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桐 任強
摘 要:通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一線語文教師與高校語文方向師范生對“趣味教學”的概念仍不明確。趣味教學是一種非功利的、旨在獲得審美愉悅性的教學方法,教育者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點,挖掘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運用形式多樣的趣味性手段,使師生雙方都能夠享受學習的過程。本文通過分析余映潮、黃厚江、董一菲、肖培東等名師的經(jīng)典課例后,總結(jié)出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營造境界,濃化情趣;課堂延伸,拓展趣味等。
關(guān)鍵詞:古典詩歌;趣味教學;內(nèi)涵;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6-0104-06
2021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通知(教材〔2021〕1號),《指南》強調(diào)以漢字、書法、成語、古詩詞等為主要載體的語文學科,“是落實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1}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這些詩詞從小就嵌在學生們的腦子里,會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2}古典詩歌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推薦學生背誦的古典詩歌115首。{3}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共編選84首,其中課文36首,課外誦讀48首?!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推薦的“詩詞曲”背誦篇目40首。{4}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及選擇性必修教材共編選古典詩歌37首,其中課文17首,誦讀20首。由此可見課標及教材都非常重視古典詩歌。然而現(xiàn)實卻是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古典詩歌變成如今學生的“負擔”,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古典詩歌的語言與現(xiàn)代語言有較大差異,學生欣賞起來比較吃力。另一方面教師不注重教學的趣味性,古典詩歌教學以死記硬背、逐字逐句解釋為主,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催生了“趣味教學”理念,其真正內(nèi)涵是什么?古典詩歌趣味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又有哪些?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一線教師以及未來教師需轉(zhuǎn)變古典詩歌教學觀念,正確實施古典詩歌趣味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現(xiàn)狀
“趣味教學”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jīng)被中學教學研究者關(guān)注,{5}2006年劉軍可能是較早探討語文學科方面趣味教學的,{6}至今十多年了,研究語文趣味教學的文章在中國知網(wǎng)上已有許多,但直接研究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的不足20篇,且主要發(fā)表在《才智》等非語文專業(yè)期刊上。2014年開始有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語文趣味教學,{7}其中,直接研究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的只有劉慧瑩《高中古代詩詞課堂趣味教學研究》{8}和艾曉麗《基于梁啟超趣味教育思想的小學古詩詞教學建構(gòu)研究》{9}兩篇。從前人研究成果來看,將“趣味”理念與古典詩歌教學結(jié)合起來的研究還有所欠缺。
對某中學的24名語文教師以及某師范類高校55名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研究生各抽選8位進行訪談,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中,只有兩位老師對趣味教學理念表示贊同;在回答“你認為趣味教學是什么”時,僅一位老師提到,趣味教學的目的應(yīng)該是讓學生體會到古典詩歌的趣味,其他老師都認為“趣味教學”是一種吸引并維持學生的注意力的教學方法。而8位研究生被問及“趣味教學”時,有6位表示“不了解具體概念,但或許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2位在調(diào)研后表示“目前讓古典詩歌課堂生動起來的手段大多是利用游戲和活動環(huán)節(jié)來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提出“活動和游戲是否真的可以提升學習古典詩歌興趣”的質(zhì)疑。
由此可見,大部分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趣味教學的理解仍然比較表面化,僅將其看作是一種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手段,沒有領(lǐng)悟到“趣味”的本質(zhì)。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也就無法教出古典詩歌的趣味。所幸,關(guān)于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已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和高校研究者開始思考。
二、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
“趣味”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其涉及的理論也比較廣泛,因此有必要從我國美學和教育學的發(fā)展歷史上對“趣味”有關(guān)理論淵源進行粗略梳理,從中探討“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
(一)中國趣味教學溯源
從北京大學開發(fā)的《四庫全書》全文檢索系統(tǒng)中,可檢索出177條文獻,203個匹配“趣味”二字的。目前看來,最早將“趣”和“味”連用的可能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描繪三峽之美。至宋明時期,“趣”“味”二字常常連用,如宋明理學家大量使用“趣味”表示道德學問本身的“趣味”,如陳淳“不知潛心大業(yè)趣味無窮之為可嗜”,陳獻章“得陋巷顏一瓢趣味”等。{10}雖然宋明理學家的“趣味”也包含一定美學意蘊,但真正使“趣味”成為中國美學中一個核心范疇的應(yīng)該是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他在繼承中西美學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從美學本體、美感效應(yīng)、人生價值三個方面揭示了“趣味”的意涵:“美”的本質(zhì)就是“趣味”,“趣味”就是超感官的精神愉悅感、美感,“生活于趣味”的自我自由生存的確證。{11}
