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與單篇文章相比,整本書的閱讀材料更復雜、信息量更大、意蘊更豐富,能帶領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文學世界。教師應了解整本書閱讀教學現(xiàn)狀,根據(jù)課型及整本書內(nèi)容,梳理具有探究價值的話題,在課前導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中指導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在讀后交流環(huán)節(jié),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探究型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6-0013-02
引? 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但是在一線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整本書閱讀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現(xiàn)狀
目前推進整本書閱讀時,很多教師都讓學生摘錄好詞佳句、做批注、寫讀后感、做練習等。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樣有利于引導和組織學生閱讀;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樣能明確閱讀的目的。但審視這種“練習性閱讀”的現(xiàn)狀,我們卻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很多問題。
(一)把完成作業(yè)練習作為整本書閱讀的目的
教師拿到一本書,首先考慮的是怎樣設計練習才能更有效地應對閱讀檢測;而學生閱讀則以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為主,為了完成練習任務而閱讀。
(二)學生閱讀練習任務繁重,成果呈現(xiàn)方式單一
在學生閱讀一本書時,教師一般要求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寫讀書感悟,甚至要求其做批注,完成每章節(jié)后面的思考練習。這種繁重的作業(yè)練習讓學生感到壓力倍增,使閱讀成果變成一本讀書筆記。學生為了完成閱讀任務,只好絞盡腦汁地胡拼亂湊,卻沒有收獲良好的閱讀效果。
(三)教師置身于閱讀之外,閱讀活動缺少必要的交流、指導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籍,自己應先閱讀,讀深、讀透,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但很多教師很少閱讀書籍,或者讀得很膚淺,閱讀后也不組織學生分享、交流。學生得不到及時的指導,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1]。
筆者認為,整本書閱讀應摒棄狹隘的功利性追求,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首要目標。整本書閱讀應從“練習性閱讀”轉(zhuǎn)向“探究型閱讀”。教師應圍繞整本書,梳理出學生感興趣又有一定探究價值的話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
二、根據(jù)課型及整本書內(nèi)容,梳理具有探究價值的話題
葉圣陶認為,“讀整本書”是“課內(nèi)閱讀”,閱讀的時間雖然可以是“課外”,但是指導和討論需要在“課內(nèi)”,而且一點兒也不能馬虎。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指導,把學生的閱讀逐步引向廣泛和深入。
(一)讀前導讀課,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讀前導讀課,重在介紹好書,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這是教師結(ji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情況和教育教學需要,認真選擇,有目的、有計劃地向?qū)W生推薦書籍,激發(fā)學生閱讀欲望,引導學生閱讀的一種課型。
以《柳林風聲》的導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幾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根據(jù)提示猜童話,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個維度設計彩圖或文字,提示學生猜一猜所對應的是哪個童話故事。第二個板塊:讀封面,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封面,閱讀時說出獲得的信息。第三個板塊:讀目錄。首先,學生應大體了解書中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其次,找一找本書的主要人物;最后,選擇一個目錄,大膽猜想本章節(jié)講了怎樣的故事,以激發(fā)閱讀興趣。第四個板塊:讀片段。教師第一次給出描寫鼴鼠、河鼠、老獾、蟾蜍首次出場的片段,讓學生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特點;第二次是在學生猜想“到底是什么經(jīng)歷使蟾蜍洗心革面”這一問題時,給出書中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的片段,讓學生在閱讀中印證自己的猜想。
導讀課的切入點,還可以是書中的插圖,而這特別適用于小學低學段學生閱讀的書籍中。教師將插圖進行前后關聯(lián),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是常用的整本書導讀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關于本書的書評,也能讓學生明白閱讀本書的價值。教師可組織學生觀看由經(jīng)典書籍改編的影視作品,幫助學生建立對其中人物、故事的初步認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和興趣。
(二)讀中指導課,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
讀中指導課旨在教給學生常見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體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這種課型上,教師要確定指導內(nèi)容,在課堂上邊帶領學生閱讀,邊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切實掌握閱讀方法。但教師要思考:讀這本書到底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能力,是抓住故事細節(jié)、總結(jié)故事梗概、梳理故事結(jié)構,還是了解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性格。教師要根據(jù)這本書的特點和現(xiàn)實情況做出取舍,擇一兩個點讀深、讀透即可。
比如,采用多種方法品人物形象。在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魯濱孫遇到的困難有哪些,與之對應的心理活動有哪些。學生通過繪制魯濱孫的心路歷程圖,發(fā)現(xiàn)了魯濱孫頑強、堅毅、勇敢等形象特點。又如,通過聯(lián)系找到生活的影子。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精彩片段中湯姆的特征,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及同學的生活與湯姆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xiàn)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三)讀后交流課,展示學生閱讀成果
讀后交流課旨在讓學生分享閱讀感受、提升閱讀品質(zhì)、展示閱讀成果。教師要在學生讀完一本書后,組織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暢談閱讀收獲和體會。比如,在學生閱讀完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給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頒發(fā)“風云人物”獎、寫頒獎詞,從而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及收獲,進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三、整本書閱讀設計,應立足學生實際
(一)師生共讀是前提
教師的充分參與,可以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便于及時組織閱讀交流活動,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貼近學生是關鍵
活動的最終完成者是學生。教師設計活動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看看他們閱讀中已經(jīng)“到了哪里”,還需要“去哪里”,還能夠“到哪里”。
(三)給學生操作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布置了閱讀任務,就要留給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不能急于求成,還要給學生閱讀的空間,不能要求每位學生掌握的內(nèi)容都一樣。這在整本書的教學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原因就在于整本書中涉及的語言環(huán)境和事件等特別多,學生選取的重要事件或者他們表述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四)引導學生用適當?shù)姆绞綄W習
教師要允許學生“百花齊放”,同時要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如采用圖表的形式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結(jié)構化,采用寫作的形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等。
結(jié)? 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探索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大力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研究,通過組織導讀和分享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不斷提高其閱讀能力。愿整本書閱讀少一些機械、單調(diào)、功利,多一些輕松、自由、愉悅,真正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助力。
[參考文獻]
張輝.“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用型”閱讀教學的思考與實施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1):43-46.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統(tǒng)編教材‘快樂讀書吧’欄目整本書共讀推進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19-67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華紅(1977.10-),女,福建晉江人, 小學一級教師,晉江市骨干教師,晉江市書香教師,安海鎮(zhèn)十佳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