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靜
【摘? ? 要】本研究以737名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采用問卷法探究家庭關懷度、人際寬恕對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①男生的家庭關懷度(t=-2.361,p<0.05)和人際寬恕得分(t=-3.034,p<0.01)均顯著低于女生,大三年級的人際寬恕得分顯著低于大一和大四學生的得分(F=3.695,p<0.05),且心理和諧水平呈現(xiàn)隨著年級逐漸下降的趨勢(F=7.473,p<0.001);②家庭關懷度正向預測人際寬恕及大學生心理和諧;③人際寬恕在家庭關懷度與大學生心理和諧之間起中介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家庭關懷度? 心理和諧? 人際寬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011
一、問題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人民的心理和諧也成為了時代關注的重點問題。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國家倡導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平和、健康心態(tài)。其中,大學生作為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和未來的希望之才,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關鍵所在。因此,關注大學生心理和諧水平尤為重要。
心理和諧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自提出以來,學者對此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心理和諧研究組有關心理和諧的定義(心理和諧研究項目組,2008),即心理和諧指的是個體在處理自我、家庭、人際和社會問題過程中的主觀體驗和總體感受,并不是沒有心理矛盾,而是遇到問題時,個體能夠成功化解,協(xié)調處理各方面的問題,使自己處于相對主動、輕松的狀態(tài)。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和諧對移動社交網(wǎng)絡過度使用行為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姜永志,白曉麗,劉勇,陳中永,2017),心理和諧的四個維度直接影響職業(yè)倦怠水平的高低,其作為一種積極的內在資源,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職業(yè)倦怠水平(楚克群,黃群瑛,張庭輝,佘少華,2018)??v觀關于心理和諧的研究,較多集中于影響因素及教育機制探討等質性研究(張媛媛,2017;趙晶,李鑫巖,2018),還有部分心理干預研究(張楠,2016)等。其中,關于心理和諧的內在影響機制等量化研究不太多(陳東暉,2019)。因此,本研究旨在為大學生心理和諧水平的提升提供建議,促進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而能為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筆者通過日常咨詢及教育工作發(fā)現(xiàn),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深刻且長遠,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家庭關懷度作為重要的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研究表明,大專新生的孤獨感與家庭關懷度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沈家宏,黃慧釗,鄭臻峰,2015),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家庭關懷度直接影響其生活滿意度(艾春燕,王玲莉,楊鈺立,張宛筑,2020)。因此,本研究假設:家庭關懷度會促進大學生心理和諧水平的提升。
個體的心理和諧狀態(tài)不僅包含自我內在的和諧,更重要的是處理人際關系。而人際寬恕作為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表明,人際寬恕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且人際寬恕有利于心理健康(李忠臣,王康,劉曉敏,2018)。國內目前關于家庭關懷度與人際關系方面的研究不多,如家庭關懷與人際交往困擾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薛敏霞,舒曼,2019),更多是家庭功能與人際關系的研究,徐夫真(2007)研究中認為,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情感介入等均正向顯著預測青少年的疏離感,而情感介入對青少年的人際疏離感的影響最大。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家庭的關懷度會使人在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安全感和支持感,進而會影響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和方式?;诖?,本研究假設:家庭關懷度會通過人際寬恕進而影響心理和諧水平,即人際寬恕在家庭關懷度和心理和諧之間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式,向開封、商丘等地區(qū)的在校大學生共發(fā)放800份問卷,回收761份,回收率為95.1%,剔除部分規(guī)律作答、空缺率高等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737份,有效率為96.8%。其中,男生307人,女生430人,被試年齡大都在18~22歲之間。
(二)研究工具
1.家庭關懷度量表。本研究采用Smilkstein編制的家庭關懷度指數(shù)量表,共有5個項目,分別是適應度、合作度、成長度、情感度和親密度,評分標準為0=“幾乎很少”,1=“有時這樣”,2=“經(jīng)常這樣”。全是積極方向的題目,得分越高,表明家庭關懷度越高。量表具有簡潔、方便、快捷的特點。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7。
2.人際寬恕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是Thompson等人編制的寬恕量表,量表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寬恕自己,二是人際寬恕,共24道題目,各占12題。由于本次研究重點考查人際寬恕,因此,只選取了人際寬恕的數(shù)據(jù)。量表采用7級評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人際寬恕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3。
3.心理和諧量表。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和諧問卷是中科院心理和諧研究項目編制的,適合于對中國國民進行心理和諧狀況的調查。調查量表共有44個項目,分四個維度。該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1=“非常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不確定”,4=“基本同意”,5=“非常同意”,分數(shù)越高表明其心理和諧水平越高。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心理和諧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93。
(三)數(shù)據(jù)處理
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軟件執(zhí)行相應的統(tǒng)計分析。具體包括:首先,采用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錄入、整理、核對。其次,對變量計算α系數(shù)。最后,應用SPSS20.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處理、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檢驗、中介效應檢驗等。
