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舉制度進入近代社會,由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發(fā)生重大危機。從中國早期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批判科舉制度敗壞人心、學非所用,到康梁等維新派把改革科舉制度、建立近代教育體制作為變法的中心內(nèi)容之一。他們的思想都對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產(chǎn)生了重大意義。但其實在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產(chǎn)生之前,一部分具有政治憂患意識和人才危機意識的傳統(tǒng)士紳如龔自珍、魏源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就已經(jīng)開始倡導改革科舉制。
【關鍵詞】 魏源;科舉制度;變革
【中圖分類號】K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6-0063-02
一、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浙江杭州人。他從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參加鄉(xiāng)試,到道光九年(1829),最終經(jīng)過六次會試,考中進士。這將近二十年的科舉經(jīng)歷,不僅使龔自珍感到身陷科舉的痛苦,他還從科舉選拔出的人才的所作所為中看出科舉制的腐朽與僵化,從而認為改革科舉刻不容緩。龔自珍對科舉制的批判,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詩集《己亥雜詩》及一些散文中。
首先,他批評科舉制度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科舉選拔出的人才都有“軟弱”“虛偽”的特點,而且毫無主見性與創(chuàng)造性?!罢l肯栽培木一章?黃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與兒孫作屋梁?!盵1]511這是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一首,其用道旁新柳來諷喻科舉制度,認為三年一科選拔出來的并不是什么棟梁之材,只不過是僅僅能“支撐黃泥的亭子和茅草搭的房子”的新柳罷了。龔自珍認為,科舉制選出的人不僅軟弱,而且虛偽。他有一首《歌哭》的詩,就痛加揭露這種虛偽:“閱歷名場萬態(tài)更,原非感慨為蒼生。西鄰吊罷東鄰賀,歌哭前賢較有情?!盵1]464這“歌哭”均不是“為蒼生”,這便是虛偽的根本原因。龔自珍還指出:“今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而取,貌可擬而肖,坊間刻本,如山如海?!盵1]338在龔氏看來,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空洞,毫無使用價值,既不能反映出士人們真正的能力和水平,也使得在這樣的科場之下培養(yǎng)出的士人缺乏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說,科舉制度選拔不出真正的人才,而由這些人組成的官僚機構也必將愈加腐朽落后。這表達了龔自珍對科舉取士使人才匱乏的現(xiàn)實狀況的擔憂。
其次,龔自珍對科舉考試的格式和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批判,大聲疾呼變革的重要性。由于八股文是做官的敲門磚,八股文做得好,不管是否有真才實學,有無行政能力,均可為官。所以龔自珍認為八股取士埋沒人才,認為八股學“無實無用”,只會造成“士不知恥,百官無能”。所以主張科舉考試應廢除經(jīng)義,效仿漢代,改試策論,“十事中十者甲科,中七者乙科,中三四者丙科,不及三者擯之”。[1]123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1]521的理想。龔自珍把對科舉制的有力批判和對人才的渴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呼喚社會的變革,這不僅具有啟蒙的作用,而且也得到了當時和后代有識之士的共鳴。
龔自珍生活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沒落的時期,其雖然代表著封建地主階級,但他敢于對封建的科舉制度提出大膽地鞭撻。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處于一個變化動蕩的時期,是民族、階級思想、文化各種矛盾激化的時期。帝國主義的侵略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使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龔氏曾把這種“衰世”比喻為“將萎之華,慘于槁木”。[2]252
也正是因為龔自珍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激發(fā)了他的憂患意識,從而指出國運之衰在于缺乏人才,而人才之興,必須變科舉,改八股,否則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作為近代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的代表,龔自珍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能在“舉國方沉酣太平”之時,就看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衰敗將要到來,并深刻地揭露出其根本原因是八股取士的危害,從而提出變革與圖強。他的思想推動了近代啟蒙思潮的進一步發(fā)展,對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對科舉制度的變革起到了先導的作用。梁啟超在其《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盵3]114
二、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與龔自珍為肝膽相照的摯友的魏源,其生長環(huán)境、求學經(jīng)歷和取士做官之路與龔自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作為近代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魏源對科舉制的批判比龔自珍更進一步。魏源(1794—1857),字默森,湖南邵陽人。嘉慶十八年(1813)魏源開始在岳麓書院接受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教育,這段求學經(jīng)歷對魏源今后思想的發(fā)展和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思想根基深受湖湘文化影響。
