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薇
摘? 要:目前,公眾對社會重大事件會予以很高的關注度,大學生是社會熱點話題中的活躍群體,網絡是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本文主要論述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生成機理和應對策略,深入探究網絡輿情發(fā)展情況,從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與法治意識角度出發(fā),構建多元化主體的應對體系。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生成機理;大學生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3-0056-03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高校管理與大學生網絡輿情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系,信息技術讓學生對網絡輿情的參與更方便,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但也提高了對大學生網絡輿情應對的難度。
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生成機理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演變過程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并非突然形成的,經調查表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形成期、快速發(fā)展期、高潮期、回落期和消亡期。事件剛發(fā)生時,由于知道的人較少,鮮少有人討論,網絡輿情的熱度偏低,但隨著事件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渴望得知事件的更多消息,網絡輿情會快速擴散,這一時期屬于輿情急速發(fā)展期,隨著網絡輿情波及范圍逐步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此事,擴大了事件的影響范圍,此時便進入了輿情集中高峰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輿情熱度逐漸下降,大量真實準確的信息公之于眾,群眾情緒逐漸平復,傳播速度減緩,人們逐漸淡忘,網絡輿情也慢慢消失。網絡輿情從形成到爆發(fā)時間通常很短,僅需一兩天時間,但平息下來卻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1]。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形成
網絡輿情的形成常以某一公共事件為載體,其形成具有很強的突發(fā)性,人們很難預料某一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在輿情之初,部分人員會根據已獲取的信息對此次事件進行點評,此時輿情以信息方式傳播,當信息公布之后,與事件利益相關的網民便展開激烈討論。受影響的群眾為獲得心理平衡,故而要利用網絡傳達自己的觀點。高校大學生對公眾事件的觀點相對獨立,因此影響范圍較小,若傳播給更多大學生,會引發(fā)大量跟帖?,F實社會中有很多網民會將事件上傳到網絡中,當引發(fā)學生的關注與評論,則會出現大學生網絡輿情。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一)建立輿情聯動工作機制
大學生網絡輿情是高校內部的重要課題,影響著高校的平穩(wěn)發(fā)展,對每名大學生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在出現后若無法有效引導,會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高校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難以及時找出問題源頭,造成問題愈發(fā)嚴重。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并不是簡單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協調配合,學校領導要予以重視,構建各級輿情工作聯動機制,保證信息溝通的流暢性。高校應加強組織領導,由黨委統(tǒng)一協調,構建網絡輿情引導小組,建立網絡輿情辦公機構,探討確定管理模式并貫徹實施。為防止信息重復收集與傳輸錯誤,高校應明晰各方權責,達到各部門信息互通,各部門需有全局意識,應強化各部門間的合作,達成高效率的管理運作,促進輿情信息的高效傳遞。對較為嚴重問題,應在第一時間關閉網站服務,并向上級匯報 [2]。
(二)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主流媒體擁有較高公信力,現階段我國權威主流媒體數量繁多,形式各種各樣,當網絡輿情事件出現后,相關教育部門與高校要積極同主流媒體進行溝通,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在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出現之初,高校需要同主流媒體進行充分交流,借助新媒體傳播的方式,及時公布事件的權威信息,搶占輿論高地。如果高校一味封閉內部消息,則會造成事態(tài)惡化,學校管理會因此陷入被動局面。此外,主流媒體應及時跟進,深挖錯誤信息的來源,調動其他群體與社會組織進行正面宣傳,以正確引導輿情的進一步發(fā)展。
(三)構建多元主體協同體系
應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不僅是學校一方的任務,還需要多方協同。多元主體協作是指高校與相關教育部門要強化思政、網絡道德與科學知識教育等內容的宣傳。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強化法律意識。在應對網絡輿情時,不能僅依靠學校的力量,這項工作的復雜程度高,難度較大,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但并非否定學校的作用,相反其更強調學校的主體作用,學校要聯合社會各界建立完整的大學生網絡輿情應對系統(tǒng),從而更好地引導網絡輿情事件。
