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路明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總結出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組織形式以及多媒體的運用等方面,提高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氣氛,提高體育教學業(yè)務能力,從而達到學生愿意學、愿意動的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居住高度城市化,伴隨著城市化家庭出身的孩子運動鍛煉的機會少,運動能力偏弱,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同時也為學校體育教育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少年強,則國強”,體育教師將肩負起重大使命。全國很多省市都有中考體育,分值逐年增加,在中考指揮棒的要求下,初中生積極的上體育課,努力的練習中考體育項目,身體素質得到較大的提升。但進入高中后,學生對待體育課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體育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在現(xiàn)實中學生認為高考不考體育,對自己高考沒有幫助,體育課堂變成應付式的任務。調查研究得出:高中的學生對體育活動感興趣,但討厭體育課。覺得上體育課很辛苦,對自己升學幫助不如文化課程,缺乏上體育課的動力,他們覺得體育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感受不到體育帶來的快樂,不能自覺的投入到體育課堂?;谝陨系默F(xiàn)象,本文研究提高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氣氛的策略。
1 體育課堂氣氛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勢必會出現(xiàn)各種生理反應:胸悶、喘粗氣、肌肉酸痛、腹痛甚至惡心嘔吐等現(xiàn)象,這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對于從小就生活在城市的學生特別痛苦,內心很難接受,特別是女生。通過訪談得出高中的課堂氣氛沒有讓學生參加鍛煉的意愿和動力。良好的體育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中師生和學生之間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的教與學的活動并形成的某種占優(yōu)勢的綜合的心理狀態(tài)。
2 提高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氣氛的策略
2.1 教學內容的新穎性
選擇好的教學內容等于成功一半。中學生對社會或網(wǎng)絡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學生一般都很感興趣,很愿意去嘗試接受,教師要主動收集這些素材,將原本枯燥的練習加入時尚和游戲元素,整合為有利于中學生的教學內容,比如:將《向前沖!》節(jié)目中的通過快速奔跑沖破重重關卡,轉換成練習學生的障礙跑;將《跑男》節(jié)目中快速奔跑摸標志物躲避大球的碾壓,轉換成練習學生的50米跑等。
2.2 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體育課練習勢必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肌肉酸痛、肚子疼甚至惡心干嘔等生理反應,如果沒有趣味性,學生是不可能堅持完成,有時迫于教師的威嚴,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消極怠工的現(xiàn)象,達不到練習的效果,避免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要求所選的教學內容要有趣味性,在趣味性的影響下,學生開心的玩、健康的練,水到渠成式達到練習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2.3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性
“任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不會長久的?!保嗽捦瑯舆m用體育教學。目前很多體育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強調教師做講解、示范、學生觀看、學生模仿練習的方式開展教學,很多教師因多方面的原因,不敢創(chuàng)新也不愿意創(chuàng)新。有時同樣的動作,只要稍加改動,效果大為不同。比如:深蹲起,傳統(tǒng)的做法就是規(guī)定學生完成多少次,創(chuàng)新的教學兩人一組,手臂放在對方的肩上一起做深蹲起,學生就會感覺做深蹲特別有意思,很愿意去做,而且做得快并到位。
2.4 組織形式的多樣性
體育教師上課要求以教師主導,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些簡單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去教學生,教師在旁邊輔助糾正動作即可,或許愿意理解更快、教學效果更佳,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集合的時候可以采用體委集合整隊,教師在下面維持秩序,整隊效果更佳,集合的隊形不一定要站成四列橫隊,也可以站成一個圓或者半圓,甚至散落在整個課堂的角落也是可取,讓學生感覺沒有那么的壓抑和緊張,反而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5 音樂和多媒體的運用
音樂可以在體育課堂上起到增光填彩,讓原本很枯燥無味的體育課堂變的生機勃勃。特別在動態(tài)體適能熱身環(huán)節(jié),播放動感的音樂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放松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舒緩、柔和的音樂環(huán)境里,跟隨教師完成放松,使學生的精氣神爽。
多媒體在體育教學中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很多技術類的動作在網(wǎng)絡都有相關的教學視頻,在上課之前安排學生家庭作業(yè)回家觀看教學類視頻,學生已經(jīng)建立動作表象,待上課的時候可以節(jié)約大量時間用于其他練習。
綜上所述,闡述提高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氣氛的策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體育教師,應該從以上方面去下功夫,反復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學生在體育課上自愿動,主動學,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作者單位:廣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