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獻
以往,知識就是力量;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思維才是力量。課堂上知識獲取是思維培養(yǎng)的載體,思維培養(yǎng)能更深層次的理解知識。有效課堂,一定是思維提升的課堂。了解學生的思維起點,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過程,順應學生的思維特點,才有可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達成高階目標。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習慣于“知識”的視覺,困惑于“思維”的隱性。如何破局?筆者從為什么要讓思維“可見”,如何讓思維“可見”,以及對思維“可見”課堂進行實踐研究,以期讓思維“可見”教學理念變得可操作、可落地。
一、為什么要讓思維“可見”
(一)思維過程的不可見性。
思維不像聲音可以讓人聽見,不像顏色可以讓人看見,不像形狀可以讓人摸到,不像溫度可以讓人感覺到。它有其隱蔽性,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實實在在存在。
(二)課堂交互的顯性需求。
我們上一節(jié)課,知識的起點我們容易找到,但思維的起點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能了解學生思維的起點,知道學生怎么想,想了什么,想到哪了,知道學生對某些內容與方法是如何思考、理解與判斷的,我們再來設計教學,調整教學,會事半功倍。
(三)深度學習的重要手段。
學習效果要走向縱深,需要一些理清思維的輔助工具,有時候我們把一些重要的信息用動作、畫畫、聲音等形式表達出來,把理解過程進行切片,輔助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度。
二、課堂如何讓思維“可見”
(一)把思維做出來。
鏡頭一:上《垂直與平行》這節(jié)課時,為了了解學生對垂直與平行內涵的理解是否到位,除了在二維的平面上理解概念外,在三維的空間里建立概念表征。在課堂結尾時,我讓學生把老師看成一條直線,把自己也看成一條直線。如何把自己與老師形成相互垂直?課堂上一個學生跑上來差不多躺在了地上,跟老師說,老師,這樣就跟您垂直了,當?shù)诙⑷齻€學生再跑上來的時候,大家發(fā)現(xiàn)原來跟老師垂直的直線有無數(shù)條,而且以老師身上的一個點組成的垂線可以形成了一個圓形,當一圈一圈重疊上去時形成了一個圓柱的軌跡。接著,老師又提出問題,你們如何與老師形成一對平行線呢?一個學生跑上來站在老師邊上說,老師,這樣我們平行了;第二、三個孩子陸續(xù)上來,第四個孩子在座位上站起來沒有上來,跟全體同學講,其實不用上去,我站在這里就能與老師平行了,全體同學為他鼓掌;最后,老師說,同學們,老師說兩個字,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相互平行,全班同學繼而一愣,接著,老師喊了聲“下課”,全體學生起立后,會心一笑,發(fā)現(xiàn)真的全都平行了。
鏡頭二: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給學生準備了以下一些小棒和接頭,讓學生自行搭建一個長方體,搭建后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
首先,學生把自己做出來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進行了匯報:
接著,針對為什么不選擇紅色小棒進行了討論,得知制作一個長方體如果要三種棒,每種4根;如果兩種小棒,一種4根,另一種8根;如果一種小棒,需要12根。無論怎么選,都應該是4的倍數(shù),而且總數(shù)一定是12根。
然后,老師讓學生做減法,把剛才的制作的長方體,一根一根去掉,當最少剩下幾根的時候,可以看出這個模型與原來長方體的模型一樣。最后得出一般長方體留下3根,即表示長方體的三個最基本的元素:長寬高;當是正方體時,只要留下一根小棒就能想象出這個特殊長方體的原型。
(二)把思維畫出來。
鏡頭三:教學《運算定律的整體與復習》時,老師與學生一起回顧了這個單元的所有的運算定律,其中有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減法性質、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性質。接著老師出示了一個點子圖(12×15),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七種運算定律的理解,把它畫出來,并給與詮釋。
學生們在點子圖的引導下,展開小組討論,以自己畫好的圖形為素材,系統(tǒng)的表達了自己對七大運算定律的理解。
接著,老師再出現(xiàn)兩道學生易錯題99×35與99×35+35,讓學生畫出來,再讓學生針對自己畫出來的圖形進行比對。
