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我國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認為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符合可預見性規(guī)則的以及民法基本原則的客觀要求。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有三個構成要件,分別是違約行為、嚴重的精神損害結果、違約行為與嚴重的精神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只要具備這三個要件,即可認定違約精神損害賠償。
關鍵詞:違約;公平;認定標準
一、我國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責任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民法中平等和公平原則的客觀要求。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guī)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體現(xiàn)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征,是民事法律關系和于其他法律關系的區(qū)分點,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每個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本質上是平等的。我國民法明文規(guī)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本質要求。在違約層面上,當事人一方有可能在簽訂合同時身份地位不對等或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這時當事人如果享有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嗬?,是符合民法原則的本意的。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強調保持利益均衡,在民事主體之間發(fā)生利益關系摩擦時,應當盡量平衡主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即當民法規(guī)范缺乏規(guī)定時,可以根據(jù)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在作出判決時要符合公平理念,當法律缺乏規(guī)定時,應根據(jù)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符合公平原則理念的,對每一個簽訂合同的人都是一種更為有利地保護。
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J定標準
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J定標準為三個構成要件,分別是違約行為、以及嚴重的精神損害結果、違約行為與嚴重的精神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既然有違約行為引起的精神損害,那么違約行為的前提就已經(jīng)內(nèi)在地包括在其中了。
違約行為引起的精神損害是指由于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另一方承擔了一方因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在這里,違約行為是前提,如果沒有違約行為,也就沒有違約精神損害。根據(jù)違約行為產(chǎn)生的時間,違約行為總體上可分為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而實際違約又可分為不履行、不符合約定的履行和其他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而不符合約定的履行又可分為遲延履行、質量有瑕疵的履行、不完全履行。雖然民法理論存在著這幾種違約行為的分類,但是這幾種分類實際上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并不產(chǎn)生影響,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以合同簽訂時的時間為主。比如預期違約也發(fā)生是在合同簽訂到合同履行的這一段時間中,并不影響已經(jīng)產(chǎn)生違約行為這一前提。違約行為是認定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谋匾獦藴手?,如果沒有實際的違約行為,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不可能被提起。精神損害與物質損害相對應,我國在民法中規(guī)定了一定范圍的精神損害賠償,并且對于其一般給予了一定的限制條件,就是精神損害程度必須達到嚴重程度。如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shù)模謾嗳藨r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jù)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jié)、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酌定。1這里表面我國在精神損害賠償?shù)陌讣徟兄惺且鶕?jù)精神損害的后果來確定的。在我國,精神損害在理論上有狹義說與廣義說兩種不同的觀點。狹義說的觀點認為,精神損害是身體和心靈上的損害,受害人因這種損害必然產(chǎn)生出負面情緒或者精神上的痛苦,這種痛苦就包涵憤怒、恐懼、絕望等。廣義說的主張為:精神損害在狹義說的基礎上還應當包括精神利益的損失。精神利益的損失主要包括名譽權、肖像權等權利的受到侵害產(chǎn)生的損失。2這兩種定義只是在范圍上對精神損害進行了界定,在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中,都可以得到適用。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和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應該只有在精神損害達到嚴重程度時才能給予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嗬Wo。
違約行為和精神損害結果應當具有因果關系。違約毫無疑問能產(chǎn)生生理或者心理的損害,這種精神損害是應該得到賠償?shù)?。因果關系也是一切損害賠償責任都應具備的構成要件,是指違約精神損害的結果是由當事人違約行為引起的。對于因果關系如何確認,我國民法理論認為,直接的因果關系才能導致違約人承當責任,間接的因果關系一般不會使違約方承當責任。與前文提到的物質損害不同,間接的精神損害一般不會具有預見性,容易加大合同簽訂者的風險,并且間接損害的的認定非常困難,所以在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中,應當直接規(guī)定為違約行為和精神損害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這樣會使合同的交易雙方達到實質意義上的平等。
參考文獻:
[1]程嘯:"違約與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5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鄭其斌:"違約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載王利明總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精神損害賠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尹志強:"論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斝约斑m用范圍",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4]王利明:"再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續(xù))",載《探索研究》2010年4月。
[5]崔建遠。海峽兩岸合同責任制度的比較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2010(2):38。
[6]崔建遠.論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J].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8(1):49-51。
[7]崔建遠.精神損害賠償非侵權法所獨有[J]。法學雜志.2012.8. [29]杜景林,盧諶.德國新?lián)p害賠償法的亮點[J].法制日報,2014-8-12:(11)。
[8]韓世遠。非財產(chǎn)上損害與合同責任[J]法學,2008(6),27。
[9]李永軍非。財產(chǎn)性損害的契約性救濟及其正當性—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二元制體系下的邊際案例救濟[J]。比較法研究,2013(6):48-49。
作者簡介:李輝(1990—),男,湖南衡陽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jīng)濟法。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