“湖湘文化有三大特征:一是推崇理學;二是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三是主張躬行實踐?!盵4]13魏源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就是由此而來的。到了道光五年(1825),魏源來到江南地區(qū),開始了他將近二十年的幕僚生涯,他輔助賀長齡、陶澍等地方官員進行內(nèi)政改革、總結政策得失和改革經(jīng)驗等。這一時期使魏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并鍛煉了其經(jīng)世的才干。魏源在科場上的時間比龔自珍還要長,龔自珍三十八歲中進士,魏源則遲至五十歲才在會試中榜。但這并不能否定魏源和龔自珍都是具有進步思想、才華橫溢的人物。同時這也有力地證明了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埋沒人才的弊端。魏源通過其科場幾十年的經(jīng)歷和對腐朽的清王朝的深刻認識,對科舉制進行了有力地批判。
魏源對科舉制的批判大體上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魏源認為八股取士選拔不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主張廢除八股取士制度。魏源認為科舉制發(fā)展到清代,培養(yǎng)的均為庸才。魏源曾對歷朝歷代的用人制度進行過考察,尤其對清朝的科舉制度批判尤甚,他認為“自科舉則以聲音詁訓相高,達而在上者,翰林則以書藝工敏,部曹則以胥史案例為才,舉天下人才盡出于無用之一途,此前代所無也”。[5]328選拔出來的人才只有文采沒有才德,“一旦身預天下之事,利不知孰興,害不知孰革,薦黜委任不知孰賢不肖”。[6]36由這樣一群人構成的各級官僚集團,“優(yōu)游成習,卒莫之反?!盵6]328這變養(yǎng)成了官僚群體的腐敗和無能。魏源認為:“后世之養(yǎng)人用人也不然。其造之試之也,專以無益之畫餅,無用之雕蟲,不識兵農(nóng)禮樂工虞士師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則又一人而遍責以六官之職,或一歲二遍歷四方民夷之風俗”,“所用非所養(yǎng),所養(yǎng)非所用”。[6]36-37魏源指出八股取士之人所學均為空疏之學,并沒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所以改革八股制度勢在必行。
其次,針對科舉制的弊病,魏源提出了改革的方法。魏源對科舉制度有一個總體的設想:“何不大開直言之科籌國計;再開邊材之科練邊事?”[6]676他主張,一是大開直言科,“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7]164二是開邊材科,目的是培養(yǎng)國家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對于如何開邊材科,選拔有用人才,魏源又提出了更加具體的實施辦法。魏源認為外人的長技有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病練兵之法”。[8]26而只有掌握了這些長技,才能事事不必再依賴于外夷,所以培養(yǎng)專門人才來學習這些長技是很必要的,這就是他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提出要改革武舉,學習“西洋專以造船、駕舶、造火器、奇器、取士掄官”[8]28-29的制度,又建議“于閩粵二省武試,增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zhàn)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能駕駛颶濤,能孰風云沙線,能槍炮有準的者,為行伍出身。皆由水師提督考取,會同總督拔取,送京驗試,分發(fā)沿海水師,教習技藝。凡水師將官,必由船廠、火器局出身,否則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使天下知朝廷……不以工匠舵師視在騎射之下,則爭奮于功名,必有器材絕技出其中”。[8]28-29
魏源對科舉制度中武試改革這一方面大著筆墨,是對整個選材制度的重大突破,他的這些建議適合強軍的現(xiàn)實需要,把學習和掌握西方的生產(chǎn)技術和培養(yǎng)這類的專門人才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也促進了后來關于科舉改革思想的發(fā)展。
從以上可以看出,龔、魏二人對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取士都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他們都觀察到了封建社會的沒落之勢,并提出沒落原因在于人才不興,從而指出培養(yǎng)真正人才的重要性。對于如何變科舉、養(yǎng)人才,魏源的觀點似乎比龔自珍更進一步。之所以魏源的思想比龔自珍的思想深刻,主要還是因為與魏源的經(jīng)歷有關,魏源親身經(jīng)歷過鴉片戰(zhàn)爭,目睹過殖民者的船堅炮利以及大清王朝的軟弱無能,因而對清廷吏治的腐敗和人才的凋敝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
梁啟超曾說過魏源的“師夷之論”,是“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9]284而龔自珍由于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當時世界的情況,長期的閉關鎖國更是限制了龔自珍的眼界,所以他對如何去變革科舉制度提不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只能發(fā)出“天降人才”這種無可奈何的呼喊,他所提出的方案只是對封建制度內(nèi)部的修修補補,歸根結底還是脫離不了他封建士大夫的思想窠臼。雖然龔氏的思想可行的比較少,多是一些批判和呼喚,但不得不承認“不拘一格將人才”還是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效用,而且魏源的思想也是在龔自珍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而來的。魏源的“師夷制夷”的變革科舉的主張為當時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措施,而且也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2]陳銘.龔自珍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梁啟超著,朱維錚校注.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陳其泰,劉蘭肖.魏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清)魏源.魏源集·默觚下·治篇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清)魏源.元史新編·擬進呈元史自序[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7]楊伯峻釋注.論語釋注·衛(wèi)靈公篇[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清)魏源.海國圖志卷2[M].長沙:岳麓書社,1998.
[9]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作者簡介:
張薪一,女,滿族,遼寧錦州人,碩士,思政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近現(xiàn)代史。