在我國教育史上,孔子已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樂學”思想;孟子又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以教育英才為樂。古代思想家們關(guān)于“樂教”“樂學”的觀點,共同構(gòu)筑了我國趣味教學的思想基礎(chǔ)。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著作中多處提及“趣味”,如:“則其趣味自長,不在如此支離多說也?!薄耙∫曙L雩,人人可為,而未必能得其樂者,正以窮達利害得以累其心,而不知其趣味耳。”{12}認為學問本身的趣味才是學者求學問道的主要誘因。元代吳澄指出學生要對學習感興趣,產(chǎn)生愉悅之情,才能領(lǐng)會書本中的道理??傊?,“《學記》《淮南子》等論著和張載、二程、朱熹、王守仁、顏元、王筠等教育家在興趣教育思想上都有著精辟的論述。”{13}
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統(tǒng)論述“趣味教育”的當是梁啟超先生,他“拿趣味當作學習目的”,認為“趣味”才是最終目的,并發(fā)展為終身化的“趣味主義”;認為趣味可以引起學生求學的欲望,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趣味作催化劑,學習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其驅(qū)使下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學問。{14}對于“趣味教育”的方法,梁啟超提出情感熏陶,即善于運用音樂、美術(shù)、文學“將情感善的美的方面盡情發(fā)揮,把惡的丑的方面漸漸壓伏淘汰下去。”{15}如此激發(fā)人們的美好情感,從而促進趣味生發(fā)和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趣味教學”概念界定
在美學和教育學的視角下探討“趣味教學”,可以將“趣味教學”界定為一種非功利的、旨在獲得審美愉悅性的教學方法:教育者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點,挖掘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運用形式多樣的趣味性手段,使師生雙方都能夠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不僅指向?qū)W生當下的學習,更指向受教育者終身審美興趣的養(yǎng)成。
“趣味教學”不僅是教育學的范疇,也富有深厚的美學底蘊。美國教育家西蒙斯說:“如果教師能適當?shù)赜靡环N令人愉快而又認真的方式教授的話,那么所有的科學知識,就其本質(zhì)及關(guān)聯(lián)來說,都充滿著趣味?!眥16}趣味首先是一種由心生發(fā)出的感受,是一種內(nèi)在的、深層的體驗,趣味運用在教學中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歸宿。因此,趣味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孩子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還要教會學生體會到知識本身的樂趣,讓他們愛上語文,學會遷移,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樂學善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三、古典詩歌趣味教學實施策略
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同時古典詩歌的語言凝練含蓄,表現(xiàn)手法多樣靈活,意蘊豐富雋永,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開發(fā)得當,教學方法合適,很容易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學詩要先“入境”,因此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帶給學生美的體驗,有利于學生感受到學習古典詩歌的趣味。巧妙的導入和反復誦讀都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的有效方法。
1.導入簡潔,初嘗詩趣
“趣味教學”在導入處已出現(xiàn)明顯誤區(qū),該理念下的課堂導入似乎必須要新穎、有趣,許多認同趣味教學法的教師在導入時喜歡采用故事導入法、游戲?qū)敕ǖ确绞?,但是,挖掘古典詩歌的妙趣、引導學生走入教學情境,并不一定需要復雜的形式,或許寥寥數(shù)語也足以將學生帶入情境。
通過整理余映潮、黃厚江、肖培東、王崧舟等中小學語文名師的古典詩歌教學實錄,可以發(fā)現(xiàn),眾名師在導語設(shè)計上大多追求簡潔。例如,在《余映潮中學語文精品閱讀課教學實錄》一書中,余映潮老師的《飲酒》導入只有一句話:“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這是一節(jié)積累課,下面我們開始學習。”評課人徐梅柯老師明確肯定了這種簡潔的導入手法,表示:“看多了各類講故事、設(shè)置懸念、故弄玄虛的手法,這種‘簡簡單單’的開講卻帶來一種別樣的輕松和愉悅。開講即點明這節(jié)課的要旨‘積累課’,表現(xiàn)出教師對本節(jié)課課型設(shè)計的匠心所在?!眥17}可見,以復雜的活動形式作為導入的教學手法,容易讓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回歸“簡潔”開始成為課堂導入新訴求。導入并不是一堂課的重點,帶領(lǐng)學生感受詩詞之美的過程才是語文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的,因此,古典詩歌課堂的導語大可“簡化”,將時間留給古典詩歌真正的“精華”。
2.層次朗讀,品味詩趣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反復朗讀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名師的經(jīng)典課例中,“讀”往往貫穿全文,通過對比分析可總結(jié)出誦讀指導的三步法: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應(yīng)讀對節(jié)奏,最后要讀出情感。循序漸進才能漸入佳境,先從簡單的任務(wù)出發(fā),逐漸走進古典詩歌深處。通過三步法誦讀,更容易讓學生讀出“詩味”,體會到古典詩歌的美,形成學習興趣。
