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花
一、貼近孩子的內心,調動學習積極性
【片斷 1】對身高的感知。
在《量一量比一比》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我抱抱你就會知道你的身高大概是多少”的暖心環(huán)節(jié):
師:“齊老師有一個小技能,只要和你抱一抱就會知道你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師:“誰愿意和老師抱一抱?”
(孩子們一部分躍躍欲試!一小部分有點靦腆。)
師:“心如,你愿意和老師擁抱嗎?”(心如性格內斂)
(心如面帶微笑和我抱了抱)
師:“我猜你的身高是 140cm,對嗎?” 生:“嗯?!保ㄐ娜玳_心地點點頭?。?/p>
師:“俊哲,你愿意和老師擁抱嗎?”(俊哲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渴望與老師親近。)(俊哲開心地和我抱了抱。)
師:“我猜你的身高超過了140cm,但是還沒有150cm,是嗎?”生:“對,老師,您真厲害!”(俊哲對我豎起了大拇指?。?/p>
……
我沒有直接出示同學的身高,而是用“擁抱”的方式既讓學生了解了 140cm、150cm 的大概長度(高度)表象,又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將抽象的知識情感化,減弱了孩子的畏難情緒。
二、從身體入手,構建表象模型
【片斷 2】感知一搾、一庹、一步的長度。
師:“齊老師沒有用尺子量,為什么猜得這么準呢?”
一個思維轉折將孩子們引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找一找我們身邊現(xiàn)成的尺。
生:“老師,您是不是先量好了140cm、150cm到您胸前大概的位置,然后和同學們比一比,然后就知道這個同學大概的位置了?!?/p>
生:“您用自己的身高作為一把尺,和同學比了比……”
師:“同學們真聰明!其實在我們身上有許多特殊的尺子,誰來給大家找一找?”
生:“一搾、一庹、一步……”
師:“好嘞,那你能比劃一下它們分別有多長嗎?”
(學生們逐個比劃、測量。)
師生小結:一拃約長 15cm;一庹約長 1m20cm;一步約長40cm。
找出自己身邊隨處可見、隨時可取的“尺”有助于孩子們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有了這些身上的“尺”的幫助,孩子們對抽象的長度單位有了具象的認識,降低了難度。
接下來我通過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感知,我說“一拃”,孩子們在腦海里呈現(xiàn)15cm的長度,以此類推,再利用“我來比劃你來猜” 等環(huán)節(jié)加深15cm、140cm、40cm 等這些長度在腦海中表象模型的印象,讓學生多感官參與經歷量的產生,建構量的表象,探究量的計量,積累量感經驗。
【片斷 3】測量課桌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用這些生活中的尺子去估測一些不太熟悉的物體長度呢?”
生:“想!”
師:“課桌長多少?”
(學生用手去丈量。)生:“有 6 拃長?!?/p>
師:“剛剛我們知道了一拃約長 15cm,那 6 拃長?” 生:“大約 1 米長?!?/p>
師:“哇塞,算得這么快,你有什么妙招嗎?”
生:“一拃是 15cm,那 2 拃就是 30cm,那 6 里面有 3 個 2,就有 3 個 30cm,所以大約 90cm,而 90cm 很接近 1 米,所以我就算出來了?!?/p>
等他說完孩子們和我都不約而同地響起了掌聲!此刻我感知孩子們表象模型正一步一步的形成。
三、估一估,比一比,提煉長度單位的精準模型
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小組四人合作的形式利用身上的“尺” 來測量出教室的長、走廊長、操場長等。放手讓孩子們親密接觸自己的研究對象,小組內合作、交流、爭論、共識。
【片斷 4】測量中的注意事項。
師:“同學們,在合作測量之前,你們有沒有要提醒大家的呢?”生:“所測物體的一端與尺子的‘0’刻度線對齊。”
師:“嗯,是的?!?/p>
生:“老師,我的尺子前端模糊,那如果從刻度‘2’開始可以嗎?”
“可以”“不可以”孩子們頓時爭論不休。我靜觀他們的爭辯,內心一陣竊喜。我知道我營造的平等課堂已經散發(fā)出迷人的光芒。
師:“孩子們,對準刻度‘2’測量其實是可以的,但是讀數(shù)的時候要多一個步驟,要用大數(shù)減小數(shù)才能得出測量結果?!?/p>
(孩子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師:“還有其他叮囑的測量注意事項嗎?” 生:“皮尺或軟尺要拉直,不能斜著看?!?/p>
生:“測力物體時,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p>
師:“孩子們,你們考慮得很周全。相信接下來的合作環(huán)節(jié)一定會很順利。大家開始吧!”
孩子們通過對教室長與寬、走廊長、操場長等多種多樣體驗活動的參與,按照梯次進行,聯(lián)結緊密,張弛有度,有效拓展了自身對長度單位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四、結語
“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一點一滴的生活實踐、活動體驗中感悟而來的。增強學生“量感”體驗,發(fā)展學生定量刻畫的能力,讓學生經常靈活解決與量相關的實際問題,從而啟迪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數(shù)學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