三、結果
(一)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家庭關懷度、人際寬恕及心理和諧三個變量之間均存在兩兩相關顯著(表1)。
(二)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對家庭關懷度、人際寬恕及心理和諧在性別、年級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得出,男生的家庭關懷度得分(t=-2.361,p<0.05)和人際寬恕得分(t=-3.034,p<0.01)均顯著低于女生;大三年級的人際寬恕得分顯著低于大一和大四學生的得分(F=3.695,p<0.05),且心理和諧水平呈現(xiàn)隨著年級逐漸下降的趨勢(F=7.473,p<0.001)。
(三)中介效應檢驗
相關關系結果表明,家庭關懷度、人際寬恕及心理和諧之間兩兩相關顯著,滿足了進行中介檢驗的條件,因此適合進一步的分析,使用Preacher&Hayes提出的Bootstrap方法進行檢驗。
首先,采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將自變量家庭關懷度、結果變量心理和諧、中介變量人際寬恕相應的放在對話框中。其次,將模型設定為4,樣本量設為5000,置信區(qū)間設為95%。最后選擇確定。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95%置信區(qū)間下,中介效應的結果(0.4164,0.9563),不包括0,表明人際寬恕在家庭關懷度與心理和諧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在控制中介變量心理一致感的影響之后,家庭關懷度對心理和諧的影響(2.2909,3.1623)也不包含0,說明家庭關懷度對心理和諧的直接效應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可以得出,人際寬恕在家庭關懷度對心理和諧的影響過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四、討論
(一)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男生的家庭關懷度得分顯著低于女生,說明男生相比較女生而言,在面對各種壓力時,更傾向于獨自承受,而女生更愿意與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女生所受的家庭關懷度要高于男生;男生的人際寬恕得分顯著低于女生,可能女生比較感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的移情,易對別人產(chǎn)生較多的寬恕心理。
大三年級的人際寬恕水平顯著低于大一和大四的學生且心理和諧水平呈現(xiàn)隨著年級逐漸下降的趨勢。從中可以看出,大三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許多學生在這一時期會迷茫,因為各種煩瑣的事情變得不再能夠寬容他人。面對心理和諧水平隨年級不斷下降的趨勢,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針對大三和大四學生開展針對性的職業(yè)指導或者學業(yè)規(guī)劃等,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大學生活。
(二)家庭關懷度與大學生心理和諧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關懷度正向預測大學生心理和諧。家庭作為支持大學生重要的力量,能給學生心理上以支撐和慰藉,尤其是學生遠離家鄉(xiāng),生活、學習等方式都在發(fā)生著重要變化,更需要外界情感的支持。日常咨詢教育工作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很多心理問題的學生,追溯到根源,相當一部分跟家庭相關。比起物質的滿足,很多大學生更需要的是家庭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父母可以定期與其視頻、通話,關心其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讓學生感受到溫度、熱度,體驗到價值感,尤其是面對男生,更應該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
(三)人際寬恕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人際寬恕在家庭關懷度與心理和諧之間起中介作用,這一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在感受到家庭關懷和愛的學生,潛移默化中,共情和感恩的能力也會增長,傾向于對待他人更加寬容和富有同情心,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包容、寬以待人,進而影響其心理和諧。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課堂中樹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積極寬恕觀的理念,以身作則,讓學生意識到寬恕別人是對彼此都有益的,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心理和諧水平。尤其針對大三的學生,要有所側重地講解有關內容。
五、結論
本研究認為:①男生的家庭關懷度(t=-2.361,p<0.05)和人際寬恕得分(t=-3.034,p<0.01)均顯著低于女生,大三年級的人際寬恕得分顯著低于大一和大四學生的得分(F=3.695,p<0.05),且心理和諧水平呈現(xiàn)隨著年級逐漸下降的趨勢(F=7.473,p<0.001);②家庭關懷度正向預測人際寬恕及大學生心理和諧;③人際寬恕在家庭關懷度與大學生心理和諧之間起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心理和諧研究項目組.我國民眾心理和諧狀況研究[J].科技與社會,2008,23(2):168-174.
[2]姜永志,白曉麗,劉勇,陳中永.社會適應能力對青少年移動社交網(wǎng)絡使用的影響:自我認同與心理和諧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03):550-553.
[3]楚克群,黃群瑛,張庭輝,佘少華.高校教師應對方式對職業(yè)倦怠的影響研究——心理和諧的中介效應[J].人類工效學,2018,24(4):1-5.
[4]張媛媛.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的心理和諧因素影響研究[J].科技經(jīng)濟導刊,2017(17):256.
[5]趙晶,李鑫巖.高校心理和諧教育機制探討[J].山西青年,2018(24):68.
[6]張楠.中學生心理和諧狀態(tài)及干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7]陳東暉.大學生內省智能對心理和諧的影響: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作用[D].河北大學,2019.
[8]沈家宏,黃慧釗,鄭臻峰.大專新生孤獨感與家庭關懷度的關系[J].衛(wèi)生軟科學,2015,29(08):498-502.
[9]艾春燕,王玲莉,楊鈺立,張宛筑.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性格優(yōu)勢在家庭關懷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05):788-792.
[10]李忠臣,王康,劉曉敏,李貴成,翟淵濤,張茜,潘芳.青少年人際寬恕與心理健康:憤怒和主觀幸福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05):987-991.
[11]薛敏霞,舒曼.家庭關懷與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自尊的中介效應[J].宜賓學院學報,2019,19(05):118-124.
[12]徐夫真.青少年疏離感與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納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