李白的雜言古詩《蜀道難》中有大量生僻字,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在學生誦讀全詩后,用反問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詩中生僻字“鳧”“砯”等字音的記憶,體現(xiàn)了對讀準字音的要求。黃厚江老師運用大量時間來指導學生的朗讀節(jié)奏,首先指出學生讀得不好的“其險也如此”一句,指出,在朗讀時,“也”字應(yīng)靠前讀,并且要拉長,突出強調(diào)蜀道之“險”;隨后通過對關(guān)鍵句“噫吁嚱,危乎高哉”進行重音、延長、停頓的指導,進行范讀,并鼓勵學生不必拘泥,讀出自己的理解來。另一關(guān)鍵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本詩中重復了三次,但三次出現(xiàn)要表達的感情各有不同,體現(xiàn)出作者情感的變化。黃老師在誦讀指導中,引導學生把握這個變化,讀出了不同的味道來。{18}除這一課外,肖培東的《菩薩蠻》、余映潮的《蒹葭》等名師課堂,都體現(xiàn)了對這三個層次的誦讀指導。
讀準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把握好讀的節(jié)奏,詩味就有了;當學生把握了一首詩的情感、通過朗讀將自己帶入到詩人的感情世界時,盡管還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賞析,實際上已經(jīng)初步形成對文本的理解了。在古典詩歌課堂中用大量的時間指導誦讀,看似是在做無用功,但在朗朗讀書聲營造出的學習情境下,學詩的“趣味”已經(jīng)洋溢起來了。
(二)營造境界,濃化情趣
古詩詞有境界,古典詩歌趣味教學也應(yīng)有境界。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三境界”說,{19}如何提升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的境界,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索古典詩歌的趣味,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舉象造境,走進意境
“舉象”是王崧舟“詩意語文”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20}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和古典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價值。每首作品都可以通過獨特的意象運用營造出自身的意境,語文教師帶領(lǐng)學生分析意象,是初探古典詩歌教學境界的必要手段。
“詩意語文”的另一位倡導者、黑龍江省特級教師董一菲對意象的剖析非常細膩。在課例《迢迢牽牛星》中,她引經(jīng)據(jù)典,帶著學生了解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手”意象,具體如下:
師:……韋莊的《菩薩蠻》就用“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來寫江南女子的多情美麗。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來寫妻子的美麗和對妻子的思念……《詩經(jīng)·碩人》有“手如柔荑”,《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指如削蔥根”,這首詩通過寫手寫河漢女的美麗,真是最上乘的選擇。{21}
除此之外,在董一菲老師的《采薇》中,也有對“薇”“棠棣花”“君子之車”“柳”“雪”等意象的解析,董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意象的妙趣。不可否認,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探究意象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賞析意象的過程也是挖掘古典詩歌自身趣味性、領(lǐng)會詩歌之美的過程。
2.渲染入情,體驗意境
渲染是中國畫常用的技法,是以水墨渲染畫面,來烘染物像,形成意境。在語文課上,運用渲染的手法營造意境,是幫助教師與學生入情、進一步提升古典詩歌趣味教學境界的有效手段。這里主要強調(diào)語言渲染和音樂渲染。
教師語言是教學最重要的媒介,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依托教師語言展開的,包括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在課堂上,學生的視線始終追著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感受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董一菲強調(diào)“教師的語言是教學的靈魂……增強課堂教學的語言魅力,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走進語文課堂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眥22}她在古典詩詞課堂中,時刻注意語言表達的優(yōu)美,如《采薇》一課的導入與結(jié)語,用詩意的語言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再將余韻留在學生心中。教師語言對學生的帶動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不可比擬的,甚至有時不必出聲,只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也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情緒,如余映潮老師在課前用他“慣有的溫暖的微笑環(huán)視著大家”,堅定而有溫度的無聲語言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靜下心來,做好學習的準備。
音樂是渲染氣氛的有效輔助手段,“詩意語文”的踐行者尤其擅長利用音樂,如王崧舟的經(jīng)典課例《楓橋夜泊》《長相思》中都利用音樂來渲染意境;{23}董一菲在《迢迢牽牛星》一課的末尾也帶領(lǐng)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背詩歌。音樂具有文字無法帶來的震撼力量,在課堂中插入適合的音樂,能夠讓學生沉浸在課境中,更深地領(lǐng)悟古典詩歌的奧妙。
3.探尋詩眼,深入意境
詩眼是古典詩歌深處的趣味,抓住詩眼,就相當于抓住了古典詩歌最精彩、最有趣的地方。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詩眼,引導學生走進古典詩歌深處,聚焦詩歌的趣味點。
例如黃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中,圍繞著詩眼“雪”來展開教學,《蜀道難》中圍繞著詩眼“蜀道之難”來講,課堂節(jié)奏緊湊,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跟隨老師一起走進北地的嚴寒和蜀道的險峻中去;又如董一菲老師《短歌行》教學設(shè)計,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品詩論詩”中引導學生尋找詩眼,找出這首詩的情感基點,體現(xiàn)了其對教學內(nèi)容的精準把握。
圍繞著詩眼、詞眼展開的課堂是有凝聚力的,學生的思維都聚在詩歌最精妙之處,可以讓學生走入詩歌的境界,從而把握了詩歌深處的妙趣。
(三)課堂延伸,拓展趣味