合作理性是合作得以達成的基本動力,合作理性的養(yǎng)成是網絡輿情多元主體合作達成的前提。社會組織要強化合作理性,大學生要具備團隊意識,積極參與網絡輿情的應對,提高重視程度,新時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輿情事件的參與者,甚至會逐步成為網絡輿情的傳播者。因此,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應對需要全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秉承政府指導、學校主導、社會參與、媒體輔助的原則,共同建立起一個全社會參與的輿情聯合應對體系。
(四)組建高素質輿情工作團隊
相關部門應完善網絡內容建設,強化互聯網管理,設立網絡規(guī)范標準,推動網絡規(guī)范合理運行,為落實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提供政策依據。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信息傳播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輿情爆發(fā)初期,合理的引導是網絡輿情消退的重要方式。網絡輿情工作團隊是輿情發(fā)展的觀察者與引導者,是強化網絡規(guī)范高效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輿情處理團隊應對緊急輿情事件,更好地維護高校聲譽。輿情監(jiān)測人員要具備較強的責任心、敏銳的洞察力。在實際工作中,學校要督促監(jiān)測人員時刻營造積極、樂觀的網絡輿情氛圍。學校應盡快制訂關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監(jiān)測人員管理的各項制度,讓管理有章可依,明確工作內容,構建考核評價體系,設定激勵機制,提升自身素質,促進人員間的相互學習,以提高隊伍整體素質,通過一系列舉措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使輿情監(jiān)測更加高效。
(五)形成學校監(jiān)測輿情的主動意識
新媒體時代,借助QQ、微信等社交工具,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更為多樣化,其信息量大,獲取速度較快。對于突發(fā)事件,學校不應采取隱瞞的態(tài)度,而應在公共平臺上及時發(fā)布真實信息,使得高校占據主動權,對已發(fā)生的網絡輿情形成有效監(jiān)測,有助于改善高校形象 [3]。
學校要改變傳統(tǒng)理念,建立優(yōu)質的管理與服務關系,構建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并獲得多數學生的認可,借助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高校應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在輿情產生初期進行引導,對已爆發(fā)的網絡輿論,也可迅速制訂應對策略。學校在獲得學生支持的情況下,可以了解整體的輿論發(fā)展方向,使之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六)提高學生辨別能力與法治意識
在大學生網絡輿情中,大部分學生只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網絡中存在別有用心之人,企圖通過網絡輿情事件博人眼球,利用謠言實現自己的目的,當前環(huán)境下,應對大學生網絡輿情,要強化學生對網絡輿情的判斷力。
提高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辨別能力。網絡謠言煽動性較強,但對于立場堅定、辨別力高的人群來說,其受網絡謠言的影響較小,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若缺乏理智分析的能力,易被網絡中的各種謠言所誘惑。若大學生具備基本常識與判斷能力,當面對復雜的網絡信息時,潛意識中會有防范心理,會大幅度降低網絡謠言的蠱惑力 [4]。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是約束大眾的規(guī)范準則,若制造網絡謠言、混淆視聽,引發(fā)了社會混亂,便構成了犯法。若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能很好地管束自身行為,不跟風傳播網絡謠言,便不會激化矛盾。因此在輿情管理工作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要強化對大學生法律知識宣傳與教育 [5]。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網絡輿情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大學生網絡輿情演變過程并非突然形成,有著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其演變過程有著形成期、快速發(fā)展期、高潮期、回落期和消亡期。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建立輿情聯動工作機制,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構建多遠主體協同體系,組建高素質輿情工作團隊,形成學校監(jiān)測輿情的主動意識,從而提升學生辨別能力與法治意識,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創(chuàng)建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劉懿. 在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及對策研究[J]. 大學教育,2021(01):107-109.
[2] 劉麗惠.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路徑研究[J]. 現代交際,2020(24):4 - 6.
[3] 成林. 學科視角下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0(04):66 - 68.
[4] 楊俊嬌.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 山東:山東大學,2015:61.
[5] 袁黎. 大學生網絡輿情危機成因分析及化解策略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5:60.
(薦稿人:成濤,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