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貫
摘要:為了解江蘇省職業(yè)院校汽車類專業(yè)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的情況,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表,對江蘇省6所中、高職院校共5個汽車類專業(yè)的536位學生進行了網絡在線問卷調查。發(fā)現省內應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汽車專業(yè)教學的情況非常普遍,但在熱門信息化技術使用不多;大部分學生認為信息化技術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有積極作用,但信息化資源和先進信息化設備建設等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
關鍵詞:江蘇省;職業(yè)院校;汽車類專業(yè);信息化教學;問卷調查
1? 緒論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與關鍵,隨著汽車技術的不斷變革,汽車維修類課程涉及到的內容越來越龐雜,而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質量不盡理想,傳統的單純依靠實物和掛圖進行授課的教學方式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課堂教學過程是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隨著課堂教學的需要和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在政策層面倡導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影響讓線上教學如火如荼,信息化教學進一步融入到線上學習過程中。本研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研究適合于汽車維修課程的信息化教學策略和信息化技術手段,推廣相應的教學策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教學和學習效率。
2? 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采用網上調研方式進行,有效參與調研人數是536人,男生485人,占比90.49%,女生51人,占比9.51%。參與調研的學生來自江蘇省內7所大、中專院校,主要來自6種院校(見圖1)。其中高職學生占50.75%,高職本學生占15.49%,中、高職銜接學生占12.31%,五年高技學生占8.96%。本次調研的汽車類專業(yè)包括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檢測、汽車營銷、新能源汽車技術和車身技術,學生占比分別為66.04%、14.93%、9.89%和8.02%。(圖2)
3? 信息化學習情況分析
3.1 信息化學習手段和設備分析
信息化手段有很多,如多媒體課件、學校精品課程網絡課程或優(yōu)質核心課程、學習通或藍墨云等學習平臺、QQ、微信等即時通信軟件、國家教學資源庫、在線測試、手機同屏顯示、網絡課程或MOOC在線課程、手機或攝像機直播、電腦端虛擬軟件、遠程教學、計算機建模仿真、視頻連線、MR虛擬現實學習、VR頭盔虛擬教學等。通過調研結果(見圖3),發(fā)現通過課件、學校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即時通信軟件、教學資源庫等途徑的比例比較高,達30%以上,通過MR、VR、建模仿真等近年較熱門手段的比較不高,低于15%,說明省內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比較普遍,但較為熱門的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還不多。
對于課堂上信息技術設備使用情況(見圖4),計算機、投影儀、手機等常規(guī)設備,經常使用的情況比較普遍,達50%以上,而平板電腦、VR設備等,則比較少用。
3.2 信息化學習效果分析
信息化學習手段通常有直觀性、成本、學生主動性提高等優(yōu)勢,通過調研,超過50%的學生認為信息化學生能更直觀學習,更易于理解;能反復操作,便于訓練;能在課外學習,學習隨時隨地;學習更有動力;能實時檢測學習效果;能更好與教師或同學交流。認為作用不明顯的占11.38%。說明信息化學習手段具有明顯的正面作用。(圖5)
由于一般的老師能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正面作用,絕大部分學生(536人中的319人)認為老師們是比較愿意使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的(見圖6)。
學生學習方面,352人表示非常愿意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學習,110人表示比較愿意使用(見圖7),說明學生使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學習的意愿比較強烈。
4? 信息化學習問題分析
在對信息化學習問題的調研中,本項目提供了資源、設備、信息手段、使用頻率、繁瑣程度、教師信息化水平等選項(見圖8),發(fā)現認為資源太少、設備太差的占比比較大,均超過40%;相反,質疑教師信息化水平的比較少,占12.69%,認為比較繁瑣的也不多,占19.59%。說明目前信息化資源和先進的信息化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提高。
5? 結語
信息化技術是手段,教學內容是根本,依靠信息化技術提升的教學可以明顯提升質量。研究適用于汽車維修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策略對進一步提升教學和學習效率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曼莉.信息化教學方法在汽車專業(yè)課程中的實踐運用研究——以《汽車檢測與診斷技術》課程為例[J].內燃機與配件,2020(23):254-256.
[2]王劍.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研究[J].科技風,2019(25):63.
[3]祁長偉.常規(guī)工作和項目規(guī)劃相結合做精做細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J].浙江教育技術,2014(02):57-61.
[4]張飛雁.陜西高職院校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延安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