對于古典詩歌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首作品、某一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授古典詩歌時,要善于進行課堂延伸,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趣味,培養(yǎng)更多的能力,賦予有限的古典詩歌課堂無限的可能。
1.互文拓讀,遷移趣味
“互文”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意指上下文意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將一個概念表述完整。“互文”的理念活用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就是通過不同文本的相互對照、補充,最終對某一作品或一組作品的意象、意趣、情感、哲理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解,近些年大熱的“群文閱讀”也正體現(xiàn)了“互文”的理念。
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利用多篇文本的對照,可以打破不同詩詞之間的界限,促進趣味的遷移。如肖培東《菩薩蠻》一課,帶領(lǐng)學生將韋莊的《菩薩蠻》與白居易的《憶江南》對比閱讀,領(lǐng)會韋莊這首詞獨特的魅力;{24}董一菲《迢迢牽牛星》一課,與秦觀《鵲橋仙》對比閱讀,得出兩首詩歌中“織女”意象的異同。{25}又如王崧舟《楓橋夜泊》一課,在導入部分選用了三首與寒山寺“鐘聲”有關(guān)的詩作以及一段現(xiàn)代歌詞來進行導入,通過多個文本的互相滲透,引起學生對寒山寺“鐘聲”的好奇,轉(zhuǎn)化成對正式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26}
在多個文本的互相作用下,課境優(yōu)美、輕松,充滿韻味,學生的審美體驗沒有局限于某一首作品上,而是遷移到其他作品中去,日后再看到主題類似的詩歌,也會將曾經(jīng)感受到的趣味遷移過去,與新內(nèi)容形成一定的對照,加深對新舊文本的感受,如此一來,學習的“趣”便被充分地凸顯出來了。
2.詩歌改寫,轉(zhuǎn)化趣味
古典詩歌大都篇幅較短,用有限的文字來表達無限的意蘊。古代詩歌與現(xiàn)代語言的差異以及各自的特色也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將讀與寫結(jié)合起來,組織學生續(xù)寫、仿寫、想象寫話、將古典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詩歌、將古體詩改為近體詩、寫賞析文字等,可以將讀的趣味轉(zhuǎn)化成寫的趣味。
通過整理成功的古典詩歌教學案例可見,詩歌改寫是語文名師較常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董一菲讓學生仿照泰戈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改寫《迢迢牽牛星》,并組織分享交流,讀與寫、說與寫結(jié)合起來;在《短歌行》教學簡案中,設(shè)計“就詩改詩”環(huán)節(jié),將這首歌行體古詩改成五絕或七絕,可以訓練學生利用我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進行改寫,體現(xiàn)了古典詩歌教學的實踐性。再如余映潮《蒹葭》一課,教給學生寫賞析文字的方法:“一詩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詞之味”,{27}課后有學生感興趣可自行改寫,如此就實現(xiàn)了向趣味的轉(zhuǎn)移。
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可以多開展類似的訓練,詩歌改寫的遷移訓練也是學生對詩詞進行審美解讀的訓練,通過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落在紙面上,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了一次轉(zhuǎn)換,是學生的審美能力由審美鑒賞向?qū)徝绖?chuàng)造的轉(zhuǎn)變。
3.由詩及人,探尋趣味
從目前各學段以及高校師范生微課實踐上看,幾乎所有的授課者都會在課堂中向?qū)W生介紹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好像不了解一個作者,就無法理解他的作品內(nèi)涵。但是,古典詩歌教學的重點更多在于對文本的感受,了解詩人及創(chuàng)作背景能否有效促進學生對詩歌之美的感受還存在許多爭議。
部分語文名師傾向于“知人論世”的教學方式,如余映潮執(zhí)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程翔的《琵琶行》、董一菲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在課堂開始對背景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讓學生對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但也有部分名師在古典詩歌課堂中淡化對背景的處理,如肖培東執(zhí)教的《菩薩蠻》、黃厚江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蜀道難》等。一節(jié)語文課往往只有45分鐘,時間非常寶貴,誦讀、交流與感受才應(yīng)當是古典詩歌教學的重點,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課堂上寥寥數(shù)語也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一個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更別提讓學生消化了。就算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入對詩歌的理解,認為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作者,這種了解也應(yīng)當是從詩歌本身中獲得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通過課題即可分析出作品創(chuàng)作的大致背景;或者在課后,如有興趣自行進行拓展閱讀,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課,可在反復誦讀與分析關(guān)鍵詞句、感受到蘇軾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后,再讓學生思考蘇軾為何會有這樣的感情,帶著這樣的疑問去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可能感受更深,這也就是“由詩及人”。
弱化作者及背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詩歌本身,在一堂課的學習中,學生在古典詩歌中感受到了美,對詩歌本身產(chǎn)生興趣后,再去主動探索詩人的故事,將課堂中的趣味延伸到課堂之外,更符合趣味教學的理念。
四、結(jié)語