鏡頭四: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時,筆者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對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打通面積公式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格子圖上(每格為1cm×1cm)根據(jù)算式6×4cm2畫出這個單元學習的圖形,并標出必要的數(shù)據(jù)(可以畫一般多邊形或組合圖形)。學生們紛紛展開思維的翅膀,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畫圖活動,有序的得到了以下這些圖形。
再讓學生根據(jù)以上畫出來的圖形,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得出所有的圖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梯形面積公式是所有圖形求面積的通式。
(三)把思維寫(說)出來。
鏡頭五:教學《直線、射線與線段》時,筆者在熒幕上出現(xiàn)一只小蟲子,讓學生說說,如果從A點爬到B點,可以爬出怎么樣的路線?學生們紛紛發(fā)言,有的說從右邊爬過去,有的說從左邊爬過去,也有的說直直的爬過去。我把孩子們說的線路在熒幕上用筆給與畫出來,然后問:這么多是路線中,哪一條線是最短的?因為直觀,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直直的那條是最短的,我們給它取名叫“線段”。然后老師讓學生進行想象,如果小蟲子按直直的這條線的方向繼續(xù)爬出去,又爬了1個小時,10個小時,1天,1個月,一年,十年……你覺得小蟲子會到哪里了?讓學生說一說。學生通過想象,告訴大家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爬到了黑板的邊緣上、房頂上、山頂上、月球上……我繼續(xù)進行引導,如果這條蟲子是長生不老的話,你覺得爬出來的這條線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們通過想象說,這條線還是直直的,這條線是量不出來的,這條線是沒有盡頭的,這條線向著一個方向沒有盡頭…….
鏡頭六:教學《平均數(shù)》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小明參加投籃比賽練習,投了5次,王老師說,小明的水平在每次13個,你覺得小明每次可能投中多少個?請你寫出可能的數(shù)據(jù),并說明你的理由。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寫出了很多種可能。
針對學生寫出來的猜測與想法,首先給與肯定,這些想法都有可能,而且想法都很好。接著引導學生逐個進行分析,學生1這種可能性很小,學生2和學生3有可能,但不是很精準,學生4有可能而且很精準。然后,再討論為什么5個數(shù)據(jù)中沒有“13”,但可以用“13”來代表小明的水平呢?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shù)”是一個虛擬的數(shù)。
三、思維“可見”課堂的幾點思考
(一)“可見”的目標是“化繁為簡”
為什么要讓思維可見,其目標是把隱形的思維進行顯性表達,既讓學生清楚表達,又能讓老師明白學生的表達,無論是做、畫、寫或是說,都是把復雜的思維可視化和情景化,這一些方式都是基于學生思考問題的核心要素,進行關鍵表征。就如問題解決時畫線段圖,理解重疊問題的韋恩圖,雞兔同籠的表格,都是把繁瑣、復雜的問題條理化、簡單化。
(二)“可見”的策略要“因課制宜”
思維可見的策略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把思維“做出來”,也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把思維“畫出來”或是“寫出來”,我們要因不同的課采用最合適的策略進行“可見”,如《直線、射線和線段》在教學讓學生體驗射線的特點,因為其延展性和無限性,我們難以讓學生“做出來”或是“畫出來”,我們只有讓學生“想出來”,再“說出來”會比較合適。在《垂直與平行》的學習中,因為想在三維的空間里體驗垂直與平行,把人當作學具,把垂直與平行給“做出來”就比較形象、直觀又有趣了。
(三)“可見”的結果要“深度追問”
我們見到了學生的思維,但如果僅僅只是看見,沒有后續(xù)的學習跟進,就如同燒菜時有了好料,未成佳肴的感覺。我們在了解到學生在想什么,想了什么,是怎么想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的組織跟進。如教學《平均數(shù)》時,讓學生寫出數(shù)據(jù)與想法后,我們展開各種情況的討論,讓學生感知眾數(shù)、中位數(shù)和平均數(shù)的特點,并深度理解平均數(shù)的精準性、虛擬性。如教學《多邊形面積的整理與復習》時,讓學生根據(jù)6×4的算式畫出圖形后,進行有意的分類,然后對不同的類別進行關聯(lián)性的解讀,讓“看得見”走向“學得深”。
看不見思維的課堂是茫然的,僅僅靠經(jīng)驗判斷的課堂是模糊的。個性化、差異性的高效課堂,一定是精準了解學生學習起點和學習過程的課堂,而思維的起點與過程是關鍵,讓思維“可見”才能讓思維“高階”。我們知道,以往,在職場中穩(wěn)操勝券的是“有知識的人”;未來,獨領風騷的將是“會思考的人”“有智慧的人”。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