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摘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如何恰當?shù)奶幚碚n堂中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并且還能兼顧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其它方面,讓課堂中的師生文化沖突及生生文化沖突降到最低,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跨文化傳播的目的性更強、其傳播效果也更佳。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具有文化交流傳播的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對以下自身和學生身上存在的、可能引起沖突的各項差異提前做好資料收集與應對措施設計工作,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沖突。
關鍵詞:對外漢語;課堂組織;創(chuàng)新教學 “雷區(qū)”規(guī)避
作為一位對外漢語教師,要想深受學生歡迎,第一必須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第二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及理解,第三還要了解對外漢語這門學科的性質(zhì)、特點及其教學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必須能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適時調(diào)節(jié)課堂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掌握現(xiàn)代教學技術,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一、課堂組織能力
學生是通過課堂教學來掌握語言知識和提高語言能力的,因此一位好的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組織能力,應該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能輕松駕馭課堂,并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討論,即使學生有壓力也能做到有張有馳。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對外漢語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法、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熟悉:并且教學手段多樣,完全能夠操控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精講多練,還要有目的地重復以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學過的知識;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中心,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還應能夠靈活自如地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冷場或失控現(xiàn)象,適時地設計出適當?shù)慕虒W方式,以確保課堂的節(jié)奏與秩序??蓢L試以下幾種方案:
1、針對不同課型,將學生分小組若干(3人、4人或5人一組),進行表演。如果想要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跨文化交流,最必要、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他們分成若干小組。這種小組學習方式不僅能充分地為學生們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與此同時也使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為了完成布置的任務而學會與其他同學相互協(xié)作。這種學習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他們對其它文化有所了解,可謂一箭雙雕。
2、應用實例講解詞語的使用環(huán)境。如果學生對某詞的詞義或使用語境不清,則根本不能學會正確的使用該詞,其教學目的也無法實現(xiàn)。因為在不同的語言中,意義比較固定的只有大部分名詞及少數(shù)其它詞語,這些詞語能夠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物,但大部分的其它詞語,比如副詞、形容詞等,其中也包括部分的名詞及動詞,都很難在其目的語中找到對等物。針對這部分的詞語,不僅要讓學生們掌握其意,更重要是要讓他們明白其文化含義,也就是其使用語境。尤其是在高語境文化中,很多虛詞重要的不是其意,而是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它們。例如“況且”一詞,如果單就意思來看,則很難發(fā)現(xiàn)它與“而且”一詞到底有何區(qū)別,因此,我們在講解該詞時關鍵的是要告訴外國學生“‘況且’一詞常被用于書面語中,表示追加原因且表示推論或結果的句子常緊隨其后,因而在結語中很少用它?!蓖ㄟ^這種講解,才有可能讓學生懂得“而且”與“況且”的區(qū)別。再用一些例句加以練習,才能真正使學生掌握這個連詞,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中。
3、合理利用特殊課型,增強學生興趣。我們除了利用對外漢課堂鼓勵不同文化的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特殊課型來達此目的,比如,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的英語角,或鼓勵學生參加球類比賽,參加書法課、太極拳課、散打課、剪紙課以及二胡課等等。這些課程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其作用真的是不容小視。作為一位對外漢語教師,我們還應該認真思考如何鼓勵學生參加這樣的學習與交流,并以適當?shù)姆绞絹頇z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現(xiàn)代教學技術運用能力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可小視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就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擴充自己的方方面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勇敢地迎接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挑戰(zhàn)。但是,多媒體技術同任何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一樣,絕對無法取代優(yōu)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因為它只能作為一種工具在教學中應用。此外,同事之間的科研合作,與學生之間的共同探討可以大大促進教學,激發(fā)工作樂趣。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能力
教學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義的、標準化的教學或?qū)W習模式,它是在一定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對教師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要讓學生感到一節(jié)課生動有趣,他們才能樂意并較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要做到老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并非易事。因為每日老生常談,照本宣科,別說是外國學生,就是中國學生也會日久生厭,這樣的話還奢談什么教學效果。因此要想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得有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永遠充滿活力,對學生產(chǎn)生很強的吸引力,只有這樣才有望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雷區(qū)”規(guī)避能力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三個方面屬于禁區(qū),如政治、宗教及個人隱私等,人們特別是西方人對此非常敏感,因此通常在教室中不要對之進行討論。對此我本人也曾有過親身的體會,當然我并不是作為一位對外漢語教師,而是當我在美國作訪問學者時,曾遭遇過這樣的尷尬。當時那位教師在課堂里就提到了中國的政治及人權問題,他談了一些他個人我認為是極片面的看法,還讓我們就此進行討論,我當時就非常尷尬、生氣,我有一種不被尊重、被冒犯的感覺,我當即問他對中國了解多少?我說一個人無權對他并不了解任何事物想當然的作出評價,尤其對于一位教師而言就更是如此了,因為他不公正的看法會影響到一大批對中國不那么了解的學生對我國的看法,并告訴了他我的感受。他當即向我道歉,說他并非故意等等。我想反之亦然,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們,如不顧自己學生的感受,對他們的宗教、政治等問題大談特談,肯定會傷害學生,也會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感。當政治、宗教進入課堂,它就會變成一把雙刃劍:如果處理得當,它就會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非常感興趣,并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果處理不當,它會使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會變得截然不同,從而傷害師生之間或?qū)W生之間已經(jīng)建立的信任感。
總之,在中國經(jīng)濟及其它各方面都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對中國繼而對漢語及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需要大量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來教授外國人漢語,宣傳中國文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誤會的產(chǎn)生,能更加和睦的相處,這就使得提升對外漢語教師的現(xiàn)代教學技能成為必然。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
2、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3、江新:《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探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