古典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哲理,具有從內(nèi)容到形式全方面的美,是傳揚優(yōu)秀文化、深化“美”的教育的重要材料。該研究對古典詩歌趣味教學的理解是從古典詩歌自身的美和教學中愉悅的審美體驗出發(fā)的,目的不只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在于深化師生彼此的審美體驗。希望在“趣味教學”理念的滲透下,古典詩歌課堂不再枯燥,而是成為一場“美”的盛宴,最終教師能夠教出“趣味”,學生能夠感受到“趣味”。
——————————
注 釋:
{1}教育部關(guān)于印發(fā)《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年1月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2021年2月5日。
{2}習近平談古代詩詞:會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青年報,2014年9月10日,人民網(wǎng),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10/c172318-25632354.html。
{3}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5-40.
{4}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57.
{5}佘國剛.中學政治課趣味教學法初探[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4(02):79-81.
{6}劉軍.古詩詞之趣味教學法[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09):35.
{7}向曉雪.高中語文課堂趣味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8}劉慧瑩.高中古代詩詞課堂趣味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9}艾曉麗.基于梁啟超趣味教育思想的小學古詩詞教學建構(gòu)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9.
{10}劉運好.論慧遠之“神趣”說[J].文學遺產(chǎn),2012(06):28-35.
{11}方紅梅.“趣味”的意涵——梁啟超對“趣味”的審美闡釋[J].蘭州學刊,2006(10):74-78.
{12}朱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朱子全書(第720冊)[M].臺灣商務(wù)印書館,2008.115,408.
{13}薛小麗.梁啟超的“趣味教育”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85-88.
{14}梁啟超.學問的趣味與趣味的學問[A].梁啟超文選(下冊)[C].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32.
{15}梁啟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A].梁啟超文選(下冊)[C].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469.
{16}師為公.趣味語文(插圖本)·出版說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
{17}{27}余映潮.余映潮中學語文精品閱讀課教學實錄[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6.233,290.
{18}黃厚江.黃厚江教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5.172-178.
{19}王國維著,彭玉平譯注.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9.73.
{20}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將語文課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35.
{21}{22}{25}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董一菲詩意語文講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87-94,1,87-94.
{23}{26}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1,174-179.
{24}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肖培東語文課例品讀[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10-122.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Present Situation, Connotation and Strategy of Interesting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
SUN Ying-tong, REN Qiang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interesting teaching" is still unclear between front-line Chinese teachers and normal students in Chinese dir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est teaching is a non-utilitarian teaching method aimed at obtaining aesthetic pleasure. Educators dig out the interest of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terests and use various interesting means to enable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njoy the learning process. After analyzing the classic lessons of famous teachers such as Yu Yingchao, Huang Houjiang, Dong Yifei and Xiao Peido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teres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poetry: creating situations and stimulating interest; Create a realm and enrich the taste; Classroom extension, interest expansion, etc.
Keywords: Classical Poetry; Interesting Teaching; Connot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