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孟子主張恢復井田制的土地政策,稅率宜什一,不宜過重或過輕,蠲免貨物稅、地稅、關稅,市場進行公平競爭,防止壟斷的出現(xiàn),職業(yè)化及社會分工是提高財富生產(chǎn)效率的通義,通過這一系列經(jīng)濟手段,最終目的是達到孔子所說的“先富后教”。
【關鍵詞】 孟子;經(jīng)濟思想;古代哲學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63-02
一、引言
孟子生當戰(zhàn)國,棲棲惶惶,周歷魏、齊、魯諸國,無不游說各國君主改行“仁政”。因此孟子提出了諸多經(jīng)濟主張,這些經(jīng)濟主張包括土地政策、稅制、公平競爭等方面,其中有的還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過去闡釋《孟子》思想的學者,多集中在對于“性善論”的闡釋,而忽略了其經(jīng)濟方面,本文擬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試圖通過解讀《孟子》的經(jīng)濟思想來全面理解儒家思想。
二、恢復井田制
經(jīng)籍中關于井田制的記載始于《孟子 · 滕文公上》“畢戰(zhàn)問井地”章,“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經(jīng)界,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保ā峨墓稀罚┤f國鼎先生在《中國田制史》中認為:“公私田之分,本于采地制。”觀此處孟子“分田”一語,也可以看出孟子心中的井田制即是恢復西周時的授田制,也就是萬先生提出的采地制,“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保ā蹲髠?· 哀公二年》)“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國語 · 晉語四》)
在封建社會,士及士以上屬于統(tǒng)治階級,以下即為耕種田地的農(nóng)夫,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如許行自楚至滕,“愿受一廛而為氓”(《滕文公上》)。農(nóng)夫以一家為單位,二十歲受田,六十歲歸田,每家可以得到至少一百畝的田地,庶人對封邑主的最大義務是代耕,建立了以土地為中心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關系,“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nóng)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保ā睹献?· 萬章下》)農(nóng)夫分田而開始耕種,即是“助”,“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孟子主張在郊外實行“助法”,城市中則使用什一而稅的“貢法”。但隨著以代耕為表現(xiàn)形式的力役經(jīng)濟被貨幣經(jīng)濟破壞之后,周、魯始以什一稅代替借田制,最著名的便是魯宣公十五年的“初稅畝”。
《谷梁傳》和《公羊傳》都把“初稅畝”說成是“古者什一而借”,只有《左傳》說“谷出不過借”,瞿同祖和童書業(yè)都贊成《左傳》的說法,童先生并認為:“國中無公田之制,雖‘分田制祿’亦行授田制,恐此種土地私有性較強,但收什一貢賦而已?!醵惍€’者,或推“國中”之制于‘遂’‘野’,開始,‘履畝而稅’,此則為‘井田’制開始崩潰,土地私有制逐漸發(fā)展之征?!保ā洞呵镒髠餮芯俊罚爸苋税佼€而徹,其實皆什一也?!保ā睹献?· 滕文公上》)這里的“徹”即是有若建議哀公所實行的“徹”法,(《論語·顏淵》),哀公以什二猶不足,故孟子以“徹”為什一稅是可信的。但一直得不到合理解釋,即助法上為何會又實行什一稅,即《公羊傳》和《谷梁傳》所說的“古者什一而借”,這大概便是童先生所指出的過渡階段,到了商鞅變法,土地買賣得到允許,井田制被徹底破壞。雖然井田制的存在可以辯論,但是受田于公,不得買賣,這在古代是沒有疑問的。
孟子極力維護井田制作為封建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故反對開辟阡陌,曾說“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離婁上》)“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保ā峨x婁上》)把那些自詡能為國君“辟土地,充府庫”的人稱為民賊。(《告子下》)故當沈同使人問孟子齊宣王可否攻打燕國時,孟子回答說“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噲”。(《公孫丑下》)這和魯隱公八年鄭莊公請易許田,《谷梁傳》所謂“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的思想不謀而合,即主張土地所有權操之于周天子一人,不能私自流轉,遑論兼并。后來魯國打算使慎子為將軍的時候,孟子便認為慎子通過戰(zhàn)爭行為來兼并土地,不宜用。(《告子下》)
三、改革稅制
孟子主張免除關稅,說“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梁惠王下》)并主張蠲免貨物稅、地稅,民居在私田但實行助法,沒有額外的力役之征和桑麻、粟米之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耕者,助而不稅……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公孫丑上》)又說“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保ā侗M心下》)這看似和前文抵牾,但后者側重表達稅收不宜過多的思想,兩者是一致的。又比如“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盡心上》)
戰(zhàn)國之世,孟子主張稅率最好是什一,不能過重,“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保ā峨x婁上》)亦不能過輕,所以當白圭欲二十取一的時候,孟子也表反對(《告子下》)?!按饔唬惨?,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薄峨墓隆?/p>
四、市場學說
孟子認為職業(yè)化及社會分工,是提高財富生產(chǎn)效率的通義。他說:“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保ā峨墓稀罚┎⒄J為指令性經(jīng)濟最終導致平均主義,從而使得生產(chǎn)積極性下降,市場蕭條?!皬脑S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滕文公上》)
孟子市場學說的最大特點是反對壟斷,他說:“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于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保ā豆珜O丑下》)
五、最終目的:由經(jīng)濟發(fā)展到道德進步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保ā读夯萃跎稀罚懊裰疄榈酪玻泻惝a(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保ā峨墓稀罚肮扰c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保ā读夯萃跎稀罚┙?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孟子》同樣遵循著這個公理,故主張在戰(zhàn)國亂世,各國君主要想行王道,必先“保民而王”,否則民眾便有“不合作”的權利,如鄒穆公曾向孟子抱怨民眾不肯為他死戰(zhàn),孟子指出其原因就是他沒有行仁政,所以民眾可以“出爾反爾”,但孟子又認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保ā读夯萃跸隆罚┛梢娝遣毁澇擅癖姄碛胁缓献鳈嗬摹?/p>
“壯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保ā读夯萃跎稀罚敖褚仓泼裰a(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滕文公上》)“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保ā峨x婁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保ā侗M心上》)。
可見,儒家的主張發(fā)展經(jīng)濟,制民之產(chǎn),本質是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基礎,再進行禮樂教化,以期達到道德進步。近人唐文治《孟子大義》也認為:“不恥貧賤而講求禮義之學者,最上教育之法也。先富后教,倉廩足而知禮義,中等教育之法也。專講生計而不顧禮義廉恥者,下等教育,驅天下而為奴仆者也。戰(zhàn)國時,人民知識雜而程度卑,故孟子專以中等教育為主?!?/p>
在這一思想主張上,孟子和荀子是相通的,“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保ā盾髯?· 大略》)其共同來源則是孔子:“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迂曉唬骸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唬骸ケ?。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唬骸ナ?,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 · 顏淵》)“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接性唬骸仁?,又何加焉?!唬骸恢!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保ā墩撜Z · 子路》)
參考文獻:
[1]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萬國鼎.中國田制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唐文治.孟子大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5]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簡介:
黃卜棣,男,湖北監(jiān)利人,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訓詁與歷史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