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福建泉州洛江區(qū)最北端的虹山鄉(xiāng)。在外人看來,虹山鄉(xiāng)就像貌不驚人的地瓜,帶著土味和貧瘠的標簽。但是近幾年,家鄉(xiāng)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讓所有人都看到了虹山也有地瓜那沁甜的內核。這份沁甜,就是脫貧攻堅釀造而來的。”這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19級碩士生、宣講團團長彭紫荊,在為廣州廣鐵一中的學生們講授黨課。
教室里、屏幕前,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有的還不時拿著筆做筆記。彭紫荊從自己的家鄉(xiāng)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切入,結合電視劇《山海情》片段,生動具體地講述了寧夏西海固人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探索脫貧致富路徑,通過奮斗獲得美好生活的故事。
2021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與廣鐵一中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學生宣講實踐基地,承擔了廣鐵一中校本課程“學黨史,擔使命”授課任務,共同探索黨史學習教育新模式。宣講團主要成員由2019級碩士生黨支部的黨員組成,全部是90后學生黨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我們要把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里。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善于用歷史的眼光認識規(guī)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xiàn)實工作。”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黨委副書記趙云慧說。在學校黨委及學院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北師大歷史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學生宣講團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已完成四周的授課任務。
如何講好一堂黨課?如何使內容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這些是宣講團經常思考的問題。
“圖難于易,為大于細。我雖不是黨史專家,教學經驗也不豐富,但我明白,宣講不僅僅是說道理,更應該在敘述上下功夫,在細節(jié)處做文章?!北本煼洞髮W歷史學院2019級碩士生常家瑋,在一次次“磨課”中有了這樣的體會。
教育者先受教育。以“浸入”代替“灌輸”,宣講團黨支部每月按時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理論學習,學習中央最新精神;黨小組定期研讀原典原著,還到北京各大博物館搜集紅色文物素材,做好資料整理。同時,懷著崇敬的心情反復研讀紅色歷史故事,帶著感情試講、帶著使命試講,努力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悟得深。
宣講團的90后和廣鐵一中的00后在相互學習中共同成長,相得益彰。廣鐵一中高一學生盧雅說:“學黨史,跟黨走,擔使命,當自強。在黨史學習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領悟了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身上所展現(xiàn)出的崇高品格和閃耀著的寶貴精神,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學習?!?/p>
廣鐵一中教師崔迎表示:“北師大的學生們準備的課程內容史料豐富、貼近生活,講課風格活潑多樣,讓聽課的學生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有了更深、更廣的了解,也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學習?!?/p>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的建立,是課程思政的新嘗試。通過構建一個大學生給中學生講黨史的平臺,使青年人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彼此成就。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