作的過程中分清生物膜的結構層次,在任務驅(qū)動的引導下,使制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加深對生物膜的理解,更直觀掌握生物膜的結構特點。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根據(jù)不同類型的練習,讓學生結合繪圖等方法來解決問題,把物理模型運用到解題的過程中[2]。
綜上所述,物理模型在高三生物復習中的應用是合理且必要的,這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應有之策,也是解決生物抽象概念教學難題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減數(shù)分裂,性狀分離比,生物膜這三個案例,論述了物理模型的應用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宗巨. 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初探[J]. 考試周刊,2019(31).
[2] 羅克超. 模型建構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的應用——以”光合呼吸”專題復習為例[J]. 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9,005(008):226-227.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物理模型在理科綜合教學中的拓展應用研究”,NO.JZ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